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天京事变到1859年(四)
一、石达开衢州之战
石达开转进浙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衢州,衢州之战从1858年4月中旬持续到7月中旬,三个月之久,但石达开最终未能攻克衢州,只好撤离浙江,转兵福建。4月14日,石达开大军进入浙江,攻占了江山县,18日进抵衢州城下,开启衢州大战,在此前后,其后续部队分多批次源源进入浙江。衢州镇总兵饶廷选原来驻防江西玉山,以为广信府后援。现在石达开跑了过来,他赶快回防老巢,由此衢州防兵到达一万余人。驻守广信的福兴一看自己的危险已经解除,立刻亲率五千人马,跟着石达开的步伐,进援衢州。18日,石达开首攻衢州城,在饶廷选和福兴的内外夹击下,未有进展,随后扎下三十座营盘。20日,石达开大举攻城,再次失败,而三十座营盘却被清军乡民大部攻毁——不过马上筑起二三十座营盘。面对石达开新的流窜行动,清王朝照例紧急四处调兵遣将,4月下旬,又有周天受、江长贵、明安泰等数千兵力驰援而来,衢州城内外清军总兵力已逾二万。接下来,石达开时而猛攻城池,时而对付城外援军,双方你来我往,激战不断,而胜负未分。
进入5月份,石达开感到衢州一时难以拿下,于是决定四处机动,分兵攻取其他城池。在北面,石达开早在进军衢州时,即分出一路进军,该部人马于4月22日和28日先后攻占常山和开化,之后一直在两县周围与李元度部和地方团练纠缠不休,一度推进到江西和皖南地界。在南面,石吉镇部太平军迅猛出击,5月4日轻取遂昌,6日占领松阳,10日进占处州府城,浙中大震,人心惶惶,逃离纷纷。太平军分兵攻击南部州县,衢州城外的清军也不得不向南转移兵力展开堵截,但面对流动性太强的太平军,他们又防不胜防,无计可施。石吉镇部继续进军,击败清军堵截,20日攻占缙云,24日占领金华府的武义、永康,6月4日云和。处州被太平军攻克后,相邻的温州、台州两府闻风而警,时有农民起事响应太平军。
在南北两路分兵作战的同时,石达开继续执着于围攻衢州。此时太平军已经从东、南、西三面包围衢州城,但衢江北岸仍在清军手中,成了衢州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于是石达开或猛攻城池各门而处处碰壁,或出兵北岸,试图封闭缺口,但在清军的抗击下,屡屡失败。不过,太平军乘清军兵力调整换防之时,于6月23日乘虚攻入寿昌城,却是一个重大胜利,由此可继续进兵严州,威胁杭州。于是清军马上集中兵力,于7月6日又夺回寿昌,消除威胁。
好了,衢州作战已近三月,太平军虽然把摊子铺得很大,但夺取衢州这个关键点始终没有突破。清军在继续从皖南、江南、江西等地调兵遣将。对石达开来说,顿兵衢州时间越长,危险越大,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处不留爷,再找留爷处。7月15日,石达开下令焚毁营盘,开启撤离衢州行动。太平军撤退行动基本是有序的,间或有个别溃退现象。先是北面常山、开化、江山的太平军,而后是武义、永康、宣平、缙云、处州的太平军,最后是衢州太平军经过松阳,全军逐步收缩阵地,经龙泉向福建撤退。8月18日清军花很大力气攻克龙泉后,太平军已赢得时间,安全撤往福建。
二、太平军大批入闽
1858年首先进入福建作战的不是石达开部太平军,而是杨辅清部太平军。1858年初就有大批太平军开始涌向赣闽边界,试图进入福建。这令福建当局紧张不已,赶快加强闽赣边界西北部武夷山各隘口防守。而杨辅清部太平军从抚州出动,先跟了石达开部一段时间,在铅山河口镇转兵向南,于3月31日攻破防守薄弱的岑阳关(蒲城北面),进入福建。之后杨辅清部立即抄小路占领石陂街,接着4月4日克浦城,12日克松溪,随后又攻占政和。福建清军照例兵力不足,而调兵遣将滞后,无力应对这数万太平军的突然冲入。此时正值青黄不接之时,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乘着太平军到来,各地饥民纷纷起义,到处袭扰。