在和学生们一同学习《清明》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教学冒险,也深深感受到古诗教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以前的古诗课,大多是我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们在下面听,就像我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却有点提不起劲。但现在不一样啦,大家都意识到,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探索古诗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才是更有意思、更有深度的教学方式。

刚开始学习《清明》的时候,也就是初读环节,我就想试试新方法。我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划分节奏,然后我再帮他们纠正读音。嘿,你还别说,学生们可积极了!他们都积极主动地读着,在这个过程中,对古诗的韵律好像有了自己的小体会。以前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读音和节奏,他们学得有点被动,现在这种自己尝试、我再引导的方法,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下子就把他们学习古诗的劲儿给提起来了。

不过,学习生字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学生们跟着我读、组词,是认识了这些字,可要是想让他们真正懂这些字,光这样还不够。我琢磨着,要是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每个字的结构,说不定能记得更牢,对汉字的理解也能更深入。

到了精读部分,我给学生们设计了两个小任务,一个是基础性任务,另一个是挑战性任务。基础性任务就是让他们从诗里找找和清明节有关的信息,了解一下那个时候的天气、人们的习俗,这样就能对古诗讲了什么有个大概的认识。这个任务不难,学生们都能完成,还挺有成就感的。挑战性任务就是“’欲断魂’是什么样子”?更有我让他们想象那些去扫墓的人心情怎么样,走路是什么样子的,从这些小细节去感受诗人的心情。这一下,学生们就有方向了,开始认真思考起来,从被动听我讲,变成了自己主动去探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 “雨纷纷” 这句,我感觉学生们对它营造的那种氛围体会得还不够深。我就想,以后再教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想自己在下雨天的感觉,是开心还是有点小郁闷,这样说不定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当时有多愁苦了。

我和学生的古诗探索之旅

最后是指导书写和巩固练习环节。我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生字,让学生们跟着写,还让他们抄写整首古诗,这样能让他们把学的东西记得更清楚。但我又想,要是能让他们互相看看对方写得怎么样,给点小建议,说不定他们会更有兴趣,书写水平也能提高得更快。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肯定能共同进步。

这一趟《清明》教学之旅,让我看到了新教学方式的效果,学生们变得更爱思考、更主动了。不过我也知道,教学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总是有新的风景等着我去发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后,我还要继续想办法,让我的古诗课变得更有趣、更有用,让学生们都爱上古诗,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字刘春妹

编辑|邵   帅

一审丛智芳

二审陈媛媛

三审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