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到退休这个阶段,就像推开一扇新的大门。

门里门外虽然看着都是过日子,但细细体会就会发现,退休前后的生活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是简单的闲下来,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你认同吗?

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

先说第一个不同:追求的东西换了方向。

没退休的时候,多数人眼睛都是盯着外面的世界。

上班想着怎么能多挣工资,怎么评上职称,过年过节总要和亲朋比较谁家孩子出息。

单位的年终奖涨了五百,就想着下回能不能涨一千;当了科长就惦记处长的位置。

人们总以为这些外在的东西堆得越多,日子就越有滋味。

有人工作三十年存下三套房,临退休却查出高血压糖尿病,这才意识到用健康换来的存款未必值得。

退休之后的人慢慢会把目光收回来

年轻时觉得重要的奖金证书,现在收在抽屉里可能好几年都不会翻开。

反倒是从前没顾上的那些小事变得珍贵了。

比如以前总说等退休要写回忆录,真退了休却发现给孙子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更开心。

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年年卸下社会身份后自然形成的

有位曾经在单位管着五十多人的车间主任,现在每天最认真做的事是记录阳台上茉莉花开了几朵,这样的日子未必不充实。

从学拿起,到学放下

第二个不同在于对待事物的态度。

人在年轻时候像收集松果的松鼠,总想把所有好东西都搬回自己窝里。

既要争取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又想在亲戚圈里当最有面子的人;既想让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又得盯着银行存款数往上涨。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不牢。

等到退休后才明白,身上背的东西太多反而走不远

明智的退休者都开始学着卸担子。

手机通讯录里从前的客户、十几年没联系的老同学,该删的就删;

家里儿女淘汰的旧家电、年轻时舍不得扔的旧物件,该处理的就处理。

认识一对老教师夫妇,退休后把攒了三十年的教学资料全送给了学校图书馆。

腾出来的书架现在摆着从各地带回来的石头,老两口现在每年坐慢火车去不同城市,专门收集河滩上的漂亮石子。

这种放下与拾起的过程,其实是找到了新的生活重心

从关注职位,到关注健康

第三个明显变化是关注点的转移。

上班时最紧张的事情莫过于每年的体检报告,可那时候忙起来照样熬夜加班。

同事之间聊天总爱打听谁调了级,谁家孩子进了重点中学,逢年过节送的烟酒档次都能成为谈资。

仿佛人的全部价值都印在工资卡和工作证上。

退休后的人见面聊天,话题早就换了天地

老张有没有戒烟成功,老李每天能不能自己上下六楼,老赵的降压药是否换了新配方,这些成了最常讨论的内容。

有位六十三岁的退休会计,从前最得意的是算账从不出错。

退休前后本质区别就这4个,你认同吗?

现在每天最上心的事却是对着表格记录血压血糖数值,每月去医院复查比当年做财务报表还仔细。

儿女劝她别太紧张,她却说现在这份表格才是保命的东西。

这种转变背后其实是明白了什么才是最该守住的东西

依靠外部认识自我,到依靠自己认识自我

第四个变化是认识自己的方式不同。

人在职场时像活在无数面镜子里,透过上司的眼神看自己是不是好员工,透过同事的议论看自己够不够人缘,透过亲戚的夸奖看自己算不算出息。

多数人习惯了通过这些反射来认识自己,却忘了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退休之后的人有了大把时间面对自己。

有位当了四十年厨师的老赵,刚退休时总觉得心里空落落。

偶然有天翻出年轻时的速写本,发现二十岁那年曾梦想当画家。

如今每天早晚都在小区凉亭里支起画架,画树叶画云彩画邻居的猫。

他说现在才明白,当年那个下班偷偷画菜单的自己才是真实的模样。

这种自我认识的改变,往往是在褪去社会身份后才真正发生

退休是道坎,迈过去有晴天

退休生活的过渡需要智慧。

刚离开岗位的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

要么觉得彻底解放随心所欲,最后把身体搞垮;

要么突然失去方向不知所措,整个人都没了精气神。

其实好的退休生活讲究平衡

既要有规律的作息,也要给自己留出放松的空间;

既要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也不能把日子排得太满;

既要关心子女晚辈,更要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

最关键的是转换心态

上班时为了晋升能忍气吞声,退休后不必再勉强自己迎合他人。

从前因为工作不得不交往的人,现在可以选择远离;

年轻时没时间尝试的爱好,现在可以慢慢琢磨。

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适当参加社区活动,保持必要的人际交往。

活明白了的退休者都懂得三个道理:

一是不再和人较劲,过好自己的日子最要紧;

二是珍惜眼前拥有,别总想着还缺什么;

三是量力而行,该服老时就服老。

这些道理年轻时也听过,但非得等到头发花白才能真懂

归根结底,人生后半场,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走得稳。

退休不是结束,是另一种活法的开始

前半辈子活给别人看,后半辈子该活给自己看。

想吃什么就去买,想去哪里趁腿脚好就去逛,心里头别装太多事,手里头别攥太紧东西。

这么过下来,才算没白忙活前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