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回忆四平战役

王胜利




2016年7月13日,长春战友群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内,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令人感慨万千。

回家后,我忙里偷闲,特意去看望了91岁高龄的父亲王维新。他老人家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手脚利落,思路清晰,这让我倍感欣慰。

饭桌上,我与父亲聊起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的所见所感,没想到这个话题一下子点燃了老人的情绪,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四平保卫战,以及那段惊心动魄的战史,让我对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946年7、8月间,一股名为“三江好”的胡匪2000多人窜入舒兰境内,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搅得百姓不得安宁。为了消灭这股土匪,东北人民自治军田松支队、县保安团会同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即后来的38军113师)六团(即后来的113师339团)一部(339团团长是江潮),将窜入舒兰的胡匪追剿并歼灭。并解放了舒兰县城。

看见解放舒兰的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不欺压百姓,他决定参加这支队伍。当时他虽然要求参军,但是他所在的白旗乡没有征兵名额,很是遗憾。

1947年6月,部队来征兵,他老人家积极报名,要求参军入伍解放全中国,终于实现了愿望,他和部分同乡加入了在舒兰剿匪的1纵2师6团(38军113师339团)。

参军后,他们先后在吉林的敦化和黑龙江的五常进行训练,后来在沈阳外围休整。1948年3月,参加了解放四平的第四次战役。

四平,这座东北的交通枢纽,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位于黑、吉、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1946年至1948年,国共两军围绕四平展开了四次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

王胜利 | 爸爸回忆四平战役

这四次战役分别是:1946年3月15日打响的一战四平,仅三天时间,东北民主联军便从国民党手中夺回了四平,史称四平解放战;

1946年4月18日至5月8日的二战四平,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率新六军、新一军、七十一军攻占四平,我军十万余人被迫撤退,即四平保卫战;

1946年6月11日开始的三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反攻,但国民党军队坚守阵地,此役为东北民主联军首次进行的城市攻坚战,最终我军伤亡五万余人;

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整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七十万余人,组织了一纵、三纵、七纵十四万人再次进攻四平,即四战四平。

1948年3月4日,开始外围战斗,3月12日开始总攻,我所在的部队是东北野战军一纵二师六团(38军113师339团)二连机枪排,老爸回忆说,时任的连长是杨发胜,指导员是李勇森,两人都是山东人,排长是苗升基,班长是管兆啟,副班长叫李台照.

二连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连队,抗日战争时期被授予“演马庄连”的光荣称号。

父亲回忆说,他参军时正值三战四平结束,四战四平尚未开始。由于三战四平伤亡惨重,部队进行了补充,为即将到来的四平收复战做准备。入伍后,父亲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沈阳外围休整。当时,他所在的班一次性补充了六名新兵,可见当时攻坚战的残酷与惨烈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1948年3月12日,四次攻打四平的战斗正式打响。当时,父亲所在的二连担负着迂回穿插、攻占敌军占据的天桥的任务,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经过休整、总结和补充后的部队士气高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然而,这场战斗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父亲的同乡战友关文显、陈静华英勇牺牲。关文显是爆破组成员,在天桥下对敌人的碉堡实施爆破时,他手握着二十公斤的炸药包,向敌碉堡冲去。然而,敌人的火力太过猛烈,我军火力压制十分困难。就在他快要接触到碉堡时,敌人的一梭子弹打来,将他手中的炸药包导火索引爆,关文显被炸得血肉横飞,衣服和内脏挂满了树枝,连尸体都无法找回。

父亲也在此次战斗中受了轻伤。由于在这次战斗中表现突出,父亲受到了部队的嘉奖立大功一次。

四战四平的战斗历时二十三小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使整个东北战场上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记载,四平保卫战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历时两年,先后经历了四次保卫战和攻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多,战斗之惨烈,在我军的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军史上,都极为罕见。这场战役被列为军史上的经典之战,打出了38军的士气,扬名天下!

战斗结束后,部队在梨树县休整了两个多月,随后又来到长春外围的车家窝棚,投入到围困长春的战斗中。

2016年7月15日,我将父亲的这段回忆整理成文,以此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向所有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军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