闽浙总督王懿德向咸丰帝告急:“匪踪剧疾异常,狼奔豕突,在在堪虞,民心甚属惊惶,闻警迁移,不一而是,风谣四起,大局震动。”他内忧外患都得应对,东拼四凑了两千多人马对付杨辅清,同时镇压闽北的本地起义者。5月间,清军与杨辅清部和本地义军在蒲城、松溪、政和三地展开一系列攻防作战,这是数千正规军对付数万散乱的起义者,自然是杯水车薪,勉强支撑。6月底,太平军和当地起义者击败清军,冲破防堵,于7月7日和11日先后攻占建阳和崇安,随后开始围攻建宁府,试图向更广阔空间发展战果。
进入福建的不止杨辅清一路。现在太平军在江西丢城失地,开始大批涌入福建。5月4日,泸溪太平军突破铁牛关,进入邵武府境;6日,击败清军拦截,攻克光泽县城;10日,太平军以诱敌之术一举冲入邵武城中。王懿德只能抽调一千多人应对这一方向,同时向浙江和广东求援,浙江他就不要指望了,正深陷衢州之战中,广东则无人应答。不过,王懿德最终还是靠自己的人马击败了这些散乱的太平军:清军经过几番激战,于5月23日收复光泽,随后展开对邵武的围攻,这支太平军部队屡战屡败,渐渐就处于下风,孤守府城。这时,江西新城太平军由百丈隘进入福建,于6月5日攻克建宁县,给邵武府境带来新的震动,围攻邵武的清军不得不分出一部进攻建宁,虽然于6月19日收复建宁,但不能不减轻对邵武的压力。
而王懿德不得不应对更大危机。这时候,赣东抚州、建昌被湘军攻克,这些地区的太平军在湘军的围追堵截下更大规模涌入江西,活跃于汀州、邵武、延平、建宁四府的广大地区。王懿德无力应对,再次向朝廷求援。而清廷正在应对衢州之战,自是无法大规模支援福建。不过,石达开由浙入闽改变了局面,而四处流窜的太平军只能给清王朝造成一个有惊无险的局面。
清军8月18日攻克浙江龙泉县,而石达开大军也全部撤离浙江,当日先头部队进入福建蒲城,与杨辅清部会师。不过,会师没两天,杨辅清却要离开闽北,返回江西。会师前几天,他的人马已经放弃了松溪、政和、建阳等地,悉数退回蒲城,而后又退出蒲城,北返赣东,在赣东转战一段时间,又进入皖南,这是后话,我们接下来还会介绍。总之,杨辅清与石达开明显不对付,两人是不能在一个锅里吃饭,必须分道扬镳。
之后,石达开在福建的行动如下。首先,8月中下旬再攻杨辅清放弃的松溪、政和,但未能成功,不过随后向西攻占了崇安、建阳。这时候清廷开始调集力量,对进入福建的石达开部展开新的围追堵截,首先入闽作战的是从浙江南下周天培、陈开选等部人马,他们会合福建本地清军击败石达开部队,于8月29日攻克蒲城,失城的太平军部队一部撤往崇安,一部返回江西。接着周天培部继续南进,会合地方团练,经过一系列激战,于9月11日和14日先后收复水吉镇和建阳,此前另一部清军于9月6日收复崇安。石达开部连失城池,被迫退入邵武府城。之前我们说了,邵武已有一支太平军在孤守城池,如今迎来了石达开大军。清廷方面,除了周天培等部外,饶廷选部也进入福建。同时,曾国藩业已复出,原来打算进入浙江,现在根据咸丰帝的新指示,转进福建。9月中旬,曾国藩到达江西河口镇,张运兰、吴国佐、朱品隆等湘军各部也陆续到达。不过,曾国藩最终没有进入福建,因为现在石达开的军队开始四散分裂,有的留在福建,有的重返江西,而曾国藩最终把打击重点放在重返江西的部分。
对退入邵武的石达开部来说,外部威胁目前还不严重,但内部分裂却迅速扩大。首先,8月底,胡其相等率一部太平军脱离石达开,由邵武转进江西境内,后被湘军张运兰部消灭。其次,9月中旬,杨在田率万余人马脱离石达开,从邵武出击,突破铁牛关,进入江西境内,一路转战,最后归入杨辅清部。9月下旬,林彩新所部花旗军万余人脱离石达开,从邵武经由黄土关进入江西境内,多次进攻新城,在湘军刘长佑部围追堵截下,屡战屡败,被迫退回福建境内。10月上旬,石镇吉部太平军正式脱离石达开,追随花旗军步伐,也进入新城县境,而刘长佑击败花旗军后马上把打击目标转向石镇吉部。几万人马的石镇吉部照例不是几千人马的刘长佑部的对手,几番较量后,也被迫退回福建境内。
