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籍装帧,能够让读者有一种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阅读欲望。所以,书籍装帧一直是重视自己、尊重读者的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的各大出版社都高度重视出版工作,对书籍装帧的要求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从书籍内容的布局、排版,到封面、封底、书脊、内页纸张、插图等各个方面的设计,都有专家把关,实现了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所有的书籍装帧过程中,封面设计无疑是书籍装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们对于书籍的“门面”,都拿出最大的努力,通过色彩、图形、文字等元素的组合,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传达书籍的主题和内容,体现书籍的整体风貌和特色。

回顾新中国图书的装帧历史发现,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让人有一种惊艳的感觉,那时的书籍,不但装订结实,字迹清晰,书籍封面也 是最漂亮的时代。

是封面色彩淡雅,色系统一。这个时期的封面,没有纷繁杂乱的色彩,每幅画面不会多于七种颜色,一般都是四种颜色,且没有中间色,大多数是由画家精心设计的一幅幅图案画(类似于木刻画),而这些图案画,都是忠实根据本书某一篇最精彩的文章绘制的。这种封面很少看到漫画,抽象画,摄影作品,很小一部分采用油画、水粉画,总的说来,都是以国画、水彩画为主,而且还是以写意国画为主,避免了工笔画的呆板,显得每帧封面灵动,明快、有韵味。

是书名皆为名家所题,特色明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有的书法,各有特色,美不胜收。哪怕就是美术字,也是名家亲手设计而成,各美其美。其中,有著名书法家参与其中,也有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名头却不太响亮的书家,这些艺术家都严肃认真,作品有章有法,与画面相得益彰。

三是构图和书名布局合理,美感十足。这些封面,书名在哪里安家,都有讲究,离书的边缘有多远,字体大小如何,都有统一的讲究和要求。而后来的封面,我们看到,新一派书籍装帧者一味追求“新、奇、怪”,有的书的书名贴着书边,有的字体大到和32开的书籍不成比例,凡此种种,让人不忍卒读。创新,要在美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为创新而创新,不以美为前提,只要一味地想推翻前人的架构,只能算突发奇想,或者叫探索,而无论如何不能叫创新。

下面,笔者精选了一些七八十年代散文、小说的封面,希望您喜欢。














为什么说那个年代的书籍装帧,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巅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