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一个问题,外国人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对统一的执念很深,中国历史上每次一分裂,就有各路诸侯拼尽全力,疯了一般要把它统一?

首先回顾中国古代的统一和分裂,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后,历史上一共曾有过4次分裂时期,分别为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南宋西夏金时期。

这4个时期横亘在历史长河中,构成了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交替运行的历史演进历程。

而纵观这段统一分裂交替运行的历史不难发现,4次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各代统治和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换句话说,在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交替运行的历史演进历程中,统一始终是主流。

有一种人心所趋,历史大势,就叫统一。

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了才能叫华夏正统,没统一叫乱臣贼子。

如果君主没有大一统思想,诸侯会认为此子胸无大志可伐之,谋士会认为此主不思进取,不可投靠,军士会想他不能带我们建功立业,良禽择木而栖,需另择新主。

你不统一,就只能等着被别人统一,项羽不想统一被刘邦灭了,张士诚想割据为王,被朱元璋灭了。

自秦汉后,处在三国分裂时期的东吴,明明国力不弱,却偏安一隅,“江东鼠辈”的贬称几乎成了东吴的代名词,被骂了2000多年。

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分裂,各路诸侯就竭力把它统一

即便过去了千年,大一统的思想仍然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分裂的代价沉重,而统一的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完全证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对抵抗外敌、保持强大实力、民族融合、全国经济自给自足以及延续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既非自古以来就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局面,亦非始终处于分立割据的状态,而是逐渐统一到一起的,而且越往后,统一时间越来越长,统一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程度越来越坚实,统一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这个过程中,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民族战争,各民族都产生过本族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或者阿骨打(女真)、成吉思汉(蒙古)、努尔哈赤(满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成员。

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国内民族矛盾是中国内部的事情,不是国际冲突,和近代外国侵略中国不可等同而语。

清代,满族建立全国政权,在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不到100年,清朝在全国范围实现了前所未有地稳固的统一。

清代下令东北开禁,鼓励百姓移民,“闯关东”原来是非法的,后来开禁后,大批移民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迁至东北,到“九一八”事变之时,日本侵略者面对的是我们三千万同胞,只能扶植了一个傀儡,建立了伪“满洲国”。不可设想,如果东北还是没有人,或者人口稀少,会是什么结果?

这样,统一对移民和边疆开发、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有利便体现出来。

而在统一政权中也易产生一系列重中央轻地方、重政治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弊病,但这并不是统一本身而是政治制度造成的。

与此相对应的,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诸如思想解放,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而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

宋代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多元,但燕云十六州,永远是宋代的硬伤,因为燕云十六州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而宋代三百年正是因为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屡屡遭到异族的侵略。

也因如此,宋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朝”,因为它没有将燕云十六州收回来,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历史上,地方性的割据国家只能叫国,被后世用国号去称呼一个时代,就可以叫代,而这个代是公认的天朝上国,才可以叫朝。

历史上只有真正做到大一统的朝代,才会被史书单独拿出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书单开一页,这样的诱惑历史上又有谁能抵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