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工具,记录多元的社会,引发公众的思考。但从现实到银幕并非坦途,拍摄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拍摄时,摄影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介入?拍摄完成后,后期阶段要如何梳理影像的表达重点、价值立意以及商业潜力?
这些问题如重重迷雾,困扰着每一个创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影像创投会的提案训练营应运而生。它不仅为创作者在正式路演前提供了一次真实的演练,也为提案增添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帮助创作者们找到定位、提炼逻辑,将自己的项目推到聚光灯下,通往走向观众的旅程。
5月22日,SmallRig斯莫格公益影像创投会公布了现场路演提案名单,经过严格筛选,有十部优秀的提案作品成功从124份有效提案中脱颖而出,并分别接受三位培训导师:孙红云、于晓川、徐瑞靖的针对性提案培训。
在提案打磨过程中,三位导师凭借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每个提案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指导。从影片的商业可行性、市场受众、当前阶段适合的融资类型等多角度优化提案,帮助提案在商业和公益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重构节奏:在剪辑中找到情绪的渐近线
作为剪辑师,于晓川参与过各种类型影片的制作,如纪录片《城市梦》《他乡》《生门》,剧情片《坏蛋必须死》《南风》等。有着丰富的剪辑指导经验。
培训导师于晓川
通常来说,剪辑是对影片的重构,提案项目《喂喂喂,足球队》的拍摄已经进入尾声,在后期阶段,故事的落脚点到底是人物的成长还是球队的离散,如何将多重主题有机结合,一直是困扰创作者的难题。同时,很多细节也没有在片花中清晰表达,例如:足球队中不同的成员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不同,在踢球时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影响到平时训练的效果和盲人球赛的规则制定。
晓川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从如何处理片花中人物的名字到怎么调整片花的叙事结构,使人物成长、情绪起伏与事件紧密相连。最终确定以球队成长为主线,通过讲述球队从无到有、经历波折的过程,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成长。
培训项目《喂喂喂,足球队》
《前进吧少女咯咯》讲述了少女咯咯一家如何通过音乐走出困境的故事。音乐作为重要的元素参与影片叙事,是追踪人物变化的重要线索。晓川老师与导演团队细致讨论了如何在片花中借助音乐这一重要元素展现人物的转变与细腻的情绪。
“提案即表达”,在有限的八分钟内,创作者需要尽可能呈现提案亮点,《人生三路口》以金华三江派出所民警为视角,用纪实镜头展现基层警务日常与群众百态。晓川老师根据片花资料和导演对创作思路的介绍,提出针对片花的具体剪辑建议,优化镜头排序,集中信息表达,使人物动机与影片潜力在有限时间内清晰呈现。让提案项目在短短八分钟内展现其潜在的叙事深度与发展可能。
掷地有声:在市场站立的位置
作为制片人,徐瑞婧曾参与纪录片《翁丁》(曾入围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剧情片《不游海水的鲸》(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女儿》的制片工作。制片、策展、文化传播品牌主理人的多重身份让她在“片子更亮眼”这件事上有着灵活的方式。
《疼痛艺术家》的导演管曦分享了自己为了贴近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主动参与拳击训练,成为一名拳击手的拍摄经历。她在情感与经验的边界中被反复击穿。这种“共情式参与”不仅让她更深入地理解了拳击运动中承载的疼痛、尊严与挣扎,也赋予影像更强的感染力。

在培训交流中,徐瑞婧老师充分肯定了导演的投入方式,并提出,为了在项目展示中为了更有效地传达影片核心,应聚焦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影片的叙事结构,避免内容堆叠导致重点模糊。
徐老师建议导演在路演展示时可以戴上一副拳击手套,以增强互动性,来强化了导演与拍摄对象之间的深度连接,手套握住的不仅仅是拳头,还有拳击手的命运,在展示中进一步突出“创作者如何进入世界”的视角,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纪录片的情感与穿透力。
《疼痛艺术家》准备的拳击手套挂件
不同于其他提案的类型为纪录片、剧情片。《潮州奇潭》是124部有效报名提案中唯一一部微短剧形式呈现的作品,本片以侨文化为核心,展示潮人精神和潮州文化,具有较强的商业性和文化输出意义。徐瑞婧建议导演在背景PPT中展示具体的数据反馈,突出影片的商业潜力。而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则通过具体的故事案例和情感抓手来吸引观众,展示潮州文化的魅力。
培训导师徐瑞靖
以情达众:由低语走向公众表达
孙红云是国内知名的纪录片研究者,目前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同时她也是一名创作者。作品《在少林》曾入围国外多个影展。丰富的经历让她的在培训中更有独特的想法。
培训导师孙红云
培训提案《钥匙转了一下》
撰写:止语
编辑:张先声
图片来自斯莫格奖图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