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天京事变到1859年(一)

一、天京被围(天京事变到1857年底)

我们首先把视线转向天京战场,这个战场显然受天京事变影响最直接。这个战场因为失去了杨秀清这样的强力人物,作战能力和士气出现下滑,出现了城池守不住、增援屡受挫的局面,最终外围据点全部丧失,天京陷入空前危机。

书接上回。天京事变发生时,太平军正围攻金坛,其主帅秦日纲则离开前线,参与天京城内讧。前线群龙无首,于是没过多久,太平军被迫撤围金坛,由此形势开始逆转。江北大营的首领德兴阿、两江总督怡良、江南大营新任首领和春先后得到天京事变的消息。敌人发生内讧,清廷自然高兴,乘机击败太平军,扩大战果,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饭还得一口一口吃,唯有把各个外围据点——溧水、句容、镇江、瓜洲等一一夺取,才能向天京的靠拢,对此江南江北两大营有清醒的认识,没敢冲得太猛。

9月3日,太平军决定从金坛撤围。当日张国梁亲督各部人马在城南发动进攻,城内李鸿勋部也向外出击。太平军抵抗了一阵子,就开始放弃阵地,逐步后撤,当夜全部撤离。张国梁宣称自己击败太平军,解围金坛,还声称击毙了太平军首领秦日纲。随后太平军一路从茅山南面向西退去,一路北上句容。张国梁未敢追击,而是赶快加强丹阳、溧阳等地警戒,防止太平军四处流窜。明确了太平军确实是撤退后,江南大营决定向句容、东坝转入反攻,而首先在东坝取得突破。

东坝为苏皖二省咽喉,是江南大营与皖南清军的联结点,被双方视为战略要地,此前敌对双方多次在此地发生战斗,石达开从江西返回参加二破江南大营时将其攻占。太平军占领东坝后,筑营垒,建卡寨,挖濠沟,布置枪炮,防守严密。江南大营从溧阳、建平抽调傅振邦部、明安泰部、秦如虎部,合计7800名兵勇,构成局部优势,于9月18日发起攻势,先破卡寨,再攻营垒。太平军抵抗不利,最终营垒皆失,撤退高淳。接着,清军再接再厉,于9月21日向高淳发起进攻。太平军依托大湖构筑营垒,易守难攻。清军焚烧沿湖芦苇,火势危及营垒。太平军不战而撤,清军又克高淳。

接着,清军傅振邦部和秦如虎部分别从高淳、溧阳出击溧水,而张国梁从丹阳出击句容。此时新任钦差大臣和春到达丹阳,开始统领江南大营,同时两江总督也从怡良换成了何桂清。此二人给出的计划是先克溧水、句容,而后根据情况或进攻金陵,或分兵镇江,不过他们倾向于先克镇江,再攻金陵,这样无后顾之忧。

攻克溧水、句容就没那么容易了,太平军进行了坚定的防守,清军只能顿兵坚城之下,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双方你攻我守,你来我往,就展开了一场难有进展的消耗战。在溧水方面,清军是10月初进抵城池,先搞突然袭击,打算一举破城,碰壁后转入对城池的围困和攻坚。石达开主政天京后,在1857年1-5月先后从安庆、天京多次调兵支援溧水,几千乃至数万太平军不断出现在溧水西南的邬山、博望等地,试图打通与城内的联系。溧水清军攻坚不行,但打援在行,它多次出击,轻松击败赶跑这些援军,平毁其营盘,夺占其进援基地。进入6月份,石达开出走天京,这给前线战事造成不利影响,军心浮动,一些人看到石达开要另立门户的告示,就要追随他。而溧水清军也发现了迹象,加强围困,加紧猛攻,于是溧水太平军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最终于6月13日突围而出,放弃溧水,清军终于又克一城。