现在石达开成了孤家寡人,原来十几万人马,现在降到了三四万。石达开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值此四分五裂、军心不振之时,不能死守孤城,还得走啊,寻找新的立足点。9月22日,石达开部放弃邵武,之后在顺昌、将乐、泰宁一带活动了一段时间,与周天培、陈维汉、黄礼珍、惠寿、潘骏章等部清军在邵武东南的上洋地区打了几仗。10月中旬,石达开部乘虚一举攻克宁化、连城等地,并围攻清流、归化等城,17日攻克汀州府城。但是,汀州府地瘠民贫,不利于大军久驻,石达开决定由闽入赣。10月中旬,太平军一部攻克江西瑞金,这为石达开进军赣南开辟了道路。10月下旬,石达开部陆续向江瑞金转进,10月底前全部撤离福建,进入赣南。不过,石镇吉部太平军继续留在连城县,稍后则转入粤北地区。
三、石达开转战赣南、湘南和最后覆灭
刚进入赣南的石达开部太平军战力明显不行,连普通的团练武装都对付不了,进攻会昌城屡攻不克,而所占的瑞金城也在团练武装的不断骚扰下于12月7日被迫放弃。之后太平军绕过会昌,直接展开对安远城的围攻,这场围攻战从12月14日持续到25日,十几天时间穴地攻城、地雷轰发等各种招使尽了,就是无法攻入城池。这时候花旗军又回归石达开部,并包围了信丰城。而江西当局也在调兵遣将,巡抚耆龄命瑞林、桂英、周汝筠等部五千多人先援信丰,再去安远。此时援兵正在逼近,屡战无果的石达开部不敢再顿兵城下,只好撤围。
接着,石达开部进军南安府城,一番激战后,以地雷轰塌城墙,于1859年1月3日成功攻克城池。攻克一座府城,这让这支屡战屡败的部队军心一振,此时清军援兵或被牵制在信丰城,或因太平军攻占城北的新城圩,切断交通线,而无法前进;而曾国藩重心在北,只派萧启江部南援,于是耆龄也无计可施。
石达开进攻南安的同时,又分遣数支部队分别进攻赣州府的赣县、长宁,南安府的南康、上犹、崇义等地以及广东省南雄州城。虽然没有取得太大战果,但四处活动在更大范围牵制了清军,为太平军得以在南安短期休整创造了条件。此时石达开率领着他的人马从离开安庆算起,已经转战一年多。这支军队在南安度过农历新年,凑集了充足的粮饷,于是军心士气也就大不一样了。而石达开正在谋划进军两湖,准备在湖北寻找立足地盘。
1859年3月4日,石达开放弃南安,南雄、崇义诸地的太平军也分别撤退,齐向湘南转进。在这前后,湘军萧启江部也到达战场,不过只敢在南安外围转悠,攻克了一些据点,不敢靠近城池,直到3月7日太平军后卫撤离后,才冲入府城。石达开部先头部队早在2月28日进入湘南,之后一路猛打猛冲,所向披靡,于3月2日、12日、13日、15日、17日和19日先后攻克桂阳、宜章、兴宁、郴州、桂阳州、嘉禾。骆秉章虽然调兵遣将,但暂时还挡不住太平军的冲击力。石达开十几万大军于3月20日前后全部进入湘南。而花旗军对信丰城的围困持续到3月中旬,之后在清军的打击下于4月上旬退入广东境内,最后与由闽入粤的石镇吉部合队。
湖南是湘军的家乡,此时江西基本肃清,有大批湘军将士回乡休整,于是骆秉章、左宗棠一声令下,数万湘军迅速整装待发,刘长佑、赵焕联、刘坤一、江忠义、王勋、周宽世等各召集旧部,奔赴前线,另外,正在赣南作战的萧启江部被骆秉章召回,骆秉章还要求湖北、江西和曾国藩派部支援湖南。骆秉章已侦知石达开可能北上衡州,而后入湖北寻找立足地,于是左宗棠马上调集人马加强常宁、安仁、衡州等地防堵,控扼入衡水陆交通。
于是,石达开决定绕过衡州,向西北进军,把进攻矛头指向衡州西面的宝庆。而石达开部接下来的作战就不顺利了,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太平军先后攻击新田、临武、宁远、祁阳、永州、新宁、武冈诸城,皆告失利,没有攻破一座城池。太平军在这些地区是四处转战,腾挪跌宕,时分时合,奋力搏战,试图取得一个突破而不能够。因为它的敌人湘军和它一样,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和勇猛性,而比它意志更坚定,谋略更高一筹。于是,太平军每攻一城,都遇到坚如磐石的防御体系,都遇到外围援军的迅速赶来,都遇到守军和援军的密切配合,内外夹击。最终太平军损失惨重、一无所获,并在没有攻破外围城池的情况下,展开了对宝庆府的进攻。
