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文|张润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编辑|t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塔里木河,全球第五大的内陆河,几乎没人不对它的名字有点印象。一条河,横穿整个塔里木盆地,从昆仑山脚下绕过轮台,到处是胡杨林密布的河谷。有人说它曾养活过高大的楼兰,也见证了罗布泊的消失。可是这条似乎天然存在于世界的河流——前些年竟然荒成了干沟,三十年,河床上沙尘堆积,水鸟绝迹。您是不是也觉得难以置信?但它,莫名其妙地又活了过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它从不止一个名字开始。古人称它“计式水”,蒙古人在地图上画下“额尔色郭勒”,到了清朝索性叫——塔里木河。水源散乱,十多条支流从天山到昆仑来投靠这里。新疆六成的土地,都和这条河扯上点关系。有时候,地理这种东西挺奇怪,越开阔的区域越容易培养出文明,塔里木河边一度城邦林立——高级点说,这叫地理决定论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丝绸之路,几乎等于塔里木河在新疆的踪迹。很多定居点,根本是跟着河水一寸一寸蹭着建,搬迁着延伸。可是,人还是惹祸了,塔里木河在八十年代居然就断了。怎么断的?不能一句话糊弄过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断流的“锅”,先给人口增长背上一半。二十世纪初,河下游一百五十万人,再后来八百万。农业用水量上升,生活用水、林场、公路、牧场,拧成一股麻绳,地下水梯度越来越大。再加上这里干燥,风大,沙暴来的比谁都勤快,一点点空间,都要分给生存。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9年,新疆的水库可怜得只剩红海子那一座。新中国一成立,水库建起来、农田扩张、人口上来了。农田需要浇地,浇地多了,上游吃水多了,下游就惊了。天然植被——胡杨林在下游本已经不多,水没了,被砍掉不少,风一起,沙更大,盐碱化。最后连罗布泊都没保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九十年代,水库接到调度命令,开始了9次大规模放水,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一地鸡毛。农民各挖各的渠引水灌溉,谁也不想当那个被饿着的。其实也怨不得他们,你觉得一口水该流到河里,别人觉得,流到地里粮食多产点更实惠。断流,是复杂的利益搅合起来的棋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那些年,胡杨林大面积消失。乱砍超采,过度放牧——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在生态的胸口。如果非要找个谁对谁错,其实也难。人先是想活下去,顾不上环境,吃饱以后,才会转念考虑母亲河的问题。现在中国人民温饱无忧了,目光自然落回了生态。
二十一世纪,事情终于有点变化。政府主导下,水利枢纽像沿河的节点串联起来了。两侧水库有意识协调,水量分批送到下游干涸区。2001年到2017年间,17次生态输水,30年河床终于湿润起来。光靠放水远远不够,土里种植的作物价值一眼看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对不太上。但退耕还林、废弃耕地回归河岸,这种办法,实际操作起来阻力也不是没有。农户意见不一,收益难平,政策执行打折扣,半推半就中,总算有点风貌变了样。
胡杨林恢复,最明显。原本干枯的林带里,新叶从根部冒出来,棉球一样的幼树成片扎根。风沙渐少,鸟类数量反弹;大头鱼,曾经眼看绝种,现在又游回了主河,专家说,数量可能超过300万条。大概有点诧异?河流生态就是这样——环境稍有波动,反馈立竿见影。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平均回升近1.8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稳步走高。塔里木大学水利系教授公开称,野生动物数量目前已恢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这么多变化,你说哪一桩不让人有点感慨?
当然,如果真说塔里木河彻底恢复,还早得很。上游生产、生活对水的消耗依然大,部分地区土地沙化还在继续。有人质疑,源头输水一旦放缓,绿意会不会又是一场昙花一现?退耕还林后部分农民转型受阻,经济收入一度下降,这账怎么算?实际执行中被动配合的地方也在。
不过,塔里木河的重要性不是争出来的。不管生态修复多复杂,水利调度和地方利益冲突有多少妥协与取舍,天山、昆仑之间的这条母亲河,总能把人心拉拢在一起。新疆这么大,人口流动、极端天气、能源开发、城镇扩张,说得轻巧但每一环扣着经济发展。别说什么理性分析,真实操作过程中,各种声音满天飞,很多政策压根没人愿意配合也正常。甚至有人怀疑,既然气候干旱还鼓捣这么多水利工程,值不值?
目前,从地理到政策,塔里木河一直是被拉扯的核心。生态输水有时缓有时急,政策刚一松,部分水土流失又卷土重来。胡杨林扩张的速度偶尔也会陷入停滞。2019年,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让每棵树都活下来,有点像奢望。但,也有人信,“只要坚持投水,生态修复周期起码能保持几十年。”这话说得坚定,可另一头,部分基层反映水资源分配不均,农户利益受损。两头剧烈摇摆,现实比数据里写的更混乱。
有人坚持环境就是发展的底线,塔里木河救回来是国家能力的证明。可反过来,那些从土地上被迫离开的农民,可能更关心下一顿饭。我们是不是拧得太紧?大家都盼着一个美好且平衡的新疆,但到底什么才是平衡?
风吹过河谷,沙粒还会落回河床,塔里木河现在比十年前健康点多了,美丽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要说一写到底,故事不会停也不会完,推动它前进的,有工程师,有农民,有举棋不定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河对岸渴望水流的小动物们。各种声音缠绕着向前走,不必指望谁能给它盖棺定论。
大概,塔里木河的命运总是和人搅在一起,想拆开来讲清楚,也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