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不单单是指北魏的碑,而是魏晋南北朝刻石。因为魏碑不是只有碑刻的形式,它还有造像记、墓志铭以及摩崖刻的表现形式。当然魏碑也不只是指北朝的碑,还有南朝的碑,只是南朝的碑相对较少而已。
在曹魏时期,从曹操开始颁布了一个禁碑令,也就是达官显贵不允许在自己的陵墓前立碑,那么不立碑,自己生平做过什么官,有什么样的身份,也就不被后世人知道了,他们不甘心如此,因此他们把石碑缩小变成方形的墓志,放在墓道里,回填埋葬。
这就出现了新的一种文字载体,也就是墓志铭。相比较而言,北方的墓志铭更为丰富和著名,而南朝因为文化风气以及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墓志铭相对较少,相比较有名的墓志铭如《刘怀民墓志》。
《刘怀民墓志》
《张黑女墓志》则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帖子,钻研这个帖子的人也很多,比如何绍基、曾熙、顾廷龙等等。
也许我们对何绍基更熟悉,他评价《张黑女墓志》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何绍基是将篆隶的用笔与颜真卿的用笔相融合,既保留了自身的端庄,又兼顾了篆书的古朴典雅和隶书的灵动多变,丰富了楷书的用笔和韵味。
曾熙,张大千的恩师,他在临习《张黑女墓志》时,他将篆隶的线条和《瘗鹤铭》的线条相结合,并将方笔与圆笔作进一步的融合与拓展,使线条更圆润浑厚。他还保留了《张黑女墓志》的严谨,也作了一些调整和夸张,让字体更具有变化和韵律感。
无论是何绍基还是曾熙,在临习《张黑女墓志》的时候,都不是完全照着帖子抄的,而是基于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角度,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那么我们在临帖的时候是追求与帖子一模一样呢?还是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认知、学识放到笔下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临帖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尝试创作了。在临帖的时候,我是没有完全照着帖子去写的,我甚至还会稍微把程度夸张。
昨天的留言很有意思。有人说,李北海写字很少用笔肚来做变化。《麓山寺碑》是唐中期的帖子,他行笔比较润、厚、圆抱、圆劲,不用到笔毫,线条怎么会厚、会润呢?
《麓山寺碑》难在哪里?难在线条要厚,我们要写出北海如象的感觉,但它又是行书,所以它就像是一只奔跑着的大象,这对于初学的我们而言,是很难的。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是:我们临帖是只为了模仿吗?比如模仿汉人怎么写?唐人怎么写?还是写出自己呢?
就像汉人写小字,是因为他只能写小字吗?王羲之的手帖也是咪咪小,甚至草书都是小字,是王羲之不能写大字吗?不见得吧!我们现在若还是像汉人一样把字写小,这就不是科技受限了,而是需要给智商充值了。
我们都知道《张迁碑》是方笔比较多,那么何绍基临《张迁碑》写得像吗?他写的《张迁碑》很圆呀,但他却做到了很稚拙古朴。我每次看何绍基的《张迁碑》,每个字都像个一个个小人在与自己说话,也像一幅幅动态的小人画。
何绍基临《张迁碑》
像何绍基这样的书法高手,他临帖会临得不像吗?还是他不屑于写得像呢?很显然,答案是后者。他在保留原帖的基础之上,进行自己的创作了,这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借鉴的方向呢?
我们再去看从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到清朝写《兰亭序》的人也不在少数吧,但又有哪个书家是与与第一版的《兰亭序》一模一样的,甚至连王羲之自己都说自己写不出第一遍《兰亭序》的味道,更何况是我们呢?
昨天写了一张四尺的《麓山寺碑》。有人说,《麓山寺碑》是强调劲道的,而不强调圆。书法不是这样割裂开来的,它既有骨力的东西,也有圆劲浑厚的东西。
我常开玩笑说,书法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艺术,甚至多多益善,因为它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法呈现,而是变化无穷,摸不着套路。当然,这也是我还需要继续探索的道路。
今日交流就到这里啦,我是青云。诗、书、画、印,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我们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滋养灵魂,提升自我。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或是点击“在看”,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一起踏上这场艺术修行之旅。
往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