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推文中有提及我和刘同学都超爱写文档,装修房子和设计师沟通会写文档,提修改意见会反馈文档,连找摄影师约拍都会写文档……评论区有小伙伴提到说想看文档怎么写,于是这周我来更新啦~
1
写文档真的是一件超治愈的事
我跟刘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爽点”,就是看到别人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落地,这个过程比亲自去干活儿要爽多了。就好像你在头脑中画了一幅蓝图,有人帮你把它变成了现实。
我俩都是追求极致效率的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遇到问题通常不会马上动手解决,而是会先花一些时间来思考几种方案,再看哪个方案是最优解(人力、物力、时间综合最优)。小到春节贴春联这种事,两个人都能从剪胶带开始做成一条迷你流水线。当然啦,我们更不能忍受无效沟通、返工,以及大量修改。
因此,我们拜托他人做一件事,会通过前期尽可能全面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充分确认对方理解了我们的核心诉求,才开始正式动工。
比如说,前段时间找摄影师约拍照片,我给摄影师写了一篇文档(第三部分会具体展开),包括我们想要传达的感觉、情绪,还有我们俩各自最适宜的角度。见面正式开拍之前,化妆的时候,我就会看似闲聊地问摄影师:你觉得我们拍什么样的风格适合今天的场景呀?你觉得我跟我老公各自什么角度比较好看?其实就是确认,她有没有理解我在文档中传达的要点。
比如说,开始装修之前,我俩写了一个长文档给设计师,包括图片示例,每个房间我们希望做成什么样,哪里摆放什么东西。在他出图之前,我们双方在现场碰了一次面,我会让他复述几个后期修改起来会很麻烦、最好一步到位的关键点,确保他理解了我们的意思。
这个应该算是我长期做乙方的工作习惯吧……如果没有在前期跟甲方确认清楚的话,一旦开始动工,他们总会讲“不合适”、“不满意”,要反反复复改策划、改流程、改稿子,来回几次双方都很崩溃。所以我跟客户沟通,通常都会在项目开始之前向他们提一些关键问题,确保我收到的是真正的需求。这么多年了,等到开始执行,极少会出现反复修改的情况,大部分情况都是直接通过或者修改1次就通过。
等到我需要找别人完成任务,自己是甲方的角色了,我也会超级清晰地告诉别人我的需求是什么。
我俩非常享受写文档这个过程,通常都是我来完成文档的主体部分,刘同学再修改一些细节。我会觉得配图、画图例之类的事情比较繁琐,通常这些由刘同学来做。
开始构思文档的时候,我们想要的那个场景,已经在随着一个一个字敲进电脑的过程中落地了。
我在给装修设计师写文档的时候,头脑中是一副完整的“未来的家”的5D画面:我在客厅跳舞,猫咪们在房间里追逐奔跑,刘同学在厨房哼着小曲给我烤小饼干,屋子里弥漫着黄油的香气……我只是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即使当时面对的房子还是前业主离开时的样子。
我在反馈修改柜子文档的时候,想的是这面柜子的哪一层会装什么东西,摆满格子之后长什么样……我把一件件心爱的、颜色各异的衣服挂进去,像欣赏橱窗里的商品一样欣赏衣柜的感觉。我只是带着这种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某块板子到另一块板子到间距有多少厘米。
写文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后期可以重复用。比如去不同的城市找不同的摄影师约拍,稍微改改就好了,基本可以一次写完,用好几年,减少大量沟通成本。
2
写好的文档怎么使用
有一篇前情提要,错过的同学一定要先去看:《沉淀多年的懒人生存法则》,讲的是怎样找到合适的人,无论是招员工、家政阿姨、剪头发的Tony老师、约拍摄影师、收纳师……只要不是自己干活儿的场景都适用。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你得确保这个人能把你的想法落地,下一步才是通过文档来沟通;要不然费劲吧啦地写了一堆,发现对方看不懂也get不到你的意思,那真是emmmm。
考虑到对方“理解标准”到“按照标准执行”还有一定的误差,我们通常会要求先做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效果。比如,先拍一两个场景的照片,让我们确认下是不是想要的感觉,是的话再接着拍。修图先返回1-2张给我们确认,再继续完成后面的。
就像是我在工作中,假如客户要100篇稿子,我会先给他10篇看一下,是不是他们想要的风格。确认没问题,再继续安排小伙伴来写。假如一个项目执行周期是一个月,我会先做三天让客户看下效果,确认没问题再完成后面的部分。
人是一个整体,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离,生活中随处可见都是工作习惯啊~
然后,放心地交给你拜托的那个人去做就好啦~
3
怎样写沟通文档
和《沉淀多年的懒人生存法则》中第一点一样,无论你写文档是给谁看,都要先清晰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如果这一点不清晰,无论对方做成啥样,你都会觉得“总是差点意思”。实际上是你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要的一些点互相矛盾,需要取舍,就会导致接下来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修改和返工。
– 1 –
我通常会在文档的第一部分列出我想要什么。就像是一家企业的价值观一样,具体的工作流程细节很难一个不漏地枚举,但可以通过企业价值观来作为工作行为准则。
举例:
写给摄影师的文档,我会在开头用加黑加粗字体标明:
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记录自己真实的状态。我们更看重画面捕捉到情绪自然流动的感觉,拒绝“美而假”,拒绝浓妆、影楼风、过度精修。

写给装修设计师的文档,我会在开头写:
我们想要一个简洁、大气、温馨的家。希望屋子的空间看起来视野开阔,没有过多的开放格子,以及冗余的摆件和家具。家中有四只猫,所有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到猫人共处的情形。
如果是我在乙方角色,跟客户沟通,面对丢过来的一堆物料,我通常会问客户:看到老师发来的很多植入点啦,可以跟我说下,这次传播最重要的是想表达什么吗?
