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罗炳辉将军,这位被朱德老总亲切地称为“两脚骑兵”的硬汉,确实是个传奇。人家说他那腿程比马还快,不用马,自己两条腿就是一支骑兵队。
想当年,罗将军在战场上的身影,那可谓是行云流水,来去如风。有回,他的战友开玩笑说:“罗老大,你这两条腿得给国家申请个专利,保证比什么装甲车坦克都耐用。”
罗将军听了,哈哈大笑,回敬道:“装备啥的都是浮云,关键看人嘛。咱们红军就是走哪儿,打哪儿,靠的是两条腿和铁一样的意志。”
不过,罗将军不仅腿快,头脑也灵光。在那些年头,他带领的部队大小战斗无数,每次都能神奇地把敌人晃点花,敌人还没反应过来,这边早就大旗一插,胜利完成。
可惜,好汉不怕出生早,罗将军英年早逝,仅49岁就战死沙场。这消息传出时,朱德老总感叹道:“罗炳辉啊,真是我军的瑰宝,’两脚骑兵’太早离开了。”
02
罗炳辉出生在云南一个不怎么平静的彝族小村庄。他老爸做佃农,一边耕田一边得应付那地主的各种横。罗炳辉从小就不是吃素的,干起架来地主都得让三分,可这胆子大有时候也是双刃剑。
10岁那年,罗家被地主陷害,小罗头怀着一腔正义感跑到县衙门前大喊冤情,结果那地主在后头磕瓜子,嘴里还念叨:“这小子,动不动就闹腾。”
罗炳辉见县官被收买,气得差点没当场掀桌子,心想:“这官司打不赢,那我就换个地方战斗。”
1913年,听说当兵的能整治地主恶霸,罗炳辉就如获至宝,立马参军。这队伍里头,上至将领,下到小兵,没事就想着怎么往百姓碗里扒饭。罗炳辉摇头叹气,心说:“这不行,我得找个正经点的队伍。”
于是,他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了孙中山的北伐战争。正当他以为终于能为民请命时,蒋介石那一刀,直接让他觉得世界都灰暗了。
就在他准备彻底告别军旅,随便找个地方隐居时,偶然听到了朱德的一场讲话。朱德那气势,那批判旧社会的锐气,让罗炳辉瞬间眼前一亮,心想:“哎呀,这不就是我想要的革命吗?”
罗炳辉听完后,走到朱德面前,来了句:“朱老总,您这话我爱听,我这就跟您混了。”朱德看着这位热血青年,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咱们一起闹革命去。”
03
罗炳辉将军那是个硬汉中的硬汉,身体可能是铁打的,心也差不多。战争期间,他的血压比股市还波动,每天都在上上下下,但这丝毫没减弱他的战斗力。
1945年,情况有点不妙,他的食道血管像老化的水管一样“嘭”地一声破了。医生都劝他得好好休息,不能再折腾了。可罗将军听了这话,就像听到了谁说共产党要解散似的,立马跳脚反对:“什么?休息?在这抗日的大时代,谁还有时间休息啊!”
然而,1946年的时候,罗将军在开会时突然一头栽倒。同志们都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到医务室。等他醒来,大家一致建议他先歇着,至少得养好再说。
这时陈毅过来看他,一脸关心地说:“罗老弟,你这是要命的节奏啊,头都破了还想战斗?你就不怕哪天直接挂在前线?”
罗炳辉听了,把头一扬,笑着回答陈毅:“我这不还没死呢嘛。战场上的子弹都没我的命,这点小伤算啥?再说了,战争没完,我怎么能安心休息?”
陈毅摇摇头,半开玩笑地说:“你这家伙,头铁得很,非得把革命进行到底啊?”
罗炳辉笑着拍拍陈毅的肩膀:“没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嘛。”
晚上,罗炳辉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星空,心里默默地想:“等这一切都结束了,我得好好补回来,不就是高血压嘛,我罗炳辉难道还怕这个?”
04
罗炳辉真是把“工作狂”进行到底了。头上缝着针,还没好好合上眼就要开会研究怎么攻克枣庄。这情形,要是放在别人身上,早就得躺着去开会了。
罗炳辉召集师以上领导干部时,大家看着他那副劳累的模样,心里都不是滋味。他却开口就是一句:“诸位,现在不是担心我的时候,枣庄还在等着我们呢!”
