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什么是帝、神、圣、经

(一)何为帝?

(甲骨文“帝”)

《说文解字》:

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帝”,就是谛,仔细周密之意。

同时,作为王的称号,是本义的引申,王才能称“帝”,是统领天下的称号。
许慎认为,“帝”指的就是号令天下的帝王。这种说法不能说算错,但并非“帝”的本义。


《周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华夏先民站在中原大地上,向北天空观察,发现在北极周围有八颗恒星,组成了“米”字星纹图像,这就是北极天中的“帝”字星象。“帝”字的一横一竖用来指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四时,四个对角线则是指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加起来就是八极。

“帝”的甲骨文,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北极星象。





《史记·天官书》:

中宫天极天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

在靠近北天极的地方有一颗最亮的星,它的位置始终不动,这颗星就是北极星。

帝居住在紫微宫,挥斥八极,统治天上。

因此,“帝”字的本义指的就是帝星北极星。


《观象》:

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人观察满天繁星时,感觉天上的恒星好像都固定在一个大大的天球面上 (肉眼所见的天体百分之九十都是恒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对地面来说几乎都是长久不变的。

随着天球从东向西的旋转,就出现了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星正好位于天球的北极点上,看起来始终不动,天球的旋转轴也正好穿过它,就像是天球的中心。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北极星,又称它为“北辰”“中宫”“紫薇”。


古人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
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好象天空的主宰。

《淮南子·天文训》: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史记·天官书》: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北极附近的北斗七星,由于形状与车相似,被当做太一天帝的帝车。太一天帝位居中宫天极,驾着北斗帝车巡行四方,指挥着周天运行。

古人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来厘定节候,北斗就成为了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变化,北斗也就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北斗七星的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年,每转动15°为一个节气,古人由此区分和分判了正月、阴阳、四季、五行、十二纪(辰)、二十四节气等,从而推演出了北斗历法。


《鶡冠子·环流》:

惟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

《史记·天官书》:

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得天之道者为“帝”。

“帝”,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帝”,春秋战国以前指道德修养很高和功德很大的王,秦以后成为“皇帝”的简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上帝是指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玄天上帝、五方上帝,这些都是我们华夏文化中的最高神祇,代表的是天地造化万物之良能。

而GOD则是一个性格乖戾荒唐、喜怒无常、杀人如麻的人格化的西方神灵。将西方人崇拜的GOD翻译成华夏词汇里的上帝,显然是不对的,这是对我们华夏文化的污染。

(二)何为神?

(金文“神”)

《说文解字》: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神,始见于西周金文,从示从申。

示,表形,是一个祭台;

申,表音表义,是一个闪电的象形。

合在一起表示供奉、祭祀、尊崇的一个神灵。

神,是天和道的人格化。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礼记·祭法》: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山岳、河流等地貌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于是认为万物有灵,自然万化莫不有神。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社稷、五岳、山林、川泽、河海江湖、动植飞潜等等,这些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巨大的自然现象和事物,便被赋予了“神”的地位。

于是,就有了“山神”“河神”“风神”“雨神”“雷神”等等众多神灵,这些都属于自然崇拜。

自然神格化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多神崇拜体系和祭祀体系。

《祭法》中还说: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在华夏的祭祀制度中,生前有功于民,死后封神立庙,纳入祭祀体系,并通过祭祀实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自盘古开天地,华夏民族法施于民的圣王,以死勤事、以劳定国的贤臣,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的英雄,皆被封神立庙享祭。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神、人神众多,华夏又被称为神州。

《古今通论》:

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天有九宫,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六气,地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五行,地有五气,人有五脏;

天有四象,地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日月,地有昼夜,人有两目;

天有星汉,地有汉水,汉人居中。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孕育了亿万炎黄子孙,我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补精益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因此,每位炎黄子孙与生俱来就有神性。

《黄帝内经·素问》: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庄子·齐物论》: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这里的“神”是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是生命本源的能量和需要养护的精神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体内的神。

在庄子看来,要合于天伦,就要天人合一;要天人合一,就要凝神守一,超越形骸和认知的局限,也就是“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周易·说卦》: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庄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正蒙》:

神,天德;化,天道。

这里的“神”已不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炁”。

“元炁论”思想认为炁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的基本元素,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宇宙万物。炁分阴阳,偏向阴多一点就为精,偏向阳多一点就为神。

正所谓“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是分类万物的总纲领,阴阳交感推进万物变化、诞生和消亡,却又充满了随机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一阴一阳是基本规律,是守常;阴阳不测是个体差异,是达变。

