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红军进驻井冈山后,面对千余人的队伍,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队伍与秋收起义队伍的会师,红军的规模迅速扩大至上万人的规模,粮食的供给问题随之成为了最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至今很少有资料详细描述井冈山时期红军面临的粮食危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学习到的《朱德的扁担》一文就提到,红军确实需要下山挑粮,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粮食。在很多老红军的回忆中,尤其是当时担任第1团辎重队长的范树德,他在建国后也回忆道,井冈山时期他主要负责部队的供给工作,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断粮问题。

那么,红军究竟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这就得说到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实际上,红军解决粮食问题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策略。

首先,红军采取了“打土豪”的方式来筹集粮食。刚进入井冈山时,这一策略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粮食筹措办法。打土豪有两种具体的方式,一是打“官粮”。每当红军进入一个新地区时,国民党当地的政府通常会迅速逃离。由于红军来势汹汹,敌人根本来不及搬运粮食,许多地方的官府仓库因此成为了红军的目标。即便有些县乡政府组织起了抵抗,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是红军的对手。在一些地方,国民党官员为了防止粮食被夺走,会将粮食烧毁,但这种情况逐渐减少,因为红军深知,若粮食被烧毁,那些官员就断了后路。最终,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会拿到官府的粮食,并且进行登记,按人头分配给红军的各个部队,这样一来,红军的粮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其次,红军还通过“打地主”来解决粮食问题。过去,很多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但大部分粮食都被地主和富农阶级所霸占,农民自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获得更多粮食,红军常常会进攻这些地主的粮仓。然而,地主们的粮食藏得非常隐秘,他们会将粮食分散存储在各地,甚至在山里挖洞藏匿,难以被发现。红军如何才能在众多地方找到这些粮食呢?这就要讲到红军的第二个筹粮策略:广泛发动群众。红军进入一个新地方时,虽然不熟悉当地的地理情况,无法一开始就找到地主的藏粮地点,但当地的百姓会主动帮助红军,指引他们到达地主藏粮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红军所筹集的粮食不仅仅是供给红军自身使用,它的一部分将分给当地贫苦百姓。对于这些长期受到剥削的农民来说,红军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红军的帮助使得群众逐渐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这种帮助赢得了民心,群众开始支持红军,主动提供信息,协助红军打击地主。通过这种方式,红军不仅获得了粮食,还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万余红军驻井冈山,粮食供给不发愁,用两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在打击地主之后,红军还将从地主手中收回的土地分配给贫苦百姓,保证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土地的收益。当然,红军并不像国民党那样压榨百姓,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合理的政策,让百姓在能够交纳公粮的同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而这些公粮也成为了红军的粮食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粮食问题逐渐稳定下来。

不仅如此,毛主席和朱德等领导人,也亲自带头帮助百姓耕种、收获粮食,鼓励红军官兵在战斗之余帮助百姓。这一举动不仅加强了军民关系,也激发了百姓种粮的热情。由于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红军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也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红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了稳定。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不断扩大,面积达到了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也迅速增长,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根据地,局势越来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