句容作战和溧水作战大同小异,这里张国梁、和春亲自督战,大干快上,猛攻不断,但毫无进展。收复溧水后,和春打算把这支胜兵调来支援句容,不过发现太平军溧水溃兵又聚集于湖墅镇、龙都镇、秣陵关等地,有再犯溧水之意。于是他命令溧水傅振邦部先对这些地方发起进攻,傅振邦首先转兵湖墅镇,7月7日发动夜袭,太平军疏忽大意,仓促应对,继而溃逃,丢失湖墅镇、龙都镇,悉数逃往秣陵关。溧水、湖墅、龙都先后失守,句容更加孤立。清军加紧猛攻,步步紧逼,句容守军外无援助,内无补给,信心下降。7月18日太平军弃守句容,突围撤离,清军又收一城。

接下来,和春决定转向镇江,彻底清除金陵外围。敌对双方已经在镇江打了好几年了,清军屡攻不克,太平军坚如磐石。清军进攻溧水、句容等诸地,镇江战事依然如故,毫无进展。现在清军终于可以集中兵力于此了。先是7月下旬,张国梁亲临镇江城,发起新一轮猛攻,照样毫无进展。之后和春入驻镇江前线,把重点转向镇江西面,到10月份,在高资附近筑营三十座,并击退镇江太平军进攻和破坏,彻底切断镇江和天京补给线。镇江守军多次求援天京,洪秀全不得不命令上游芜湖、太平府出动人马和粮草救援镇江,但是水路已经被清军完全切断,只能想办法打开陆路通道。

10月上旬,太平军陆师由天京东进,从石埠桥至下蜀街筑营七座,建立援镇前进基地。10月中旬,上万太平军集结七星观、仓头一线,准备进攻高资清营,解镇江之围。和春则抢先进攻,13日以设伏诱敌之术挫败太平军企图。15日,两军再战,太平军再次失利,营垒尽破,全军后撤,增援彻底失败。19日,太平军数十只给养船由观音门下驶,又被清军师船击回。接着,和春令清军在镇江开掘长濠,由西而东三十余里,全面强化围困,同时试图重新掌控水师,进一步加强水上封堵。

镇江日渐困难,军心不稳,求援更切。洪秀全下令再次组织东援,以洪仁发为统帅,在江南江北各地抽调水陆将士,还令天京各馆衙抽调人马,组建援军,号称数万。10月底,援军聚屯石埠桥、龙潭、下蜀街诸地,扬言进攻高资,但实际上逡巡不前,信心不足。而镇江守军等不得援军到来,在11月上中旬连续向西出击,试图打破重围,而毫无战果,清军防守严密,挫败镇江守军企图。进入12月,洪仁发已经筹集够数万人马,并把李世贤也调来了,指挥前敌作战。12月中旬,双方开战,其结果是没几天功夫,太平军屡战屡败,数十座营垒先后丢弃,洪仁发率残兵败将逃回天京。洪仁发救援失败,守军彻底丧失信心,于12月27日放弃了守卫四年之久的镇江城,向西突围而出,清军展开围追堵截,太平军损失惨重地逃回天京城。

同时,江北太平军也放弃瓜洲,追随镇江太平军突围而出。德兴阿自从担任钦差大臣,成了江北大营首领后,一直没啥战果,东攻瓜洲毫无进展,西攻江浦难上加难,如今乘着江南大营的胜利,终于取得了收复瓜洲的第一个战果,之后乘胜集中兵力于江浦,并于1858年4月攻克之。现在江南江北两大营全线进逼天京城,开始了对它的全面包围。

太平天国失了杨秀清,走了石达开,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得力干将,没有一破江南江北大营的积极方略和坚毅气魄,只能消极防守,让清军各个击破,最后只剩下天京一座孤城。

二、皖南战场(天京事变到1858年7月)

在皖南战场,大致来说,沿江地区——从建德、东流到芜湖、太平府为太平军占领区,以徽州为中心的广大腹地则是清王朝的天下(之前我们说了,皖南的防务已经由浙江接管,此时的浙江巡抚是何桂清,何就任两江总督后,晏端书接任巡抚之职)。这里是太平军的自由机动之区,而太平军在这里又有一片很大的占领区,只是太平军不知道如何治理和巩固这片占领区,不知道以这片占领区为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占领区。

