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强盛帝国,从高原上消失得毫无预兆,既没被外敌彻底征服,也没留下清晰记录,到底发生了什么?

鼎盛帝国的隐患

安史之乱一爆发,唐朝主力调往中原,河西走廊成了空门。

吐蕃抓住机会,一路东进,占了陇右、河西,势力蔓延到西域深处,边疆无人可挡

边境的汉人守将不是战死就是归降,连西域的龟兹、焉耆都给压服了。

克什米尔的香料、玉石、布匹顺着绿洲通道,送进拉萨宫廷,贵族们风头正劲,纷纷扩建庄园。

可这些地盘拿得快,守不住,靠的是源源不断的西域货物输血。缺了中原的刺激,整个帝国的节奏都变了。

赤松德赞那阵子刚坐稳王位。

年纪轻,胆子大,手一伸就把佛教请进宫,把苯教贵族架空了。

最狠的不是请佛,是搞了个“七户养一僧”,老百姓每七家得供养一个和尚,不出粮就出力,谁敢说不?

有些地方百姓连地都种不动,全家给寺庙干活。

僧人穿红衣,住好房,有卫兵护送出入,手上还拿军权

这种事,让贵族们看在眼里,咬在心里。那些苯教大家族,一面嘴上顺着说“觉悟”,一面悄悄屯兵,想着哪天翻身。

老百姓也憋火,供佛像、送粮米、修庙,全是苦差事。

到了长庆年间,唐朝也缓过劲来,派人找吐蕃谈判。两国谈了好几年,终于在821年立了块石碑,就立在大昭寺前。

碑上刻清楚:谁家界线到哪、不得侵犯、和平互市。场面挺好看,实则藏着火药味。

不少贵族眼红唐地的粮仓、茶叶、绢布,协议才签,转头又派兵抢了甘州一带驿站

这些事,朝廷嘴上不认,说是“边将自作主张”。

可拉萨的老百姓心里有数,仗是一场场打出来的,粮却一车车从家里拉出去。

佛教压着苯教,贵族斗得厉害。

百姓压不住气了,小地方悄悄有人起事,虽没打出什么大响声,但已经能听见骨头咔咔响的声音了。

灭佛运动与赞普之死

赤松德赞死后几代王位更替频繁,到了838年,朗达玛接过王位。

他一上来没多久,朝堂风向变了。

朗达玛不喜欢僧人,更不信佛教那些讲“忍耐”“因果”的话,他身边的苯教贵族趁势起势,在他耳边吹风:“佛教软弱,让人懒惰,还花国家的钱。”

朗达玛也烦这些穿袈裟的,觉得碍眼,直接来个狠的——灭佛。

桑耶寺封了门,佛经堆在院子烧,铜像扔进河里,僧人强行还俗,老的带着哭,年轻的逃进山里

西藏文献上写得直白:“令僧人上山射猎,不可再讲经传法。”

换句话说,原来敲木鱼的,现在去打猎喂兵了。

这么干,佛教一派肯定不忍。尤其密宗僧人,修行也练武,向来不听话

其中一个,叫拉隆贝吉多杰,沉了几年气,瞅准时机,带几人混进大昭寺,842年那天,朗达玛刚出寺门,一箭穿胸,当场倒地,场面一片混乱

吐蕃没有准备接替的太子。朗达玛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永丹,一个叫欧松。

两人各自拉拢军头和贵族,开始抢王位。拉萨一夜之间从神都变成兵营,谁都说自己是正统。

永丹拉了东部的兵,欧松占了雅隆,兄弟各自称王。

拉萨、阿里、山南、青海分成几派,赞普的号角吹不响了。没有统一的号令,地方上的将军都不听使唤,开始各管一摊。

王室之间的斗争把最后一点中央威望磨干了。

没有哪位贵族愿意再听谁号令,每块地盘上的将军自立门户,谁地盘大谁说话。

赞普虽还挂着名号,可根本没人理。

吐蕃帝国突然消失,考古发现千年谜团,竟是自己人作死?