宝庆战役从5月下旬持续到8月中旬,是一场两个多月的大战。石达开部在宝庆南面一番腾挪跌宕后,最终于5月下旬都集中到了这座府城,从西、南、东南三面向这座府城包围而来。同时湘军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何绍彩、佘星元、刘岳昭、刘培元等水陆各军也从各个方向增援而来,另外此时九江战役结束,湖北湘军抽调李续宜部从北面支援而来,而湖北自身也做好了防御,以防太平军突破宝庆,向北进军。
6月上中旬,太平军多次猛攻府城西南和东南两面,均告失利,未能突破赵焕联、周宽世等部的防线,不过成功进入城北五里牌,并在城北扎营,完成了对宝庆的包围。6月下旬,刘岳昭、何绍彩部和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部从东西两面进援宝庆,分别进至城北的黄桥和城东的洪桥、柳家桥。7月上旬,石达开进攻洪桥的何绍彩部大胜,不过进攻柳家桥的刘岳昭部失利。随后刘长佑进扎高家冲,刘岳昭、何绍彩部进扎半边街,两部人马靠拢。7月下旬,石达开部两次进攻半边街、高家冲失利。这时李续宜部万余大军已经从湖北赶来,进扎宝庆城北,对太平军田家渡据点展开进攻,大获全胜,打通了与府城的交通联系。随后石达开又转攻李续宜部,李续宜则以伏击、截击、迂回的战术再次大败石达开部。两战下来,石达开部损失人马过万,并撤军资水东岸,放弃对城北和城西的控制权,而局限于城东和城南。李续宜部则推进到资水以东,进扎龙安桥、渡头桥、贺家坳一带。8月13日,石达开对李续宜部上述据点进行了最后一次攻势,而再告失利。于是第二天,石达开部撤围宝庆,8月底前全军南撤到广西境内,在撤退过程受到湘军围追堵截,再遭损失。石达开部湘南作战失败,而北上湖北的意图更无从实现了。
接下来,石达开在广西又转战了两年(1859年8月到1861年10月),广西是太平军的发祥地,但石达开在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这里虽然造反者遍地,但大家都各自为战,互不配合,从而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且地瘠民贫,粮饷不足,生活艰苦;而又有多支队伍脱离石达开领导,或自谋出路,四处转战,或重归天京当局名下,或投降清军,成了他的敌人。至于清军的围追堵截,地方团练的不断骚扰,坚壁清野,更不待言。因此,石达开最终决定离开广西,北上四川。他经湘西、鄂西一路向北,于1862年2月进入四川境内,多次试图渡江北进,均遭清军有力围堵,只能在长江以南的川滇黔三省转战了一年多,而经过一番腾挪跌宕,终于在1863年3月在米粮坝渡过金沙江。渡江后,石达开部经德昌、西昌、冕宁,于1863年5月14日进抵大渡河边的紫打地。

石达开部实际上是先于敌人到达此地的,当时他的一部人马(赖裕新部)已先期渡过大渡河,牵制了大批清军。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不给力:紫打地乃是一绝地,易进难退;大渡河乃是一条飘忽不定的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浊浪滔天,石达开多待了几天就河水暴涨,无法济渡;当地土司、百姓已经得到官府严令,拒绝提供粮食、渡船;而面对这种种困难,石达开有些犹豫不决,缺乏应有的紧迫性,克复艰难险阻的决心不足。