1、天京事变爆发到1856年底

这段时间,皖南战场可以宁国和徽州为中心分为两个分战场。宁国战场延续前一阶段的战事,敌对双方攻防不断,太平军死守城池,清军猛烈攻击,不过这一阶段,宁国太平军比较孤立,北面东坝、高淳被占领,西面青阳、南陵的太平军救援热情不高,就是尽在眼前的芜湖、太平府太平军也没来救援,于是宁国太平军只能孤军奋战了。当然邓绍良部清军要想攻克宁国府也非易事,它已经攻了几个月,绞尽脑汁,不断变换战术,就是无济于事。

不过,11月的时候,石达开从安庆出动开始救援宁国。我们知道此时石达开正在安庆,关注着天京事变的进展,洪秀全想招他回去,他也想带着自己人马进驻天京。此前他对芜湖附近的吴全美水师实施了攻击,试图打通水上通道,但未获成功,现在又在陆路采取行动,其意图是既解围宁国,又打开回京通道。

何桂清首先得到探报说,石达开“纠党一万余人,诈称二十万,由池州、青阳一带,窜集南陵,欲图分窜泾、太、青弋江等处。并探得上游贼援,聚于芜湖,是宁国军营与泾、太两县堵剿均关吃紧”。情形不妙呀,于是邓绍良马上从宁国前线分兵增援泾县,泾县清军也加强城防,并扼守城外险要幕山,与城防构成犄角。从11月8日开始,石达开部太平军并会合石埭太平军猛攻幕山和泾县城,泾县清军会合宁国援军也极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没顶住石达开的强大压力,溃围而出,放弃泾县。何桂清请求江南大营增援三四千人马,而和春只能给他一千人,他压力山大呀。不过很快他就调走了,与和春共事,而晏端书前来顶雷。当然,晏端书也不用太过担心,邓绍良还是有两下子的,他能在继续围城的情况下,顶住石达开的增援。

11月20日,石达开部从西南面逼近宁国府,邓绍良一方面布置好围城防线,坚决堵住宁国守军突围,一方面亲自到宁国西南的夏家渡部署防线。从22日到28日,石达开部数度猛攻,邓绍良拼力抵抗,双方相持,石达开未有进展。接着,石达开入京走马上任,执掌政务,部队交给陈玉成指挥,继续进攻。邓绍良乘太平军换将之际发动猛攻,一阵噼哩噗噜,竟将太平军夏家渡前线二十多座营垒悉数攻毁,陈玉成部全线溃退,悉数撤往南陵、青弋江。之后清军继续进攻,一路过关斩将,击败太平军各种防御和反击,于12月18日夺回泾县。12月下旬陈玉成部再次增援,双方在团山、妙葛山激战不断,形成对峙,增援受阻。其实在陈玉成部增援之时,芜湖太平军也出动了一下,不过不是增援宁国,而是出击东坝、建平,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关联的行动,而行动没有进展,很快又缩了回去。

在石达开、陈玉成外部增援的同时,宁国守军也不断出击,而毫无效果,无法击破清军防堵。于是在获得增援无望的情况下,宁国守军终于撑不住了,准备突围。此时邓绍良与陈玉成援军正对峙于妙葛山,听说宁国太平军有突围迹象,马上返回围城前线。他于12月28日发起四面围攻,迅速破城,城内太平军无心抵抗,纷纷突围而出。妙葛山太平军也没有趁机发动进攻,却弃垒而走。经过半年多的围攻,清军终于克复这座府城。之后,清军继续扩大战果,1856年底1857年初,先后攻克湾沚、寒亭、南陵等地。期间青阳有一支太平军欲机动徽州,不过在清军紧急围追堵截下,又返回老巢。陈玉成这时候也渡江进入皖北,开启皖北新战事,皖南太平军实力下降,作战活跃度也随之下降。

再看看徽州方向作战。这时候江西冒出一支太平军部队自由机动到了皖南。接下来介绍江西战场时,我们将会知道赣南冒出一个名为“边钱会”造反者组织,它拉起一支队伍,后汇入杨国宗部太平军(杨国宗是杨秀清侄子,具体叫什么不清楚,被封为国宗),一路裹挟百姓,收编本地造反者,队伍急剧扩大,然后进入了皖南,给这里的战局带来新的波澜。

