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王”笔法,乃是书法根基,历朝的书法高手,皆由此发迹,衍生个人风格,踏入巅峰,不过“二王”里面,后世临学“大王”偏多,而忽略“小王”,更有甚者,认为王献之的字迹丑陋、浅薄。

譬如梁武帝、李世民、孙过庭等,曾批驳王献之,世人见其评价,自然顺势排斥,不喜其字,连带着王献之的真迹,也遭到忽视,得以传世至今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回归客观,只分析水平,王献之的艺术性、创造力,要远远胜过父亲,王羲之推崇秀逸,笔势紧秀,王献之继承古法,而又善于创新,精通草书。

袁裒《总论书家》写道:“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王献之苦学张芝“一笔书”,用笔潇洒畅达,静穆流美,势态纵逸,字字刚柔相济、华实兼备。

相比单一的内擫,他融合外拓,更具视觉、艺术效果,层次丰富,耐得住品析,袁昂《古今书评》曾写道:“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也是王献之

王献之30帖真迹出土!这才是书法“最高境界”,超越王羲之不在话下

甚至陶弘景记载:“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早在魏晋,书坛最风靡的,乃是王献之法帖,甚至一向挑剔的米芾,也说“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并且令人激动的是,近期王献之30帖真迹出土,藏于台北故宫,此作凝聚他的毕生精髓,已达书法“最高境界”,超越其父王献之,完全不在话下,此帖就是《鹅群帖》。

古人依据《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等,找出最精妙,且真迹无疑的30幅作品集成,以卷首的《鹅群帖》命名,南宋时期,朝廷重新摹刻,皇家工程,自然精细无比。

全卷尽数还原,完整无损,清晰生动,就连精微的细节变化,也能察看,与原稿如出一辙,甚至台北故宫的专家,秦孝仪先生也说:“这部作品饱含魏晋古法,丝毫找不出任何的败笔。”

欣赏《江州帖》,笔势开阔,大气磅礴,中侧锋兼具,尤其是“汝”字,势态疏朗,笔画圆融遒劲,犹如弯刀一般,饱含韧性、张力,个性而醇厚,十分自然真实,此帖内容浩瀚,可时常临摹,既能学习古法,还利于个人创新。

而今,我们对王献之《鹅群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美,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