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市同城的例子有不少,在多个省份都能找得到;像吉林省松原市和前郭县,两地共用一城,市县城区无缝衔接,一条街道就是市区和县城的分界线。

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与鄂温克自治旗,两地城区紧密相连,不分彼此。

新疆的喀什市与疏勒县、云南的丽江市和玉龙县也一样,市区和县城都已融为一体。

还有一种情况,县市不但同城,而且还同名,这样例子还不少。

像辽宁省的朝阳市和朝阳县、阜新市与阜新县,抚顺市和抚顺县。

河南的安阳市与安阳县、濮阳市与濮阳县。

不仅是地级城市,甚至省会城市也出现了市县同名又同城的现象。

如江西南昌市和南昌县,湖南长沙市和长沙县。

这些和市区同城县借助地缘优势,各方面与市区同步,其实和市辖区没什么区别了,只是顶个“县”的名头而已。

出现市县同城原因有几种,;一是近几十年全国各城市都在向周边快速扩展,本就距离不远的市县逐渐连接到了一起。

二是曾经的附郭县遗存。我国古代把没有独立县城,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如府、州、郡等城郭之内的县,称附郭县。

本来附郭县没县城,但个别有先见之明,在紧挨市区的自己辖区内建新城,并逐渐和市区无缝对接,借助市区力量发展自己经济。

很典型的如长沙市的长沙县,借助省会的资源优势,一跃成为湖南全省第一县。

还有些则是“城乡分治”和“切块设市”演变而来。近代以来,我国把一些高度城镇化的县城切割出来单独设“市”。

又把市区周边郊区和农村划给了县,最后县城变市区,县则在郊区又重建个县城,久而久之便与市区相连了。

“切块设市”也是直接导致大批县市同名的根源。

除了市县同城、市县同城又同名,我国还有一种更为奇特的区划存在;地、市、县三级都同城,不但同城还同名,堪称全国行政区划中的一景。

我国区划中的一奇景:地、市、县共用一座城,不但同城还同名

以和田玉闻名于世的和田,既是县又是市还是地级行政区名,和田地区、和田县、和田市三套班子共用一城,都挤在了和田市区内。

其中建制最早的是和田县,是和田母城,孕育了后来的和田地区与和田市。

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置和阗直隶州,今和阗县域属和阗直隶州管辖。

民国二年(1913),撤销和田直隶州建制,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属喀什噶尔观察使公署。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

1971年6月,地级和田地区成立,和田县归和田地区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和田县城。

1984年从和田县分置出了和田市,和田市的辖区囊括了整个和田县城和周边郊区,剩下的远郊区还归和田县管辖。也就是所谓“切块设市”。

这样一来,原和田县城变成了和田市区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成为整个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和田市“鸠占鹊巢”,抢了和田县城,但和田县建制依旧还在,此时和田县自己辖区内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置县政府,也没财力再建个新城,最后县政府和各个机关单位只能继续留在和田市区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现象;地区、市、县三套班子全都挤在同一个城市。街边路牌一会和田市,一会和田县,一会又是和田地区,外来的游客根本分不清和田到底是什么行政建制。

虽然县市同处一城,但和田县却不归和田市管,两地共同的上级是和田地区。

和田市虽是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但仅是县级市,与和田县平级,所以市县互不隶属,各过各的日子,互不干涉。

这种奇特现象在全国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

要说和田县也够憋屈的,本来自己过的好好的,突然冒出个和田市,不但和自己争名,还把县城给抢走了,明明是自己的地盘,最后变成借住在别人家里,看人家脸色过日子。

和田县“寄居”市区四十年,各方面受到掣肘,很多政策不能顺利开,对全县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和田县一直在寻求新的出路。

或许过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于是和田县决定另起炉灶。

早在十年前,和田县已就开始在市区西北20公里的一片荒地上造城,命名为和田经济新区,目的是打造成未来的新县城。

2023年底,经济新区初具邹形,和田县政府率先从市区搬迁到了进去,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上。

随着新区各项设施日益完善,县里各机关单位也在陆续搬迁到新区。

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忍耐,和田县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