杨国宗部经德兴进入皖南,之后一路猛进,击败清军各路增援和抵抗,于9月22日和28日先后攻克婺源和休宁。负责徽州防务的张芾四处调兵遣将,并向宁国方面发出求援。宁国方面派遣周天受部会合徽州本部人马(江长贵等部)把杨国宗人马挡在了徽州西面。10月1-4日双方你来我往,激战不已,未分胜负。5日清军偷袭,焚毁太平军营垒三座,杨国宗后撤休宁。清军各部进兵托山、屯溪、塘坞、三折岭、潜阜、约山等地,对休宁形成包围态势。10月中下旬,杨国宗对上述诸地不断突击,试图打开缺口,改善态势,均未成功。10月24日,在进攻约山时,杨国宗亲自督战,不幸中炮牺牲,全军夺气,撤回阵地。随后在清军的猛攻下,这支太平军放弃休宁,从渔亭、蓝亭、虎岭分路向西转进。这本来就是一支没什么组织纪律性的流民军队,现在又失去首领,而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很快就走向溃散,最终消散于祁门、黟县以北山区而失去威胁性。

2、1857年上半年

进入1857年,皖南地区的战事继续在南北两个方向展开,北面就是宁国、芜湖和沿江地区,南面就是以徽州为中心,北及青阳、石埭,南达休宁、婺源。西至赣东景德镇、浮梁。在浙江巡抚的指挥下,皖南清军逐渐形成了两个防御中心,即“宁防”和“徽防”。何桂清离任之前,给后任巡抚晏端书定下的指导方针是“宁国之防,以西北两面为重;徽州之防,以西南两面为重”。宁国方面,清军在外围的黄池、湾沚、南陵、青弋江、泾县、太平驻扎9600人,分别对付芜湖、繁昌、铜陵、青阳的太平军;而宁国由邓绍良率7000人驻防,以为机动兵力;这样宁防总兵力约1.6万余人。徽州方面,张芾督1300余人驻守府城;在祁门,婺源、休宁、石埭等地共驻兵6600人,分别防堵建德、浮梁、景德镇、乐平、贵池、青阳等方向;徽防总兵力约8000人。当然这是皖南清军的防御部署,至于进攻夺取沿江地区,则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内,它还无此胆量主动出击,收复失地。由此太平军继续保持自由机动的局面,各路人马各干各买卖。

皖南1857年上半年

太平天国32——天京事变到1859年(一)

1857年上半年北面战事。先是在芜湖上下游江面发生了一系列战事。可能看到吴全美水师在芜湖上下四处机动,阻扰交通,陈玉成在渡江北上之时,命令芜湖部队想办法火烧这支水师。于是1月初芜湖部队收集柴草竹木,准备扎木簰焚烧敌船。而吴全美觉察,先发制人,焚毁柴草,太平军火攻计划流产。接下来就是双方互有攻防的小规模行动:1月11日,清军红单船轰击枭矶、沙滩太平军营垒;24-25日,太平军由双港出击骚扰清军船队;31日,太平军集结水陆五六千人,企图夹攻敌船,吴全美率先进犯,双方在双港、鲁港鏖战一番,太平军失败撤回。之后吴全美、李德麟水师调往芜湖上游,配合皖北福济作战:3-4月,吴全美多次拦截太平军船队,并先发制人,焚毁火簰,再次挫败太平军火攻行动;5月上旬和下旬,吴全美水师先后在无为州附近、鲁港与太平军干了几仗,挫败太平军多次攻势。虽然太平军占据沿江地区,似乎具有优势,但就是不能消灭这支在其腹地四处活动的水师。

