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唐朝历史长河中,长孙无忌宛如一颗璀璨而复杂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他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贞观盛世的重要缔造者,又是高宗时期权力斗争的核心人物,最终却以悲剧收场,其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出身于北魏皇族支系的长孙氏 ,这一显赫的家族背景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荣耀与使命感。其祖先因全力辅佐北魏朝廷,功劳卓著,世代继承王公爵号,到北魏皇族改姓时,因家族为皇族长房,故而改姓长孙 。他的七世祖长孙道生在北魏官至司空,封上党靖王;此后数代祖先也都在不同朝代身居高位 ,这样的家族传承无疑为长孙无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资源。
然而,长孙无忌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一同被异母兄长孙安业无情地赶出家门,命运的重击让他们陷入了困境。幸运的是,舅父高士廉伸出了援手,将他们抚养成人 。在高士廉的悉心教导下,长孙无忌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培养出了豁达机敏的性格和富有谋略的智慧 。
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他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人自幼相识,成为布衣之交,这份真挚的情谊在日后的风云变幻中愈发深厚。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便将甥女长孙氏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从此成为郎舅,亲上加亲,这种紧密的姻亲关系为他们日后携手共创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拉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长孙无忌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机遇,毅然前往投奔李渊,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征程。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 ,开启了自己在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之旅。在唐朝统一全国的漫长而艰辛的征战过程中,长孙无忌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在李世民身边,东征西讨,历经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无畏的勇气,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屡立战功,逐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和天策府的重要成员 。每一场战役,他都深入分析局势,洞察敌人的弱点,为李世民制定精准的战略战术,其智慧和忠诚赢得了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倚重。
随着李世民的功勋日益卓著,他在唐朝的威望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这无疑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李建成深感不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与齐王李元吉勾结在一起,多次试图加害李世民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中,李世民的幕僚们忧心忡忡,局势岌岌可危。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出了心中的忧虑:“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 。”长孙无忌早有同感,他深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果断采取行动,才能扭转局势。于是,他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谋士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以绝后患。
武德九年(626年),局势愈发紧张,李建成向李渊进谗言,成功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 ,李世民的心腹幕僚一时间只剩下长孙无忌。但长孙无忌并未退缩,他坚决支持房玄龄的政变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坚定他发动政变的决心 。此时,李建成又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并抽调秦王府的精兵猛将,甚至计划在饯行时设下伏兵,一举击杀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这一阴谋后,意识到已经退无可退,遂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共同谋划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行动 。
同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十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长孙无忌深知此次行动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他全神贯注,指挥若定。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李世民等人果断出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成功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彻底扭转了局势。这场政变的成功,为李世民登上皇位扫清了障碍,也让长孙无忌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 。不久之后,唐高祖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 ,负责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八月,李世民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他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 ,委以重任。长孙无忌凭借着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卓越表现和对李世民的坚定支持,成为了唐朝新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

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叛,企图割据一方。长孙无忌临危受命,担任行军总管,奉命征讨罗艺 。他充分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集结兵力,制定战略计划,对叛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势如破竹,很快便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唐朝的统一和稳定 。
贞观元年(627年),对于长孙无忌而言,是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改任吏部尚书 ,负责掌管官员的选拔、考核和任免等重要事务。在这个关键岗位上,他秉持公正、任人唯贤的原则,为唐朝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他因在唐朝建立和李世民登基过程中的卓越贡献,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的礼遇和信任,能够自由出入太宗的卧室 ,这种特殊的待遇在朝中无人能及。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让他参与朝廷的核心决策,成为了唐朝的宰相之一。然而,长孙无忌深知权力的双刃剑性质,他担心富贵至极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灾祸 。于是,他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在一旁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之下,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这是一个荣誉极高的虚职,虽然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但依然给予了他崇高的地位和待遇 。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 ,这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认为自己以外戚身份担任三公,可能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 。但唐太宗坚决不许,他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既有卓越的才能,又对自己忠心耿耿,完全能够胜任三公之职 。为了表达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和感激之情,唐太宗特意撰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给他 ,在赋中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将长孙无忌比作威凤,赞美他在自己开创帝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为了表彰功臣,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 。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 。然而,他认为实行分封制有害无益,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于是,他上表反对,直言“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 ”。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最终唐太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放弃了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的计划 。
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继续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了纪念功臣,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 ,长孙无忌因其卓越的功勋和特殊的地位,位列第一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一生荣耀的象征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长孙无忌秉持公正,查明真相,为维护唐朝的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久之后,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负责教导太子,培养他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贞观二十年(646年),长孙无忌与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 ,但他依然心系朝政,为唐朝的发展出谋划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遥领扬州大都督 ,负责管理扬州地区的军政事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中书令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再次将他推到了唐朝政治的核心位置 。
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 ,临终前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深知此时国家局势的微妙和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强忍着悲痛,劝说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 。他秘不发丧,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稳定了局势 。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 ,成为了唐朝的实际掌权者 。
在唐高宗即位初期,长孙无忌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继续秉持贞观年间的政治理念,致力于维护唐朝的稳定和繁荣 。他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 ,这部法典不仅对唐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完善,而且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体现了长孙无忌在法律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孙无忌与唐高宗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 ,但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他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且曾是唐太宗的才人,立她为皇后有违伦理道德和唐朝的政治传统 。他的反对态度引起了武则天的强烈不满 ,也让唐高宗对他产生了隔阂 。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 。长孙无忌借此机会,欲诛杀吴王李恪,以绝众望 。他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 ,最终李恪被赐死 。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也让长孙无忌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再次提出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 ,他担心大臣们反对,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 ,试图以此来拉拢长孙无忌,暗示他支持自己立后的决定 。然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 ,坚决不肯松口。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 。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 。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然而,唐高宗心意已决,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从此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秉承武则天的旨意,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 。许敬宗在高宗面前添油加醋地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唐高宗听后,哭着说:“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 。唐高宗在没有与长孙无忌对质的情况下,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 。长孙无忌到达黔州后,被囚禁在一所破旧的房屋中,失去了自由 。他的儿子们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家产也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曾经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如今陷入了绝境 。在绝望和悲愤中,他最终自缢而死 ,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落幕 。
上元元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将他陪葬于昭陵 ,算是对他一生功绩的一种迟来的肯定 。但这已无法改变他悲剧的命运 ,他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 。长孙无忌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在唐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在权力的漩涡中,他最终未能逃脱政治斗争的残酷命运 。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落寞,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唐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的复杂性和厚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