于是,当5月17日,河水渐趋平静,太平军也扎好竹筏,组织渡江时,清军已经在北岸布好火炮,已经四面包围过来。石达开部几次抢渡失败,北上泸定又被土司人马阻挡,屡次突围均告失利,试图诈降也被识破。最终,挣扎无望的石达开向清军乞降,宣称“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请求清廷“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请免杀戮,禁无欺凌”,而清军将计就计,给予种种虚假承诺,诱骗石达开。6月11日,当石达开率两千人马进入清军地盘,立刻被拘押。6月18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受审,最终就义于此,其两千人马也全被屠戮。
四、曾国藩复出
曾国藩是1858年7月13日接到咸丰帝命令他复出的上谕,咸丰帝要求他带着仍留在江西的湘军机动力量(萧启江、张运兰、王开化等)驰援浙江。终于又可以出来做事了,曾国藩迅速从郁闷中走出来,欣喜不已,表达忠心,“伏蒙皇上鸿慈,曲加矜宥,惟有殚竭愚忱,慎勉襄事,以求稍纾宵旰忧勤”。
曾国藩根据自己此前的人生感悟,此次一复出就以谦虚圆润、八面玲珑的人设呈现在世人面前,先后给浙江巡抚晏端、胡林翼、官文、李元度、李续宾、杨载福、彭玉麟、普承尧、耆龄、刘于浔、胜保、何春、李孟群、鲍超、张芾等人写信,以谦卑之态通报了自己的复出,反正当时大江南北的人物,他都写了一遍信。7月17日他从家乡启程,路经长沙、武汉、湖口、南昌、贵溪,最终于9月中旬到达铅山河口镇,期间他先后与骆秉章、左宗棠、胡林翼、官文等督抚大员和杨载福、彭玉麟、李续宾等昔日部下会面,畅叙旧情,商讨军务,筹措人员和军饷。湖南湖北两大湘军省份对他的复出都给予支持,都资助了大批军饷和人马。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胡林翼母亲去世,胡林翼要回家守制,曾国藩却劝他夺情,因为湖北离不开他,湘军离不开他,他走了,湘军将失去依恃。曾国藩被丁忧这件事搞怕了,此前想靠丁忧向皇帝要权,结果赋闲一年多,如今害怕胡林翼重蹈覆辙,如果他因在家丁忧一年半载而丢失湖北大权,那可得不偿失。现在曾国藩是学乖了,不敢再拿丁忧说事,还是老老实实为朝廷做事为上。
曾国藩到达铅山河口镇时,石达开的人马已经进入福建。曾国藩手里有张运兰、萧启江、吴国佐、朱品隆等部人马,另外新城还有刘长佑部(接受江西巡抚耆龄指挥),赣北饶州方面还有刘于淳部,后来又增加了普承尧、刘腾鹤等部人马。而此时曾国荃也结束了吉安之战,回乡休整了一段时间后,1859年5月来到曾国藩身边,从此追随曾国藩转战各地,直到消灭太平天国。此时江西大部肃清,湘军大概分为三部分,一部在胡林翼、李续宾率领下对付皖北陈玉成、李秀成部太平军;一部留在赣东,对付四处窜扰石达开部和活动于皖南赣东的太平军;一部回乡休整,后来参加对付进入湘南的石达开部。
曾国藩部湘军并没有马上进入福建,因为这时石达开部分裂出多股军队,纷纷回竄江西,曾国藩就暂时把重点放在了堵截这些返回江西的太平军,而后再进入福建。之前我们说了,1858年8月底,胡其相等率一部太平军脱离石达开,由邵武转进江西境内,结果被张运兰部消灭。其次,9月中旬,杨在田率部脱离石达开,从邵武出击,突破铁牛关,进入江西境内,先后攻克或路过金溪、泸溪、东乡、安仁、万年,最后归入景德镇杨辅清部。最后就是花旗军和石镇吉部脱离石达开后,屡次进攻江西新城,遭到刘长佑堵截,屡战屡败,最终未能进入江西。
接下来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曾国藩做出了新的决策。一是皖北发生了三河之战,陈玉成、李秀成部太平军大败李续宾部,湘军被歼六千多人。二是杨辅清部太平军脱离石达开,活动于赣北景德镇、皖南婺源等地,对湖口、九江方向构成潜在威胁。三是石达开离开福建,又转入赣南湘南,离天京统治中心越来越远。三河大败自是让曾国藩痛心不已,他和胡林翼这几年积攒起来的湘军力量遭遇重大损失。皖北失败,湖北湘军后撤皖鄂边界,而杨辅清部又活动长江以南,这就不能不让他感到,九江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已经取得的战略成果决不能丧失,于是1858年底,曾国藩上奏咸丰帝,决定派张运兰等部人马北返景德镇,会合刘于淳部,对付杨辅清,而派萧启江部南下继续追击石达开。