领导们一听这话,都硬着头皮坐好,思绪都被这股拼劲儿带飞了。罗炳辉带头去察看地形,一路上他都在详细解说战术布置。众人看着他,那精神头儿,简直不像是个刚从病床上爬起来的。

罗炳辉动员官兵时,更是激情满满,一句话:“兄弟们,枣庄就在前头,我们一鼓作气,给敌人一个痛快!”士兵们听罢,个个血脉偾张,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战斗打响后,罗炳辉彻夜守在电话旁,一直在指挥调度。炊事员看他整天没吃东西,心疼地说:“将军,您总得吃点什么。我这饭菜都快煮熟了。”
罗炳辉摆摆手:“吃饭?现在谁还有心思吃饭!”
警卫员也劝:“将军,您也得歇歇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罗炳辉笑笑,回答:“歇息?等枣庄的枪声停了再说吧!”
他的身体早已透支,但这位硬汉子,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坚守岗位,把对胜利的渴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这份坚守和牺牲,让所有人都无法不佩服。
05
罗炳辉将军生前最后一战将枣庄的敌人清扫得干干净净,可惜,这场胜利也成了他人生的谢幕战。
回到枣庄后,罗将军的头疼得像是有人在里面敲鼓,医生给他打了三针,效果却像是拍苍蝇,一点用都没有。罗将军那时候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但他依然像老将一样坚韧不拔,想着要再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
他拿起笔,忍着头痛给家里写信,那笔迹可能有点歪歪扭扭,但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信里,他对妻儿的爱和不舍大概能化作春天的暖风,温暖整个临沂。
“亲爱的,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是做你们的丈夫和父亲。这辈子没能多陪你们,下辈子我补回来。” 罗将军在信里这么写道。
然而,就在他力尽的时候,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将军在兰陵安静地走了。他的去世,就像一棵大树倒下,让所有熟悉他的人心里都空荡荡的。
他的葬礼在临沂举行,本应是让英雄安息的地方。但令人痛心的是,罗将军的遗体后来竟被敌人挖出,受到了凌辱。这事一出,就像是泼了一盆冷水在每个人心头,那种愤怒和悲伤,难以言表。
06
到了解放后,华东局决定要找回这位英雄的遗体,这个消息在临沂传开后,大家都红了眼眶,毕竟罗将军在当地人心中就像是家里人一样。
一支小队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静静流淌的河边,就在一棵老树的对面,找到了罗将军的遗体。看到将军的遗体竟然还算完整,小队里的人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那天晚上,卢建功和张德法就在河边上演了一出“夜探青龙寺”的真人版。卢建功对张德法说:“老张,咱得做这件大事,可不能让罗将军就这么躺在外面。”
张德法拍胸脯,“建功,罗将军当年帮咱们那么多,今天咱俩就是拼了老命也得把他安顿好。”
就这样,两人趁夜色笼罩,像两个专业的“夜行者”一样,把罗将军的遗体悄悄挖出来。整个过程比捕鱼还要小心翼翼。最后,他们在河边挖了个坑,把将军安顿得像睡着了一样。
卢建功看着新挖的坟墓,忍不住对张德法说:“看这天色,老天爷都在帮忙,咱们这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张德法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点点头:“是啊,今晚的风都是暖的,罗将军在天有灵,看到咱们这么折腾,该知道自己没白帮过人。”
后来,罗将军的遗体被小组找到,人们将棺材安置在青龙寺的一间平房里,简单而庄重地柩了起来。那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庄严和安详,好像在说:“罗将军,您在天之灵,看到咱们这样,该能安心了吧。”
07
到了1949年,临沂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修个烈士陵园了,罗炳辉将军的遗体也正式被搬进了那里。这一搬,算是他多年乱跑终于找到个长久的落脚点。
罗将军一生就像是编导也编不出来的传奇。那时候,在苏区的反“围剿”,他那叫一个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连美国记者斯诺的夫人都听闻了他的大名。
罗将军的事迹在外国记者的笔下流传开来,这不仅让他的英名更上一层楼,也让那些年轻的小兵们有了个活生生的榜样。他们都暗自下决心:“将来我也要成为像罗将军那样,能上山打老虎,下海捉鳖的英雄。”
最终,罗炳辉将军的故事不仅仅留在了战场上,也镌刻在了每一个听过他事迹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