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元一脉,针法提升的瓶颈正是自己的身体。孤立的肌肉训练难化整劲(也就是现代运动医学所提倡的力线),不得法者则针刺按跷拙劲尽显。
人之力,一横一纵;横者,胸廓至掌指;纵者,足趾到头颈。针刺按跷,足掌相接,纵横相连。此针法之妙,不可不察。
手法发劲路线。从足跟到核心,从前锯肌到指尖。中线发力,中脉用劲,整劲合化,力线建立,何氏一脉则由通督桩法、通督呼吸术、通督十段锦入门。
老师又结合了阿育吠陀、两仪开合功、易筋洗髓功、龙门太极、文始丹道的法决,把其中最易入门的“绞”字决抽出来,融入功法之中。
绞者,螺旋也。人之力,非纵向之筋所能尽。人体功能是否健康,最终体现皆为螺旋运动。
结合老师的功法,用当代运动医学解读人体各环节螺旋之力的相互作用再好不过。
纵轴之功:造足弓、旋髀枢、定骨盆、立中轴、开寰枕。
横轴之功:活胸廓、沉肩胛、稳肱骨、屈手肘、延掌指。
以通督站桩为功法基础式,基本架势没有建立,呼吸运动、抻筋拔骨都不能到达极佳的状态。
造足弓:筋缩骨错,始于足弓
阳筋都要从足弓开始调,自下而上;阴筋都要从牙关开始调,自上而下。
“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庄子·大宗师》
甚至良好的呼吸模式,也要从足弓训练起来。
足部的螺旋则有四组关节配合完成,各部位完美地分担了不同的生理任务,使得足底的压力感受更加均衡。
1、踝关节由于能够做屈伸动作,负责向前行走过程中的转动。
2、距下关节通过内翻和外翻运动来适应崎岖不平的地面。
3、中足部位的若干关节能使前足与后足发生相对旋转,还参与足弓的构建。
4、跖趾关节则负责在脚掌着地时提供弹性缓冲,在蹬离地面时发力。
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在足弓下方形成一个马镫一样的“腱环”。
胫骨前肌使后足向外旋,腓骨长肌使前足向内旋、从而形成一个精妙、稳定的螺旋结构。
脚跟向外旋、前足向内旋,这样使得,内侧足弓能够保持天然的拱形,这使得脚跟垂直于地面的同时第1跖趾关节与地面充分接触。
纵弓
每5人中就行1人足弓下降,也就是脚的纵弓过低,引发扁平足的原因包括受力不当、超重、副带松弛、肌肉无力以及幼儿穿鞋过早等。
高足弓则是脚的纵弓过高,脚部会因此丧失它的天然弹性(这种弹性是脚部完成复杂生理任务的必要条作),脚部不再能将地面产生的冲山力正确地缓冲掉,也不再能适应地面的凹凸不平。
当脚底与地面的接触而积变小、单位面积压过大,未来可能发展为扇形足和爪形趾。

纠正纵弓:
1、足弓十六式“拧舟”
2、弹力带足部旋转训练:
脚跟固定,脚外侧着地,小腿、膝盖稍向外倾斜。
𧿹趾球对抗弹力带的阻力,向前、向下和向地板方问移动,脚跟外侧不要离开地面,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第1跖骨的旋转运动。
横弓
脚的抓握功能演化成行走和奔跑的功能,而𧿹趾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任务。如果横弓功能出现问题,则会引起𧿹外翻、爪形趾等体态问题。
第一跖趾关节到第五趾跖关节的横弓,成为了我们这一环节的训练目标。
𧿹外翻:
𧿹趾通过第1跖趾关节固定在跖骨上,不稳定时就会发生𧿹外翻:这都是由于第1跖骨长期受力不当和固定不充分,会偏离轨道向脚内侧倾斜,𧿹趾则向脚外侧翻转。
可以说与𧿹趾相关的所有问题都源于前足受力不当。
扇形足有两种情况:
一、爪形趾:脚趾的远端和近端趾骨间关节都发生了屈曲。
二、槌状趾:只有远端趾骨间关节屈曲,脚趾逐渐僵化。
形成扇形足后跖趾关节下沉,脚趾屈曲,随着时间流逝情况愈加严重,脚底那些绷紧的、起支撑作用的结缔组织遭到损坏。
纠正横弓
1、足弓十六式:“转𧿹”
2、横弓训练:利用前脚掌,而不是抓脚趾,用前脚掌抓起“小球”。
3、捡硬币
扶墙站立,在右脚前足下方放一枚硬币,硬币刚好位于第1跖趾关节和第5跖趾关节连线的中点。
将身体重量移至右脚,试着在硬币上方弓起足横弓并渐渐加大力量,想象前脚掌中心是吸盘,用足横弓将硬币夹起来、然后行脚蹬离地面。跖趾关节屈曲并抬起脚跟,前脚掌深层肌肉发力、蹬地、脚底夹起硬币。
注意脚趾需要保持放松,不要挛缩。
行走的力量
在行走中改善足部的功能,让外侧弓、横弓工作起来,按照ABCD四个点的顺序进行训练。
真正的移动发生在跖骨,而不是脚趾和腿部。脚落地时以脚跟外侧承担大部分的身体重量;离地时,第1跖趾关节屈曲,脚跟抬起,用前脚掌深层肌肉积蓄的力量爆发式离地。
地元五筋,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