吴全美转入芜湖上游后,芜湖太平军压力减轻,即向南路宁国方向出击。3月下旬,太平军进攻湾沚、晏公庙等地,或出击不利,无法击破清军防堵;或赶筑营垒,又被清军焚毁;而无实质性进展。4月下旬,芜湖太平军再次集结,企图再进黄池、湾沚。邓绍良遣军增援,双方在方村、山西圩一线激战一番,未有胜负,形成对峙。后来因句容、溧水告急,芜湖太平军被调驰援,方村一线太平军遂撤回芜湖。6月上旬,石达开出走,部分将士附从,芜湖太平军兵力减少,晏端书认为有机可乘,命令邓绍良、吴全美合力夺回芜湖,不过此二人信心不足,搞了一些行动,夺取了一些营垒,而无实质性进展。

1857年上半年南面战事。这里照例是太平军自由机动的天下。首先,1月初,青阳太平军进入石埭境,占领郭村,似乎有再次进军徽州的意思。清军江长贵部前往防堵,太平军马上又退回郭村,之后又由禾戍岭进军祁门,江长贵赶快转移防堵阵地。一番捉迷藏式的行动后,该部太平军最终放弃进军徽州,而向西转进,汇入浮梁、景德镇的韦志俊部。接下来我们还会提到,韦志俊此前负责防守武汉,武汉失守后,转移到赣东浮梁、景德镇地区,他也不时活动于皖南地区。

2月份,贵池太平军开始机动,从香口(石埭西面)经榉根岭,进至祁门历口。江长贵马上赴祁门堵截。一番战斗后,该部太平军又由大洪岭转进至石埭六七都,在此遭崇觉寺清军截击,最终转撤青阳。

3月上旬,青阳太平军联合当地造反者进入石埭县境,石镇吉部太平军万余人则由池州转进青阳,香口地区突然出现数千太平军,欲图祁门大洪岭。而芜湖太平军此时也在不断威胁宁国。3月中旬,景德镇太平军又击败中营、太白清军,占领婺源。一时间皖南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于是,当咸丰帝要求晏端书协饷皖北时,他当即予以拒绝,皖南浙江的日子都不好过,如何帮助别人呢?

不过,石镇吉部也没给晏端书制造难题,稍一进攻,遇难则止,于是晏端书最终有惊无险。石镇吉部3月18日由青阳出发,从间道攻克石埭,抄袭崇觉寺清军后路。清军萧知音、石玉龙、周天受、蒋锡光诸部迅速行动,展开围堵。石镇吉挫败萧知音部,不过又被周天受部击败,退回石埭城,随即又放弃该城,回撤青阳、贵池,不久即沿江进入江西,与杨辅清部会合进兵福建。

韦志俊、赖文鸿、古隆贤诸部太平军展开新的机动,他们准备南北同时行动,夹击徽州。在北面,赖文鸿、古隆贤部集结贵池、青阳,6月6日进占陵阳镇,进攻崇觉寺。之后该部太平军与周天受部在崇觉寺攻防不断,一度占据优势:两次挫败周天受对陵阳的攻势,一部兵力渗入羊栈岭,威胁周天受部后路。不过该部太平军终究没那个耐心和决心击破周天受部:16日前方部队再攻崇觉寺失利,敌后部队则不战撤出羊栈岭;17日周天受发起反击,扫荡后路,偷袭营垒;18日该部太平军撤转青阳,南进失败。

在南面,韦志俊部也于6月6日从景德镇进至婺源清华街,进攻浙岭受挫,间道突袭回岭获胜,进据陈村。清军加强休宁、徽州防堵,而韦志俊转进黟县四五都,北进羊栈岭。清军马上转移防线,堵截至太平、石埭交通线,分兵汤岭,防堵崇觉寺后路。韦志俊部在羊栈岭受挫,马上南撤休宁三十三都,清军急赴江潭堵截,回防渔亭,戒严休歙。韦志俊部无机可乘,退回赣境,完成机动。

7月初,韦志俊部又机动了一把,先集结石埭西面香口等地,而后南进大洪岭,守岭清军遁往柏溪,其时还有太平军在祁门榉根岭外活动。江长贵、张芾分别派兵勇前往堵截。4日,太平军进攻花桥,被清军击退。6日,江长贵督各营反攻,战于五里牌,太平军溃败。清军乘夜追至塔坊,将太平军逐出皖境。

