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已高达1.48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人血糖处于“危险边缘”。

处于糖尿病前期,虽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管损伤其实已悄然开始。

值得庆幸的是,若能及时干预,病情是可以逆转的;可要是放任不管,最终几乎必然会发展为糖尿病。

一、精准诊断:三大指标明确范围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有明确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个条件,就属于糖尿病前期,必须立即进行干预:

重要提示:约30%人群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40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血糖筛查。

二、必须干预:三大不可逆损害敲响警钟

1.糖尿病转化率高

每年约有5% – 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

在5 – 10年内,大概25% – 48%的患者最终会确诊糖尿病。

其中,内脏脂肪型(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病情进展风险最高。

2.血管早期损伤

空腹血糖异常会损伤微血管,如眼睛、肾脏部位的血管。

餐后血糖异常则会损伤大血管,像心脏、脑部的血管,心梗风险会因此增加50%。

3.死亡风险上升

若糖尿病前期患者合并肥胖,全因死亡率会升高2倍 ,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三、逆转关键:生活方式干预是核心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关键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饮食:每天减少500大卡热量摄入,主食遵循“三换一”原则

(1)精粮换粗粮

用燕麦、糙米等替代30%的白米面,因为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

(2)红肉换白肉

控制饱和脂肪摄入,使其低于总脂肪的30%,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多选择鱼肉、鸡肉等白肉。

(3)三餐换两餐(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超重者可以尝试“5 + 2轻断食”,即每周2天限制热量摄入在600千卡。

2.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谈话运动”

(1)运动强度

以心率达到(220 – 年龄)×50% – 70%为宜,此时会自觉微微喘气,但仍能正常说话。

(2)运动方式

可选择快走、游泳、骑行等有氧运动,搭配每周2次的阻抗训练,如深蹲、使用弹力带锻炼等。

(3)机制

增加肌肉量能有效提升血糖代谢能力,增肌10%,血糖代谢能力可提升30%。

糖尿病前期:1.48亿人的逆转窗口期,抓住六个关键点实现逆转

3.减重:减重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目标

(1)关键数字

要在3 – 6个月内减重5% – 7%。比如,体重70kg的人,需要减重3.5 – 4.9kg 。

(2)逆转证据

研究表明,减重超过10%的人,86%可实现糖尿病前期逆转。

四、协同增效:中西医结合干预

1.中医分型精准干预

中医根据不同体质类型进行针对性调理

研究显示:中药调理+生活方式干预,逆转率提升37%。

2.针灸辅助

针灸特定穴位也有助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

穴位:选取天枢穴(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丰隆穴(能抑制食欲)

频次:每周进行3次针灸,持续3个月,效果较为显著。

五、谨慎用药:明确适用人群

药物干预需严格限制适用人群,仅以下两类人群考虑使用药物:

1.高风险人群

如合并心脑血管病、肥胖(BMI≥28)、脂肪肝的患者。

2.经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6.0%的患者。

3.首选药物与机制

(1)二甲双胍:

主要作用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有34.7%的人会出现胃肠道副作用,餐中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2)阿卡波糖:

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尤其适合餐后高血糖的患者。

4.禁忌

(1)eGFR<45的患者禁用二甲双胍。

(2)妊娠期女性禁用降糖药,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六、持续监测:巩固逆转成果

1.监测清单:早发现、防复发

2.逆转成功标志

当连续1年血糖达标(空腹<6.1,餐后<7.8,HbA1c<5.7%),可视为逆转成功。

但即便逆转成功,仍需每年检测血糖,防止病情反复。

结语

糖尿病前期是身体最后的“逆转警报”,只要科学减重5%、每日坚持运动30分钟、将主食的1/3换成粗粮,抓住这三把“金钥匙”,1.48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完全有可能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