接下来,曾国藩一方面使用张运兰等旧部,同时训练数千新兵,其在赣北统率的总兵力达到一万多人,后来曾国荃也回到他身边,走马上任,指挥部队,对付赣北杨辅清部。当然,期间太平军进入湘南,也颇令曾国藩忧虑一段时间。家乡被扰,他也担心敌人突破防线,窜扰两湖,甚至返回江西,让湘军重蹈覆辙。而张运兰也不时向他提出想回援家乡,闹得湘军也军心不稳。而从更广阔范围看,北有三河大败,湖北湘军一时难以恢复元气;南有石达开部及其分裂出来的多部人马活动于湘南、粤北诸地;而自己应对赣北皖南太平军也不太顺利。虽然事后一切有惊无险,但当时的情况却让他有些许四面楚歌之感。而最终的结果是,石达开部宝庆失败,未能北进湖北,被迫南返广西,更加远离战争中心;湖北湘军正在恢复元气,重新夺回战争主动权;而曾国藩自己也击败赣北太平军,消除了其对湖口、九江的威胁。
曾国藩由此做出了新的决策:增援皖北。这里先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胡林翼怂恿官文上奏让曾国藩入川,防止石达开部窜扰四川。胡林翼本来的想法是,借着这件事把曾国藩推到四川总督的位置上,让曾国藩掌握督抚大权,给湘军谋取一块新的饷源基地。咸丰帝允许曾国藩入川以防不测,但拒绝给予督抚大权。由此曾国藩入川就毫无意义了,此时四川还没有战事,石达开还离得很远,曾国藩部无所事事地待在四川,客寄虚悬,地位更加尴尬。
1859年7月中旬,曾国藩收到了咸丰帝让他入川的上谕,于是他借着景德镇战事尚未结束的由头拒绝入川。不过,他不久就收到了景德镇战事结束,杨辅清部退出赣北的消息。他没有率部继续进击皖南,而江西战事既已结束,他也打算离开这里,寻找新的作战目标。既然皇帝让他入川作战,现在似乎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而此时宝庆战役尚未结束,湖南老家危机尚未解除。于是他决定返回两湖,其中张运兰部回援湖南,而他带着曾国荃准备西上宜昌、荆州,做入川准备。不过,1859年9月间进入湖北,曾国藩与胡林翼、官文一番商量后,还是决定留在鄂皖前线,把皖北作为未来的作战方向。曾国藩的此时想法是“国藩以精力日耗,部下人才太少,若贼果入蜀,亦非鄙弱所能遏截;若贼踪不往,附赘悬疣,徒觉多事”,而“鄂中众人熙熙,宾至如归,并力图皖,犹为正办”。入川是“徒觉多事”,而留鄂图皖是“宾至如归”“犹为正办”,留鄂有胡林翼、官文,有自己昔日的部下,有一众志同道合者,有湖北大后方做支撑,因此留鄂就是回家,不再是漂泊在外,不再有客军受气;而先图皖北,攻克安庆,再捣金陵,这是湘军的初衷,是湘军唯一正确战略方向。由此,湘军开启了最终消灭太平天国的历程。
五、皖南战场(1858年8月到1859年底)
这段时间的皖南战场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杨辅清部活动于景德镇、婺源、祁门、石埭、青阳、泾县、池州、建德等赣北和皖南南部地区,二是李世贤部则以芜湖、宁国、黄池等皖南北部为活动基地,当然李世贤部还机动于皖北、江北、江南诸地。
皖南战场(1858年8月到1859年底)
1、杨辅清部机动
1858年8月,杨辅清与石达开打了个照面,就离开福建,北返江西,他路经广丰、玉山、开化、德兴、婺源南部,期间与李元度、胡定国、刘福林、丁文尚等部作战,9月11日击败赣北刘于淳部,进占景德镇,同时杨辅清的后续部队又攻占了婺源,由此在景德镇、婺源间占据了一块地盘。此时,韦志俊过江机动皖北,留守人马占据池州、青阳、建德诸地,与杨辅清声势相闻。清军方面,署皖南镇总兵江长贵负责徽州安全,防守于祁门、石埭等地,刘于淳在赣北出击景德镇,周天受从浙江返回徽州,进击婺源,三部人马专门对付杨辅清部。
