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吴门四才子”之一
是“明朝第一书法家”
他就是 文徵明
这位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不仅以书画名世,他的生平轶事也颇有趣味。
他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却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今天,石头老师和大家聊聊这位“四绝全才”的文人,看看他那些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科举屡败,却成了“文坛盟主”

文徵明一生参加科举考试不下十次,却始终未能中举。这在当时堪称“考砸专业户”,连他自己都调侃说:“吾年三十,尚未入泮(即未中秀才)。”但有趣的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却远超那些科举高中的官员。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他:“文待诏书法画品,皆入神品,诗文亦雅饬,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说,尽管文徵明科举不顺,但他的艺术造诣让他在文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后人尊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写字慢如蜗牛,却成了书法大家

文徵明的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被誉为“明朝第一”。但有趣的是,他写字极慢,常常一个字要写好几遍才满意。据记载,他写一封信,常常要写好几天,因为每写几个字就要停下来琢磨,甚至撕掉重写。


他的学生问他为何如此较真,他答道:“吾写字,必使后人见之,如见其人。”意思是,他希望自己的字能让后人感受到他的品格。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仍被视为珍宝。


“拒绝”唐伯虎的邀请,却成了最好的朋友

文徵明和唐伯虎(唐寅)是好友,但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唐伯虎洒脱不羁,文徵明则稳重内敛。据《明史》记载,唐伯虎曾多次邀请文徵明一起喝酒、游玩,但文徵明常常婉拒,理由是“不胜酒力”。



有趣的是,尽管文徵明很少参与唐伯虎的“狂欢”,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唐伯虎甚至曾说:“徵明虽不与我同游,然其心与我同也。”意思是,虽然文徵明不与他一起放纵,但两人心灵相通,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八十高龄仍坚持“日课”

文徵明活到九十岁(虚岁),在当时堪称“长寿老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晚年仍坚持每天练字、作画,从未间断。据他的弟子记载,文徵明八十多岁时,仍每天清晨起床,先写一百个楷书大字,再画一小幅山水,然后才吃早饭。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勤奋,他答道:“吾每日不写字、不作画,便觉心神不宁。”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让他在晚年仍能保持极高的创作水准。



“拒做官”的文人风骨

文徵明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生拒绝入仕。他曾在晚年受荐入京,担任翰林待诏,但仅仅三年后,他就以“老病”为由辞官归乡。


文徵明|吴门才子的那些奇闻趣事

据《明史》记载,他在京城时,常被同僚排挤,因为他们觉得文徵明“不懂官场规矩”。但文徵明毫不在意,他说:“吾本布衣,以艺事人,今既不能合俗,不如归去。”


这种不慕名利的风骨,让他在文人中备受敬仰。王世贞评价他:“徵明虽不仕,然其名望,不在公卿之下。”


“画竹”趣事:画到一半,突然停笔

文徵明画竹极有名,但他画竹时有个怪癖——常常画到一半就停下来。他的弟子好奇地问:“先生为何不画完?”文徵明答:“竹有生长之势,若画得太满,便失了生气。”



据说,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未完成的竹子,友人见了,以为他疏忽,便帮他补了几笔。文徵明看了,笑着说:“此竹已死。”意思是,画被补全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神韵。


这种追求“留白”的艺术理念,让他的画作更具生命力,也影响了后世的文人画风格。

“喝茶”的讲究:拒绝“暴殄天物”

文徵明不仅书画出色,对生活细节也非常讲究。尤其是喝茶,他极有“仪式感”。据说,他喝茶必用泉水,而且一定要是新鲜的,存放过夜的茶,他绝不喝。



有一次,他的学生给他端了一杯隔夜茶,他看了一眼,随手倒掉,说:“此茶已失其味,饮之如饮污水。”他的学生不解,问:“先生何必如此讲究?”文徵明答:“茶如人生,贵在适口。若饮之无味,不如不饮。”

这种对生活品质的坚持,让他在文人圈中也被视为“讲究人”的代表。



临终前的最后一幅画

文徵明晚年虽身体衰弱,但仍坚持作画。据记载,他在去世前一个月,仍画了一幅山水小品。画完后,他对弟子说:“吾此生画尽,无憾矣。”

几天后,他便安然离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弟子回忆,他临终前神志清醒,最后说的话是:“吾以艺事人,今可归矣。”



结语:文徵明,一个“较真”的文人

文徵明的一生,既没有轰轰烈烈的仕途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讲究,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他考砸了科举,却成了文坛盟主;他写字慢如蜗牛,却成了书法大家;他“拒绝”唐伯虎的邀请,却与之成为挚友;他八十高龄仍坚持“日课”,展现了文人的风骨;他拒做官,活出了自己的洒脱;他画竹、喝茶都极有讲究,甚至临终前仍不忘完成最后一幅画……


更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大家。而他的那些奇闻趣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鲜活、更可爱的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