其实,不光是皖南太平军,整个太平军都爱天南海北机动,造反和四处机动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日子过不下去了,无恒产恒业,于是变成了流民,变成了太平军,四处机动,寻找生存。而且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呆着,因为粮食肯定不够吃,必须四处活动,今天在这里,明天到哪里。他们本质上不是与统治者为敌,统治者来了,他们就跑了,统治者走了,他们就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没完没了。历史总是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很多时候是没有大义凛然、天下为公的,不存在背负着历史使命,不存在历史责任感,就是为了眼前的生存,没有别的。你以为大义凛然、天下为公是那么容易做的,你以为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是那么容易背负的,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经过无数次选择才走到今天,这是唯一的选择,不存在其他选择。

3、1857年下半年

1857年下半年皖南战场的亮点就是石达开来了,他出走天京,来到安庆,召集旧部,但大家都是自由机动的,有人听他的,有人不听他的。当然,凭他的威望,聚集个几万人应该是不成问题。而后他带着这几万人浩浩荡荡进入江西,开启他的浩大流窜之路,这也算是石达开版本的长征。而皖南太平军并没有因为石达开到来和离去有什么变化,继续着自由机动的生活。

皖南1857年下半年

北面战事。7月初,清军水陆进犯繁昌,守军向芜湖、铜陵告急,芜湖、铜陵太平军东西夹攻,集结繁昌,威胁南陵。邓绍良则增防南陵,反攻繁昌。这时候皖北太平军南渡增援,出现在芜湖西南的石硊渡、奎潭一带,南陵清军进犯奎潭,把这支太平军赶回芜湖。7月中旬,芜湖太平军又把矛头转向黄池,邓绍良加强防守,两军相持。8月初,从句容、湖墅撤出的千余太平军流窜于芜湖附近,他们会合芜湖太平军一部,再次进攻黄池,结果失败。此时在西面,清军则成功攻克繁昌。这段时间,赖文鸿、古隆贤部由池州、大通转进青阳,随后进攻了万级岭,这里的太平军始终不与芜湖太平军一个锅里吃饭,各干各的买卖。

8月中旬,清军围困镇江,金柱关、东梁山等地太平军奔赴金陵,支援镇江。邓绍良一看形势不错,决定进攻芜湖。随后清军在芜湖周围的老鸦山、孤山坝、施家渡、周家山、潘家山等地加强兵力。不过芜湖太平军决定先发制人,它会合江北援军于8月24-28日连续发动三次攻势,进攻老鸦山、孤山坝等地,皆被清军击退。期间,铜陵、荻港、青阳太平军不去支援芜湖,而准备再次向南机动,进兵徽州,这是它的执念。

这段时间,吴全美水师继续江面上拦截船只,焚毁太平军船簰,并且不时登陆上岸,伏击太平军,进攻寨卡,焚毁营垒。7月份,它主要在荻港附近作战,并配合陆师在奎潭、繁昌的行动,切断太平军江路进援线。8月份以后,它转向芜湖江面,堵截江面船只,焚毁船簰,阻止石达开欲接出芜湖守军的行动。9、10月芜湖陆上作战沉寂,但吴全美水师继续在芜湖附近骚扰打击太平军。

南面战事。8月下旬,池州、繁昌太平军集结青阳,随后进至南阳湾(陵阳镇西南面),欲向徽郡机动。周天受派兵堵御,先在鱼龙洞击败其前队,后夜袭南阳湾,最后又诱击之。几番折腾,这支太平军被迫弃守南阳湾,放弃机动。不过,没过多久,这支队伍又转兵南陵并攻克之,清军马上集结兵力围攻县城。于是,整个九月份,南陵城下战事不断。10月1日,清军里应外合终于收复南陵城,该部太平军撤回青阳。

9月中旬,青阳又出现一支数千人的太平军,可能是石达开的人马,他们进据陵阳镇,围攻崇觉寺,声称奉石达开命令南进徽州,这应该是石达开为掩护进军江西而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总兵周天受连忙加强崇觉寺防守。接下来从9月中旬到10月初双方在崇觉寺激战不断。10月2日,清军偷袭成功,击退这支太平军,攻克陵阳。这支太平军随即撤回青阳,大概不久追随石达开进入江西。