这里的“神”既不是人格化的神,也不是我们体内的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而是指超越人类认知局限的玄妙之力。

神州大地有那么多的神灵,华夏先民真的就迷信神灵,而不懂宇宙万物、风雨雷电是什么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淮南子·天文训》: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意思是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宇宙是一片混沌未分、弥漫无形的状态,这时叫太昭。道始于虚无空廓的原始状态,后来时空开始分化生成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又生出元气。这种元气有一定的运动界限,其中清明部分往上升腾就形成了天,重浊部分凝结下沉就形成了地。……阴阳之气各自安定在它们所在的地方,就显示出静的状态。当阴阳之气在运动中失去平衡,气流激荡就产生风,相抗就产生雷电,散乱就产生雾,相和就产生雨。阳气胜过阴气就散发为雨露,阴气胜过阳气就结成霜雪。只有阳气就化为冰雹,只有阴气就形成霰。霰和雹,都是一种气化成的。

《淮南子·天文训》中还详细论述了宇宙生成与天地演化、天文历法与节气体系、日月星辰与星象分野、风雨雷电与自然现象、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等,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我们顺便再聊聊地震。

《国语·周语》中记录了西周大夫伯阳父关于对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的解释: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意思是说,活跃上升的能量被压制在地下出不来,下降的能量又压迫了上升的能量,导致阴阳二气无法正常交融蒸腾,最终爆发地震。

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说:

阳气为火,火气盛则地热,地热则气壅遏,壅遏则地动。

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热能)过度积聚,如同火势旺盛,导致温度升高;热量无法散逸,使大地内部温度骤升,形成“地热”状态;地热加剧了气的膨胀与冲突,气的流动被阻塞(壅遏),类似现代热力学中“压力积聚”的概念;当气积压到极限,骤然冲破阻碍,引发大地震动,也就是地震。

当你读到这里时,是不是已经被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惊艳到了呢?

是不是感觉我们祖先对宇宙万物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祖先的了解呢?

其实,无论是从伏羲一画开天,还是《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还是再到周朝的《甘石星经》《周髀算经》《逸周书》、汉朝的《淮南子·天文训》《三统历》《乾象历》《灵宪》、南北朝的《灵台秘怨》、隋朝的《皇极历》、唐朝的《开元占经》《大衍历》《乙巳占》、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明朝的《崇祯历书》、等等,华夏民族始终没有停止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脚步,始终沿着前人的方向不断去探究万物生化、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自然科学和宇宙规律。

我们的祖先们如此聪慧,又是如何去认识神灵的呢?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神”并非是单一、绝对的超自然存在,而是渗透于哲学、信仰、民俗中的复合概念,既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宇宙规律和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与人文理性。

华夏民族对神灵向来是敬畏但不惧怕,崇拜但不迷信。

即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即说“祭神如神在”,又说“敬鬼神而远之”;

即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又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这话是葛洪说的,不是哪吒说的);

即说“上帝神,则不可欺”,又说“上帝不神,祝亦无益”。

荀子更是在《天论》中直接指出:

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华夏民族对待神灵的态度与西方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华夏之外的其他民族是如何认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呢?

古埃及人认为,地震是大地之神盖布因疼痛、愤怒而颤抖所致;另一种说法是,太阳神拉的敌人巨蛇阿波菲斯,试图摧毁太阳船时引发了地动山摇。

古希腊人认为,地震是海神波塞冬用三叉戟敲击大地引发的愤怒。

在罗马神话中,地震是火神伏尔甘的地下锻造活动导致的。

北欧神话认为,地震是邪神洛基被囚禁时挣扎引发的震动。

在苏美尔和巴比伦神话中,地震是风暴之神恩利尔或地府之神内尔伽勒的怒火所致。

玛雅人认为,地震是神明(如地母神)对人类的警示。

在阿兹特克神话中,地震是由地底的巨蛇或支撑世界的泰坦巨人移动引发。

在印度教典籍《往世书》中记载的地震,是支撑世界的大象或巨龟移动身体所致;印度教还认为,地震是雷神因陀罗与恶魔的搏斗,或者是破坏神湿婆舞动时的能量释放;佛教认为,地震是佛陀诞生或涅槃时天地震动的神圣现象,或者是由众生共同业力感应引发,又或者是世人不持十善,增长阿修罗势力。

日本传说认为,地震是地下的巨型鲶鱼翻身所致,这一形象在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中广为流传;神道教认为,地震是神灵(如鹿岛神)镇压地底恶灵的结果。