– 2 –
接下来通常会按场景写两部分内容:我希望有的,以及我坚决不要的。
例如,写给装修设计师的文档,我会在第二部分说:
我希望所有柜子都是“顶天立地”的,都嵌入到墙内,不要设计展示柜、展示架之类的地方。
家里的猫会开柜门,打架的时候也会撞上柜门,因此不要使用反弹器。
角落里容易聚集猫毛,希望屋子平整好打扫,不要有犄角旮旯容易藏灰的地方。
例如,写给摄影师的文档,我会在第二部分说:
我们希望更多真实互动中的抓拍,减少摆拍。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拍摄死角,我的左半侧脸会比右半侧脸好看,希望镜头多从左侧拍摄;我的死角是90度侧面,希望能够规避这个角度。我老公的拍摄死角是非常正的正脸,证件照那种,他只要稍微带一点角度都会好看很多,希望避免他的全正脸。
找到了专业的人,对方会出于过往习惯给到一些规划和建议,但TA永远无法替代你做使用的那个人。所以有的时候,一些情形考虑得没有那么周到,还需要进一步沟通。
例如我们装修的设计师,一开始被我“嵌入式”的思想影响,把钢琴也嵌入了一面墙中。但上方空间被遮挡会影响到琴的共振,进而影响音色;而且调律的时候需要拉出来才能打开顶盖,调完再推回原位,这样音就不准了。以后我是有可能换表现力更高的琴的,如果严丝合缝嵌入,后期就没有升级空间了。
所以在改图的时候,我就让他换掉了这个设计,钢琴靠着墙边放就行。
例如,我们前两年找过一个摄影师,大部分拍摄底片我们都非常满意,但是有一类姿势基本都只能按照废片处理。就是她很介意我比刘同学个子高一点,我当时那组妆造刚好穿的是及地长裙,可以把脚盖的严严实实的。所以我俩很多合影都是让我半蹲拍摄的。但是蹲只能改变高度差,改变不了身材比例,我的胳膊还是很长,腰的位置在照片中也靠下,整体效果看起来非常一言难尽……
所以后来我们把这次经验整合在了“千万不要”那个部分,“千万不要我半蹲我老公站的姿势”。
你看,这种就属于“只有使用者才知道”的点。
– 3 –
第三部分我会写一些非常具体的示例,方便对方去落地。
例如写给装修设计师的文档,我们从《小家越住越大》这本书中截了一些图,表示需要这样的改造;也从社交平台上找了一些其他博主发的图,表示我们就希望这样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所有柜子都想要嵌入墙的效果,其实户型方正的话,没有那么多严丝合缝的墙可以藏柜子。所以我们用的策略是把墙多砌出来一些,或者移动卧室门的位置,刚好门后的墙到侧边墙的深度就够柜子深度了。但这个用语言描述想象就容易有偏差,不如直接画张图讲怎么砌、怎么挪。
比如说我家那个餐边柜,通常情况下设计柜子是不会这样打板子的。一般都是大格子,间距不会这么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用PPT画个简笔画来说明了。(这个配图是实景拍摄然后转成手绘风格的,当年沟通用的PPT简笔画)
当然啦,如果你想要我家同款餐边柜内部设计,把上面这张图贴上就行。
这样,整个文档从整体,到局部,到细节就写完啦~不用担心对方记不住重点,毕竟咱们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有啥担心遗漏的,把自己放在场景中想象一下使用时候的画面,再看看有啥没写全的,补上就好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