这段时间,国宗洪春元由江西抚州出发,回援天京,韦志俊在景德镇派部支援。该部太平军一路过关斩将,于8月24日攻克婺源。29日,洪春元进兵清华街,欲进徽州,但多次与王梦龄部交战皆败,退回婺源。9月4日,浙江的杨国正部由白沙关移扎新建,王梦龄部则待在清华街,晏端书、张芾要求两部人马合力收复婺源,但它们相互推诿,拒绝前进,于是战事一直拖延到10月下旬。但洪春元也一点不给力,多次对两部人马实施进攻,但败多胜少,未有进展。而清军后续人马不断达到,展开对婺源的围攻。10月21日,洪春元放弃婺源,撤转景德镇。

11月21日,浮梁被清军攻陷。韦志俊撤转皖境,迅速攻克祁门,旋即撤出,准备继续进军芜湖,不过遭到清军堵截,最终撤往池州。

皖南战场就是这样一个来来往往、消磨意志的战场,清军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敌人来了,它应对一下,敌人不来,它睡自己的安稳觉。太平军却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不时到它的一亩三分地闹腾一番,搞得它不能不时时紧张,不过最终有惊无险,小孩嘛,终究幼稚,不会伤害这位腐朽者的。

4、1858年2-7月

1858年2月间,李世贤进入皖南。此人是李秀成的弟弟,此前在天京战场,支援镇江作战,此时可能受其兄长指示,来到皖南,实施外线牵制,支援天京作战。2月28日,李世贤与李昭寿联军由当涂进军,攻克黄池,清军仲孙懋部逃往湾沚东面的新丰镇,邓绍良远在南陵,救援不及。随后李世贤分兵攻取湾沚,接着又兵分两路:东路经红杨树,沿水阳江直取宁国府;西路经马家园进攻南陵、泾县。此时,皖北万余太平军在芜湖附近渡江涌入皖南,有“内犯建平、东坝,窥伺苏杭”意图。邓绍良紧急调兵遣将,令周天受部移驻南陵,调遣徽州王梦龄部增援南陵。3月中旬到4月中旬,双方在南陵爆发大战,太平军屡攻不克,清军顶住攻势。4月12日,太平军放弃围攻南陵,转兵东面的西河镇,依旧未有进展。

皖南1858年2-7月

进取宁国的东路太平军3月下旬主要是从方村、黄池、湾沚等地进攻红杨树、新河庄等地。太平军有数万之众,不过屡战无果,攻不破清军防线。最终,清军发起反击,攻取黄池、湾沚,3月底太平军退回芜湖、金柱关。4月中旬,秣陵关、方村一带太平军又在湾沚、黄池转战了一下。

之后,李世贤人马有一部北进皖北,而皖南清军也被调走一些支援它处,双方兵力有所减少,战事频率也有所下降。4月下旬,赖文鸿、古隆贤部太平军向南机动了一下,进攻了一下崇觉寺。5月下旬,清军各部从红杨树、西河、湾沚、南陵进犯芜湖,太平军坚守不出,清军没有进展。6月中旬,赖文鸿、古隆贤部太平军从青阳、繁昌太平军进图南陵,受清军截击,未有进展。7月上旬,青阳、繁昌太平军又进攻了一下南陵西南两路清营。

长江上继续战事不断。清军水师继续保持横冲直撞的优势,截击太平军船队,攻击岸上营垒,袭击城池等等。这段时间湘军攻破九江,从九江方向撤出的一些太平军,也涌入皖南,主要集结于芜湖、繁昌,“而分踞奎潭、石硊、峨桥等处,往来扑扰,飘忽靡常”。另外,湘军水师也越过九江,继续东进,一路畅通无阻,猛打猛进,大肆摧毁太平军安徽境内的水师战船,经望江、东流、安庆、铜陵等地,最终于1857年11月16日在泥汊河口(铜陵与芜湖之间)与李德麟的江南水师会师。之后湘军水师也经常出现在九江下游,开始不断打击安徽境内的太平军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