西方那些民族对他们崇拜的那个神充满了畏惧、盲从和迷信,哪怕那个神是荒诞的、暴力的,甚至是邪恶的,他们都要做像羔羊一样驯服的信徒,为了换取神恩,不惜给神献祭牲畜,献祭活人,甚至献祭子女。

(亚伯拉罕献祭以撒)


与华夏文化中那些端正威严、道德崇高的神灵相比,西方神话中的那些神灵们可谓是放荡不羁。

在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原始神是大地之神也是众神之母盖亚,盖亚生了天神乌拉诺斯,就是第一代神王(恋母狂魔)。

后来,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跟他母亲盖亚生了儿子克洛诺斯(真上头),克洛诺斯在盖亚的帮助下推翻了他爹的统治,弄死他爹时还顺带割了他爹的小JJ,并扔进了浪漫的爱琴海里,于是他就成了第二代神王(弑父狂魔)。

再后来,克洛诺斯娶了亲姐姐瑞亚(一如既往的乱)。由于他爹临死前诅咒他也会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所以瑞亚生一个孩子他就吃一个(弑父狂魔又变吃娃狂魔),好在第六个孩子在瑞亚和盖亚(这孩子也不知道该叫盖亚奶奶还是姥姥还是老奶奶)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并推翻了克洛诺斯的统治,这个孩子就是众神之王也是第三代神王——宙斯(淫乱狂魔)。

宙斯娶了他的亲姐姐赫拉和亲妹妹德墨忒尔等七个妻子(家族遗传),还满世界的去寻花问柳,而且情人众多,情人中包括但又不限于他的堂姐妹、表姐妹、姑妈、姨妈、孙女、外孙女。不过,据说宙斯的最爱却是英俊的特洛伊王子(绷不住啊)。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可能是因为继续这么乱下去的话,第四代神王也很难比宙斯更乱,所以故事就不太好编了。

文化与宗教(三)——帝、神、圣、经

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和神话体系,构建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充满神性的华夏民族,既不相信生命轮回,也不向往极乐世界;既不追求那金碧辉煌、玛瑙珍珠水晶铺路的美丽天堂,也不渴望天堂里那些享用不尽的美酒、牛奶、蜂蜜和奴仆、美女。

我们相信的是“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我们向往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我们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渴望的是修齐治平、德泽后世,

我们希望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

(三)何为圣?

(甲骨文“圣”)

《说文解字》:

聖,通也。从耳,呈声。

从耳者,谓其耳顺。

圣,繁体写作“聖”,从耳,从口,从王。

大耳,表示其听觉能力之敏锐;

从口,表示其善于聆听别人的话语。

聖者,聲也。善听者为聖。

耳听口授,口耳相传以为“王”。

“王”就是天、地、人三界贯通之人。

子曰:

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聖。

聖,既言其听觉功能之精通,又谓其效果之明确。

聖,由其本意的听,引申为通、聪明、贤明,再引申为承天受命的“圣明”帝王君主,以及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具有极高成就、崇高人品和广博智能学识的人。

那么,古人是如何定义圣人的呢?圣人的言行又是怎样的呢?

《周易》: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通过观察天地变化之象,洞悉万物运转之规律,从而去效法,并判定吉凶;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龟,圣人仿照它推演出八卦。

《周易》中还说: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圣人通过卦象、系辞、变化等来表达思想、揭示真理,并指导人们的行为,还通过文字解释和变化规律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对宇宙规律的深刻领悟。

圣人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发现四季更替井然有序,从不出错,天道恒常、精确且不可违背。

于是,圣人通过观察和效法天道的规律,制定出符合自然法则的教化原则,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

“神道”是指阴阳变化不测之道,并非鬼神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故古者圣王既临天下,必变四时,定律历,考天文,揆时变,登灵台以望气氛。因此,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管子》:

听信之谓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

善于听取实情称为圣。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善于使民各守其分。

《管子》还说:

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圣人能够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其能力是普遍人不可能达到的。

《孟子》:

大而化之之谓圣。

大而又能化育万物,称为圣。

《孟子》还说:

圣人,人伦之至也。

圣人,是仁义礼智的道德完人。

《庄子》:

以德分人谓之圣。

以道德来感化人,称为圣。

《庄子》还说: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圣人治天下,不图虚名,不为名利,不被财货所累所伤,功于天下,造福天下,但并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

因为圣人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道德标杆和评价标准,而一些人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可能会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去接近甚至超越这个标准,从而沦为大伪巧诈的“大盗”,所以庄子又说: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业的人。

《墨子》还说:

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

圣人治理天下应当兼爱、非攻、尚同。

《荀子》: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所谓圣,就是完全精通事物之理的人;所谓王,就是完全精通制度的人。