接下来,9-12月,杨辅清部主要在三个方向作战:一是保卫景德镇作战基地,二是保卫婺源作战基地,三是东进祁门、石埭。在前两个方向上,他与刘于淳、周天受作战,攻防不断,互有胜负,形成拉锯。在第三个方向上,9月中旬到10月上旬,他先后转战祁门倒湖、平陇、高低岭,石埭七都、甲子岭、雍溪、黄土岭等地,遭遇江长贵、吴伟奇围追堵截,被迫撤回景德镇、婺源。期间,青阳太平军也进攻崇觉寺、黄土岭等地,同样未有进展。而杨辅清撤回后,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青阳太平军会合南陵、繁昌的太平军又在陵阳镇、崇觉寺等地转战了一段时间,而未能打破清军围堵。
进入1859年,杨辅清部延续上年战局,首先是守卫景德镇和婺源两个作战基地。1858年12月下旬,江长贵接替周天受,负责婺源方向作战,同时衢州镇李定太派李嘉万部加入婺源战局,进扎新建。两部人马于1859年1月中旬攻击太平军补给基地寅川铺和高沙,给太平军造成一定损失。2月中旬,李定太移扎白沙,也加入婺源战局。3月上旬,杨辅清部弃守婺源,转兵祁门、建德,婺源战事结束。
在景德镇方向,1859年1月上旬到2月中旬,清军先后增加了张运兰部湘军和沈葆桢部平江勇,与刘于淳共同作战,这几部人马合计过万人。兵力增加了,但效果不能马上显现。敌对双方照例攻防不断,而无实质进展。6月下旬,曾国荃到达战场,湘军战略改为主守不主攻,重在切断太平军补给线,而杨辅清部屡攻无效,无法打破清军围困,于是7月中旬被迫放弃景德镇,至此杨辅清两大作战基地全部丧失。曾国藩也没有率领湘军继续进军,而返回两湖,加入皖北战场。
在婺源和景德镇作战的同时,杨辅清部继续向东即向建德、东流、祁门方向机动。2月下旬到3月中旬,景德镇太平军外加从婺源撤出来的太平军在祁门倒湖一带作战,坐镇徽州的张芾飞咨周天受、江长贵分兵援应,调副将余永椿驰往堵御。余永椿部围追堵截,太平军无计可施,机动祁门失败。不过,3月15日,杨辅清弟弟杨宜清攻占建德,却是一个意外胜利。此处原由太平军叛将张泰忠驻守,兵力薄弱,太平军机动祁门不成,就转攻这里,获此胜利。接着,湘军普承尧、刘腾鹤部到达战场,从西面进犯建德,江长贵派王梦麟从东面攻击建德。敌对双方在这里有展开一系列攻防作战,形成相持战局。
放弃景德镇后,杨辅清再次进兵祁门。他冲破余永椿、江长泰、杨名声等部防堵,于7月23-25日围攻石埭要隘七都,歼灭吴伟奇部。接着,清军王恩荣部、鲁玙、米兴朝、罗承勋等部防堵夏村、郭村、石埭诸地,江长贵也驰抵黟县,分扼岭隘。7月30日-8月5日,太平军先后进攻夏村、宏潭、美坑诸地,最终在郭村包围并重创了罗承勋、王恩荣、鲁玙等部。接着,清军各部(荣升、熊廷芳、刘仁福、田宗兴、杨名声、王梦龄、周光顺、张泰忠等)迅速向郭村周围集结,8月上旬到9月中旬,敌对双方在郭村、宏潭、田里张、焦村、榧树下等地展开激烈攻防战。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杨辅清部逐步向东转移,前锋先后攻克乌石陇、夏村、查村、湾滩,直逼泾县,而后卫仍然留在郭村一带。敌对双方在石埭、太平、泾县、青阳之间激烈战斗了三个月之久。
10月下旬,皖南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驻守池州的韦志俊部太平军叛降清军。之前我们说了,韦志俊是韦昌辉的亲属,天京事变后,放弃武汉,大部分时间待在赣北景德镇和皖南建德、池州等地,个别时候也活动于赣西和皖北地区。据说,天京事变后,他一直不怎么得志。接下来我们还会提到,这段时间洪秀全大肆封王,但没有韦志俊的份儿,而他与建德的杨宜清也不和,前段时间他活动于皖北时又受到陈玉成的排挤。于是10月22日,他正式向活动于池州附近的杨载福水师提出投降请求。杨载福上奏了咸丰帝,通报了官文、胡林翼、曾国藩湘军诸头目。根据他们的指示,杨载福派员接收了池州,正式把韦志俊纳入麾下。随后韦志俊命令其部将古隆贤、刘官芳、赖文鸿、黄文金进犯芜湖,并强令池州城内军民剃发投降。古隆贤等四将反戈一击,11月上旬率将士回攻池州,韦志俊串同清军击退攻势。古隆贤等部屡战无果,转进青阳、铜陵,同时向杨辅清告援。
