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西军电

◎吴绪略

    “西军电”是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的简称,正像“哈军工”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一样。1966年4月,西军电、哈军工和南京炮院三所军校实行体制改革,都成了部属地方院校。

1964年我高中毕业,考入我军通信高等学府西军电,成了军校学员。两年后虽脱了军装,但毕业时二次入伍,在西北大漠通信部队工作18年,再次退役到地方工作。如今我早已退休多年,耄耋之年仍会时时忆起军校时光,难忘西军电九十四年的光辉历程。

一、红军时期

红军时期的军委通信学校

西军电的前身为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王铮,政委曾三。

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役中,缴获了国民党军的“半部电台”(发报机损坏)。以此起家,建立了我军最早的无线电侦察台,半部电台是办学的第一个教具。1931年2月,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办。不久在瑞金成立了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从此拉开了人民军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序幕。

红军缴获的第一部电台

1931年军委无线电学校在瑞金洋溪开办

1934年10月,红军通校跟随党中央战略转移,踏上了慢慢的长征路。在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学员们坚持边战斗边学习,架起了党中央和各根据地的通信桥梁。毛主席赞誉他们是“长征路上的灯笼”。

二、延安与晋察冀时期

延安和晋察冀时期的华北电专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939年军委通信学校在延安川口构筑校舍,在那里办学多年。校长吴泽光,政委曾三。

延安通信学校旧址

早在1931年,毛委员就对缴获国民党军半部电台的王铮说,你们通信兵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1941年11月,在延安毛主席正式为《通信战士》杂志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党中央对我军通信的期许和对通信战士的褒奖。

1941年毛泽东为通信兵题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英籍侨民林迈可夫妇和班威廉夫妇,在途径晋察冀边区回国时,经聂荣臻司令员请劝,留下来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班任教。他们先后举办了6期无线电训练班,培养了500多通信战士。后又举办了无线电高级班,直到1944年春,他们从阜平赴延安为止。

物理学教授班威廉在课堂上

    1947年晋察冀无线电高级班,升格为晋察冀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简称电专。1948年5月晋察冀电专与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等部门合并,更名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简称华北电专。校址在河北获鹿。

华北电专获鹿旧址

、张家口时期

张家口时的军委工校与通信工程学院

1949年10月,华北电专奉命迁往张家口,在东上坡扩建为军委工程学校。这个时期,军委工校实现了从为战争培养人才,到为军队正规化建设输入专门人才的转变。

张家口的军委工程学校旧址

1949年11月27日,军委工校举行开学典礼,3000多名师生参加了庆典。会上宣读了毛泽东、朱德、聂荣臻的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总司令题词:学习科学技术,巩固人民国防;聂荣臻代总参谋长题词:树立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我的母校“西军电”

张家口军委工校开学典礼

毛泽东主席为军委工校题词

1952年,由军委工校一部组建了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58年更名为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迁校到西安。从1934年离开瑞金长征到延安,到河北阜平,到张家口,再到西安,经过20多年的迁校,终于在西安尘埃落定。

西军电的迁徙之路

、西安时期

西安时期的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1958年,通信兵学院从张家口搬迁到西安。学院主教学楼是按照苏联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样式建造的,苏式建筑群从高空鸟瞰,形如一架翱翔在蓝天的战斗机。

1959年的西军电

通信兵学院搬迁到西安后,迎来了学院的新发展。为加快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扩大成为新型工程科技大学,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才,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的国防科研项目。60年代三系研制的流星余迹通信和441-b电子计算机,就是其佼佼者。

三系师生在沙井村架设流星余迹通信天线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

1966年4月,按照军委部署,西军电进行体制改革,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电。其后,学院筚路蓝缕,开放拓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形成了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1988年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8年11月,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学校抢抓机遇,勇创一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国防和空天研究。在由兰仁东领衔架设在贵州都匀的“天眼”,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成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天望远镜FAST,是世界最大口径的最灵敏的望远镜。其中由西电人段宝岩院士团队提出的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应用于FAST的馈源部分,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难度。

贵州的中国“天眼”

2004年西电又在终南山下建成了拥地3000亩的新校区。至此,新老校区总面积达4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4万人,任课教师2800人。有68个专科专业,19个博士学位和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如今的西电已然是世界一流、学科一流的双一流大学,211类顶尖、IT领域之王。

终南山下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

五、永远的母校西军电

   19648月我到西安古城西南郊的西军电,被分到三系(控制工程系)644班。全班35人,来自京、津、沪和苏、冀、赣、陕七省市。前两年是军校西军电学员,后四年是成了“土八路”的西电学生。因“文革”耽搁,我们64级推迟了一年,于1970年与65届学生一起毕业。我班除了9人二次入伍再进军列,其他20多人都进了国防口的军工企业。可惜其中有几位因“家庭问题”出了国防口,进了地方厂工作。

   1970-3全班毕业照

在校六年时光里,使我难忘的几个时期的往事是:1965年的延安野营拉练,1966年的陕北社教运动,1966年到北京天安门去见毛主席,1968年的下厂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1965年6月,学院64届的500名学员举行延安野营拉练。我们坐闷罐车到铜川,即从金锁关开始徒步向革命圣地延安进发。班上男女学员每人都背着行李扛着枪,晓行夜宿,每天都要行走七八十里甚至上百里路。途中还有防空演练和访贫问苦。到了延安住在党校里,学习参观五六天,再返回西安。往返一个月。那也是我们最远的一次野营拉练,终生难忘。

   在宝塔山下学“毛著”

   在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坪全班合影

1966年2月底,我们64届500名学员,再次离开学院,赴陕北参加社教运动。我们三系644班分在宜君县,撒在各个公社大队。同时参加社教的还有陕北地方干部和陕西公安部队的干部。我们按照中央文件搞“四清”,但陕北太穷了,清不出什么。倒是我们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到8月份文革骤起,我们西电学生仓促撤回西安,那期社教没有参加到底。

1966年9月风起云涌,毛主席已在天安门上三次接见红卫兵。我们学院不少学生赶在国庆节前到了北京,赶上了国庆节那天在天安门,近距离地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是我们血气方刚的学生们一生的幸事。

天安门前留个影

1967年军宣队进校,1968年工宣队进校。虽然也“复课闹革命”一阵子,但很快被清理阶级队伍所冲击。1969年夏我们本该毕业了,却遥遥无期。是年8月,学院组织我们下厂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我们班去的是陕棉十一厂,即原大华纱厂。我们分在各个车间,三班倒劳动,向工人师傅学操作学思想。1970年3月,由于有部分同学二次入伍,我们才结束劳动,离开纱厂回校。

学生时代本该上课求知识的,却把青春时光消磨在没完没了的“文革”运动中。陕北社教和下厂劳动,都长达半年之久,却谁也没有相机,谁也没钱去照相馆,竟没留下过一张照片。                    2025-5于泉城

作者简介:吴绪略,江苏泗阳人,1942年10月生于淮阴乡下。1964年考入西安军校,1970年分配到通信部直属队工作。从西北大漠到齐鲁大地,亦军亦地走过大半生。退休居济南,落叶未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