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王羲之作为“书圣”,代表着用笔功力的“天花板”,后世没有人能超越他,唐代、宋代没有,元明清就更不会有了。不过,就在明朝末年,出了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家,他通过数十年苦练魏晋法帖,最终得其精髓,成为书坛公认的“后王胜先王(王羲之)”,此人就是王铎。
王铎的字不仅被清代以来书家推崇,还被日本书界“顶礼膜拜”,“后王胜先王”之语就出自岛国书界。齐白石、沙孟海、于右任、林散之、启功都对王铎叹服,启功点评:“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林散之认为:“觉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然尽变右军之书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
王铎的字不仅矫正了赵孟頫、董其昌的妍媚书风,直入魏晋,而且有所突破、自成一家,不论是作品的笔画质量、法度的丰富性还是墨法、结字的新意,都能与二王、怀素相较高低了。王铎一生书法可以分为降清前和降清后两个阶段,后者受身份影响,难以纵横挥洒,而降清前几年的字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王铎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名为《琼蕊庐帖》,是他44岁至46岁遍临《淳化阁帖》中晋唐名迹的练字草稿合集,此作极为珍贵,流入日本后促成了“明清调”风格的形成,由于一直为私人藏家秘存,所以知道的人非常少,1994年时粟原芦水首次发行。

《琼蕊庐帖》为绢本册页,总计97页,每页纵29.8厘米、横21.2厘米,包含二王、王徽之、王昙首、初唐四家、孙过庭等数十位书家、上百篇法帖,时间横跨东汉末期至唐朝晚期,700余年笔法的变迁,均可在此作中看到。
此作有两大优点:其一是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楷、行、草诸种字体,不仅有《淳化阁帖》中的作品,还有其他丛帖中的法帖,总计3000余字,满足了我们长期练习的需要,不论是书法启蒙还是进阶,都可临摹此作。
其二,相比于《淳化阁帖》为刻本,枣木气严重且用笔细节缺失,王铎的《琼蕊庐帖》细腻真实,笔尖动作纤毫毕现,调锋、绞转、提按、顿挫、轻重等极为具体直观。而且,王铎将每位书家典型的技法总结出来,更便于我们上手,且不会出现难以出帖的弊病。
如果我们能将这部《琼蕊庐帖》临摹通透,每一个技法充分掌握,那么就可以直入魏晋,水平当有质的飞跃。
而今,我们将《琼蕊庐帖》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