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往事只能回味!上海交大医学院错过诺奖级发现的教训~
15天前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江绍基、萧树东团队通过系统的病理观察,率先在数十例胃炎和溃疡患者胃黏膜样本中发现胃黏膜中存在螺旋状细菌,并于1983年在《上海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率先在中国证实了胃内细菌的存在。
这一发现本可成为重大突破的先导,但受限于当时国际医学界对“胃酸无菌论”的固有认知,团队未能进一步确立细菌与胃病的因果关系,最后将结论归因于伴随现象(相关关系)。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与沃伦通过更直接的实验验证(包括自我人体实验),于1984年明确幽门螺杆菌(Hp)的致病机制。
1981年,做内科研究生的马歇尔遇到了罗宾·沃伦,他们都对胃炎研究感兴趣。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最终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并提出胃溃疡与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假说。那年,马歇尔才31岁。为了验证假说,马歇尔以身试菌,他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检测自己是否患上胃溃疡。果然,5天后,他表现出进食困难、呕吐、口臭等症状;同时,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上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证实了幽门螺杆菌能感染人体。这项发现彻底革新胃病诊疗的范式,并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奖。
因此,重大科学突破不仅依赖观察力,更需要挑战权威的勇气和魄力。江绍基、萧树东是我国消化病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创办的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仁济医院消化科)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他们在发现现象阶段走在前列,却因认知惯性遗憾错失重大发现,这反映了科学探索中理论框架对研究者思维的深刻影响。
80年代中国科研尚处于追赶阶段,国际学术话语权薄弱,本土学者对传统理论往往持谨慎态度。而马歇尔等敢于孤注一掷,得益于更开放的质疑文化和实验自由度。这种差异提示我们,营造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至关重要。
科学大发现需“大胆假设、大胆求证”,尤其要避免先验理论的束缚。上述遗憾也警示我们需强化问题导向而非理论导向的研究逻辑。当前,中国科研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应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创研究,让科学家敢于做从0到1的探索。当然,上海交大团队的贡献仍值得肯定,他们的工作为后续Hp研究提供了重要区域数据,这也是科学进步阶梯式积累的体现。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科学竞争中机遇与勇气并存的经典案例。今天,我们需以史为鉴,在前沿探索时,既要有发现真相的勇气,更要有颠覆常识的胆识。归去来兮,我们可能会发现,坚持实事求是可能是我们不再错失诺奖级发现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