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色生态是五峰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林业争先创优正当时!在全县开展“我和我的五峰”大讨论活动之际,“五峰林业局”公众号将推出活动专栏,聚焦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厚植“绿”的底色。五峰林业系统党员干部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来,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创新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五峰林业局诚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共护、共建、共享五峰绿色生态。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读《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有感

  作者:县林科所   姚天舒

原文赏析

【我和我的五峰】县林业局青年“潜心读”佳作赏析(一)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以“神交”与“同怀”为核心主题,通过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瞿秋白等历史人物的交往故事,展现了鲁迅思想与中国革命精神的深刻共鸣。全书以自我问答的形式开篇,阐明作者的研究动机——在鲁迅“去神化”的当代语境下,重新挖掘其与政治人物的关联,还原一个多侧面的鲁迅。书中不仅梳理了鲁迅与共产党人现实交往的细节,如与瞿秋白合编杂文、为李大钊遗著作序,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契合:“他们对中国历史、现实、革命的认知虽表述不同,但精神相通,如同’同怀’”(《代序》)。这种“神交”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成为理解鲁迅革命性与文学性的重要视角。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言:“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别人才是你。”阎晶明通过他人笔下的鲁迅,既侧面体现了鲁迅的“人间性”,又反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烟火气”。打破了鲁迅“神化”的刻板影响,通过鲁迅与陈独秀的交往细节,展现了鲁迅作为“人”的鲜活一面。例如,文中鲁迅评价陈独秀为文“爽快”,形容其性格“如仓库门大开,武器一目了然”。这种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描摹,既体现了鲁迅的敏锐洞察,也消解了其“斗士”的单一形象。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情堪称全书的高光。两人虽年龄悬殊,却因文学与革命理想成为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当年赠予瞿秋白的一副联语。这副联语真切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情谊,见证了鲁迅对瞿秋白的高度信任与激赏。瞿秋白曾多次去鲁迅家避难,而瞿秋白被捕后,鲁迅不顾危险为其编印《海上述林》,并写道:“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这种以文字为武器的抗争,既是友情的见证,更是革命者精神的延续。

从这本研究鲁迅的随笔中,我读到了深刻的鲁迅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使命感,这二者是殊途同归,不分彼此的。

鲁迅与共产党人的“神交”启示我们:真正的合作无需频繁的物理接触,关键在于目标一致、精神相通。林业工作中,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科研攻关,团队若能在使命愿景上达成“同怀”,便能跨越地域与专业的壁垒,形成合力。

鲁迅推崇“韧的战斗”,韧即韧性。这一精神在其毕生作品中皆有体现,也是鲁迅真实的本色。林业工作常需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性、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政策执行的长期性,唯有保持“韧”性,才能如鲁迅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本书让我看到,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同路人”。他与共产党人的“神交”,印证了思想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与生死。正如书中所言:“纸张寿于金石,而精神寿于无穷。”这种精神,恰是当代人在任何领域都需秉持的信仰。

以书为媒,厚植林业情怀;以读促行,凝聚青春力量。本次“潜心读”作品分享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心灵的滋养。愿每一位林业青年在书香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为绿水青山注入蓬勃生机!

| 县林业局办公室
| 县林业局办公室
| 何海英
| 
| 方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