《荀子》还说: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圣人,是天下之道的承载者、体现者和实施者。

《韩非子》: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

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

所以当箕子见到象牙筷后就恐惧了,他知道普天下的东西都已经不能满足商纣王的贪欲了。

《礼记》: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圣人,用南面之术,帝王之术,行王者之道,中正之道,即天之道。

《礼记》还说: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圣人,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制礼作乐,教化生民,立规矩,兴道德,让人知道自己和禽兽是有区别的。

《礼记》又说: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能制作礼乐的人称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

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白虎通·圣人》:

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圣人,能够主握阴阳、迭运柔刚、天人合一,通彻古今中外,了达乾坤上下。

圣人,能够体察天道,顺应天道,无不通达,洞悉天道运行之奥秘,感悟动静往来之枢机。

圣人,善于修身,敦行仁义,德泽天下,就像日月光芒,无私照彻寰宇。

圣人,观天授时,教化万民,依春夏秋冬四时顺序调节生活起居,教化人民应时而作。

圣人,能够感应神明,洞悉幽冥鬼神的生杀之机,以道德、以诚敬感格和化解神灵降临之吉祥和凶咎。

《尚书》: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心怀敬畏,方能严肃对待职责,避免轻慢渎职;以柔顺包容的态度凝聚人心,天下就会安定;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决策力,就不会受到蒙蔽;广泛听取意见,才能制定周全的治国方略;有深邃的智慧,考虑问题深刻通达,就可以成为圣人。

《礼别名记》:

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

五人挑一的叫茂才,十人挑一的叫选才,百人挑一的叫俊才,千人挑一的叫英才,超越英才数倍的称贤人,万人挑一的称为杰,万万人中脱颖而出的称为圣人。

这充分体现了古时对圣、杰、贤、英、俊、选、茂各个等级人才的划分之细致,对治国人才的选拔之严格,以及对圣人的要求之高。

《大戴礼记·五义篇》: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於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孔子说,圣人能够通天彻地、体察大道,洞悉宇宙本源,能够把握万事的本质和变化,守原则又善权变,能够洞察万物天赋的性情和人性的善恶。

大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与变化,以及由变化而凝成的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天赋的性以及由天性而发的情,则是理出是与非、取与舍的根源。

所以,圣人的事业很伟大,他的德行配合于天地,他的光辉如同日月普照,他包容万物有如云蜺。圣人以纯粹之心统摄万物,但是他的境界却无人能效仿,如同天道运行,不可被人替代。百姓受到了他的恩惠,却感受不到圣人的刻意作为,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这也是《道德经》中所讲的:

太上,不知有之。

在《道德经》中关于圣人的描述更是多达三十多次: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从道家而言,圣人要合于天伦,通天彻底;从儒家而言,圣人要极于人伦,止于至善;从法家而言,圣人要通权达变。

将西方宗教中的那些信徒和殉道者称为“圣人”,简直就是对“圣人”一词的侮辱。

(四)何为经?

(金文“经”)

《說文解字》:

織也。从糸巠聲。

“经”,原本是指织布时的纵线,与“纬”相对。

转指南北走向的路,后指地理学上的经度。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同时,又指人体血气循环的主要通络。人有四经十二从。

后引申为纲领、法则,又引申指被认为阐释恒常不变准则的书。

“常道之谓经”,不可易、不可更、万古长存之理,才可以称之经。

圣人观天之道,为天地立言而成书,才可以称之为经。

因此,“经”记录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可以传承万世的恒常真理。

西方的那本“经”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第一位黑人大主教图图,曾经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

白人来的时候,他们的手上有《圣经》,我们的手上有土地。他们对我们说,信天主吧!可是等我们睁开眼时,我们的手上有了《圣经》,他们却拿走了土地。

把一本荒诞不经、漏洞百出的,甚至是充满伪善愚昧、极端暴力、邪恶血腥的神话小说翻译成“经”,这是对“经”这个字的玷污,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

小结:为什么印欧人、闪族人都是以死后世界为基础,去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体系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真的是无宗无教、无神无圣、无经无典,他们的文明从来就没有开化过,他们的教化就只会以鬼神来上施,无知陋民则以恐惧来下效。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才是盲目的信仰崇拜,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

在当今世界主要的几大文化体系之中,只有华夏民族的信仰崇拜是即高维又紧贴现实生活的人和事物的文化,是理性的、科学的,甚至是唯物的。

那些喜欢用西方的宗教概念来解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崇拜的人,是十分无知的,动不动就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封建迷信的人更是极其愚蠢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