贵族内战与地方起义

朗达玛死后,赞普位置空出来,永丹和欧松两兄弟谁也不服谁。

拉萨一分为二,吐蕃进入混战状态。前线将军们看得清楚,朝廷弱了,自个的地盘就是命根,尤其陇西、河西这几个重兵驻守的地方,最先闹腾起来。

843年,陇西大将论恐热调兵二十万,号称要“肃清叛乱”,真实目的,是吞并尚婢婢手下的兵权,自己称王

两边对峙三个月,一场仗下来,尚婢婢败退,城池烧得只剩半壁。

论恐热趁机立自己的军号、发布律令,根本不听拉萨那边的命令。

这种例子不是一个两个,河西走廊十几个军镇开始互相攻伐,大将手里有兵就当土皇帝,谁也压不住谁

吐蕃的封疆大吏变成小王国主人,甚至搞出独立年号。

战事一开年复一年,直到866年还有人打着“收复正统”的旗号开战。

百姓早撑不住了。年年征兵、岁岁加税,大户倒了,小民全变佃户,地种了还不够交粮食,田荒人逃的村子多到数不过来

869年,东部卫藏一带爆发邦金洛起义,这不是哪家贵族造反,而是奴隶、平民、苦役工人一起举的旗。

邦金洛带着几千青壮,夜里砸开贵族庄园的大门,白天干活的农奴变成拿刀的兵,几天内占下了卫藏多个寺庙和粮仓。

他们不讲经、不拜佛,进庙先烧账本,扔佛像,然后分粮分地。

西藏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喊出:“僧贵当偿债!”

吐蕃朝廷还没反应过来,877年,山南雅隆河谷又起一场更猛的“嗢末起义”。

这次有奴隶,还有随军多年的战奴、汉人逃兵、党项旧部,成了彻底的草根大联军

他们破寺庙、打贵族,连赞普祖陵都没放过,几个王陵被彻底掘毁。

王室连号角都没吹响,地盘一块块掉,兵源全断,没钱、没人、没统帅

拉萨开始变成空壳子,表面还是都城,实际上谁都不来上朝,剩下几个贵族,在自家领地各过各的年。

这时候,西域的使者来找吐蕃签贸易,已经不知道该找哪位“赞普”签字了。

考古发现与政权解体

光凭史书讲混乱,人总觉得虚。可这几年考古队一铲子下去,吐蕃末年的衰败被挖了个明明白白。

在拉萨西郊的温江多遗址,出土了8世纪末到9世纪的陶器、兵器和铁制工具。

陶罐裂纹密布,很多甚至没上釉,做工粗糙,说明那时候连基础工艺都撑不住了

原来拉萨附近的铁坊、铜匠作坊,全靠国家统一调配材料,中央一散,物资断,工匠们也跑光了。

一批戟头和箭簇上面刻着“贡噶”、“崔氏”之类的家徽,说明那些兵器并非国有军械,而是地方贵族自铸自用。

那时候拉萨已经不是军事调度中心,而是各家自设兵工厂,军械退化成私用兵器

阿里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的发现更直接。

考古队在这里发掘了,数十座高规格墓葬,随葬品精美、铜印权杖齐全,墓主身份显赫。

但墓志没一个写“赞普”名号,全写某家“镇主”、“节将”,说明吐蕃已经进入割据阶段,每地为政,不再听命于王室

考古报告里提到,其中一座墓主人“索朗德祖”曾参与“雅隆军府”,带兵三千镇守山南。

年代一查,对应正是吐蕃灭佛后约50年,王室失控、地方自立。

而吐蕃彻底失去西域控制,是从沙州张议潮起义开始。

848年,张议潮带党项、汉人部队在瓜州发动起义,顺手收复河西十一州。

吐蕃西域驻军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很多兵回不了家,只能投靠地方军镇,张议潮递表投归唐朝,从此西域门户大开,吐蕃丢了西域,再无回头机会。

吐蕃解体后,原来的大一统变成散沙局面。

文献记载,当时西藏形成“上部三衮”——古格、拉达克、象雄各自称王;

“下部三德”——雅隆觉阿、宗喀、波密等地设民政长老。

中央赞普制度彻底崩盘,再没有统一号令,吐蕃帝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1. 王尧.《吐蕃社会历史论稿》.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2. 李有义.《吐蕃史探微》. 文物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