杨辅清正深陷郭村到查村一线,遭到清军各部四处围追堵截,于是决定摆脱困境,会合古隆贤等部,组成两万大军,进攻池州。整个池州之战从12月初持续到12月下旬,杨辅清等部太平军对抗韦志俊叛降太平军,清军也派出水陆一部支援韦志俊,最终的战果是韦志俊大败,损失惨重,丢失池州,成了寄存于清军名下的一条丧家犬。而杨辅清据守池州,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同时全部放弃了郭村到查村一线阵地。不久,据守建德的杨宜清部在清军的不断围攻下,地盘缩减,态势越来越不利,还出现了大批将领叛降的事件,于是在杨辅清的召唤下,杨宜清放弃建德,前往池州。不过,留守建德的将士继续战斗了一段时间,直到1860年2月中旬,清军才攻破建德,收复城池。
总结一下,杨辅清1858年8月到1859年底的作战:脱离石达开部,从福建又回到江西,先在景德镇、婺源待了一段时间(1858年9月到1859年7月),后来在以石埭为中心的地区战斗了几个月(1859年7月到12月),最后落脚在池州(1859年12月以后),当然他也不会在池州待太长时间,马上又会寻找新的流动方向。
2、李世贤部机动
在皖南北部,太平军依旧占据着芜湖、太平、铜陵、繁昌诸地,清军占据着宁国、泾县、建平、广德、高淳诸地。1858年2-7月李世贤部太平军在皖南机动了一段时间,不过8月至11月中旬,他又转到了江北转战,芜湖一带太平军兵力减弱,未展开大规模行动。清军方面亦因兵力转往它处,采取相同策略。因此,这段时间敌对双方只搞了一些小打小闹行动,主要是吴全美水师和邓绍良陆师与太平军在芜湖周围的鸦山、鲁港、峨桥、烟墩山、五里亭等地搞了一些作战。
10月下旬,李世贤部由江北扬州、仪征一带转移到江南溧水一带,11月中旬则再次返回皖南,从11月21日开始从芜湖、乌溪一线向鸦山、孤山坝、湾沚、黄池等地发动进攻,邓绍良部清军极力抵抗,到12月15日,太平军攻克上述据点,在湾沚重创邓绍良部且击毙邓绍良本人,取得重大胜利。期间,江南大营派戴文英部前来支援,该部也覆灭于湾沚。
接着,清军四处调兵遣将,搜集残部,朱承先、冯日坤、周天培、张玉良、米兴朝、杨国正等部人马先后用于加强宁国、高淳、东坝等地防务,同时调周天受由婺源驰赴宁国,郑魁士擢为浙江提督,两人负责宁国防务。而李世贤休整几天后,再进兵宁国时,这座城池已经聚集了两万清军,于是12月下旬,李世贤转兵防御相对薄弱的南陵,而清军也马上调兵遣将,周天受、米兴朝、杨国正、仲孙懋等部向南陵集中而来,随后敌对双方以南陵为中心,在南陵、泾县、西河、青弋江等地展开一系列作战。到1859年2月下旬,李世贤部屡战不胜,而这时江北江浦地区发生新的变故,李秀成召唤李世贤前来支援,于是李世贤撤围南陵,北上江北,芜湖、宁国一带的太平军实力又减弱,黄池、湾沚等据点先后放弃。另外,李世贤部进兵南陵期间,芜湖又陷入空虚,吴全美水师乘机进攻,夺取鸦山、孤山坝等沿江据点,孤立芜湖。
李世贤走后,3-7月,敌对双方继续战斗着,在黄池、芜湖、南陵、泾县及其周围石硊、峨桥、鲁港、赤河滩、九龙庙、工山坊、戴塘桥、万级岭等处展开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但整体来说,战局呈胶着状态,谁也无法取胜,谁也未能攻占对方较大的据点,给予对方较为严重的打击。7月以后,宁国、芜湖地区继续此起彼伏地战斗着,但规模和烈度有所下降。这段时间,收获的季节到了,敌对双方不免展开了一些抢粮行动,囤积粮饷资源,以备青黄不接的到来。
12月下旬,李世贤从江北回来了,芜湖地区的太平军力量又增强了,于是在黄池、乌溪、湾沚、盘龙甸、红杨树、西河、南陵诸地发动全线进攻。攻势搞得此起彼伏,虚虚实实,周天受应接不暇,穷于应付,不过他还是打起精神,积极指挥,努力调兵遣将,挫败李世贤的一切企图,最终芜湖、宁国地区的战事依旧处于胶着状态,没有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