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蒋介石的人才选拔大赛中,孙元良,这位号称“飞将军”的,其实是挺尴尬的一个角色。要说打仗,他倒也不是手软,但总缺那么点电视剧里主角光环的东西,飞得不够高不够远,有点像那种刚跑到半空中就被人拉下来的风筝。
01
说起来,蒋介石用人真是有套路。黄埔出身就像是入场券,如果你还是浙江人,那就更加分了。
关麟征和王耀武的履历就像那种一敲就是甜的西瓜,拿到手就是满满的赞叹声。
然后轮到孙元良,蒋介石可能就有点尴尬了,找不出什么特别能夸的地方,只好说:“孙将军,你的稳重和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团队都得需要这样的人。”
其次,蒋介石选将,看人总是斜里斜气的。就拿林总和徐帅来说,明明是金子般的人才,蒋介石非得看成铁坨似的,至于他的用人标准嘛,除了要黄埔的,还得是那种老实巴交、听话的典型好学生,就像杜聿明、李仙洲这些人,标准的乖乖牌,按键操作,哪儿也不会蹦跶。
然后还有那种能把一帮杂牌军变成亲信部队的魔术师。这不,每次蒋校长手里多了一支杂牌部队,他就得发通知书了,大意就是:“亲爱的将军,欢迎加入大家庭。之前的老黄历可以丢一边去了。”
02
蒋介石这一手,真是玩得高明。给你发个通知书,听着像是中奖了,其实你得先去抽个签,看看能不能中个头奖。咱们这些从炮火里滚出来的硬汉,哪有几个是考场上的战斗机?这门槛高得,简直就是在羊肚子里挑刺,想过去,门都没有!
考不上怎么办?蒋介石至少不让你光着脚走人。给你个挂名的职位,让你在哪个部门搅搅局,做做样子。不乐意干?那也成,你回家种种地,养养猪,反正你也没损失啥,不是?
那考上了的兄弟们也别高兴太早,毕业后安排的活也不见得多风光。要么送你去前线搞搞文职,背后支援;要么给你点小钱小枪,让你回家乡重操旧业,搞个小团体。
这操作真是明着的,就跟大家说:“看好了,这就是咱的玩法。” 像胡宗南这种学霸,不就是把这套玩明白了的典范么?
再来聊聊那些本来家里就有点底子的家伙。比如说四川那边的孙元良,这些人家里本来就有金勺子,到了蒋介石这儿,那就更是如鱼得水了。
03
孙元良这号人物,放在军史里头真是挺独特的一个存在。别的将军都是讲究一声令下冲锋陷阵,这哥们儿倒好,专业技能是“闻风而逃”。要说这技能,在民间可能也就是个街头魔术师的水平,放在战场上,那可真是独步武林了。
别看孙元良名声不怎么样,但说他不会打仗那真是冤枉他了。这哥们儿其实是黄埔一期出来的,战术战略学得那叫一个快,只不过他更喜欢用在自保上。你想啊,在战场上哪有不危险的时候?但孙元良特别能嗅出来这种味道,他有种天生的雷达,能在危险还没降临前就抽身先跑。
这种操作,别的将军是想不到的。大多数将军都讲究团结互助,孙元良倒好,擅长的是怎么样先保住自己。所以,他在部队的人缘嘛,自然是不怎么样。毕竟谁愿意跟一个你转身可能就不见人影的家伙混呢?每次战事紧张的时候,士兵们最担心的不是敌人多么凶猛,而是他们的将军又要’神隐’了。
孙元良如果有自传的话,书名可能得叫《怎样在战场上优雅生存》,副标题是:一个不想被炮弹打到的将军的自我修养。你看,连敌人看到他的时候,都得感慨:“这家伙,真是个跑得快的。”这样的人物,确实是让人啼笑皆非。
04
孙元良当年也是个挺有前途的热血青年。当时在北平读着北大预科,听说黄埔军校招新,二话没说,书包一甩,直接跑去参军,那时候,1926年他已经是团长了,跟胡宗南那些人可是并驾齐驱,关麟征、杜聿明什么的还在他后面吃尘呢。
谁不看好他呢?大家都等着看他一飞冲天,结果,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直接一头栽了进去。那时候他所在的第一军,军纪松散得很,蒋介石气得够呛,孙元良这不,正好成了靶子,自己上门送把柄。
你想蒋介石当时得多头疼啊,皱着眉头:“我当初看好的孙元良,这下好了,自己跳进火坑。”
你看两年前孙元良还差点没了脑袋,这不,两年后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是薛岳和刘峙这俩大佬在蒋介石耳边吹了风。他们这一吹,可不是吹吹牛皮那么简单,一边拉心弦,一边讲道理。
拉心弦的是这么回事:黄埔一期那么多人,这些年折腾下来,能用的都快没了。孙元良虽然以前犯过错,按理说得砍了,但这哥们还能打仗,不如再给他个机会,看他能不能翻盘。
讲道理的那部分,那就更直接了:孙元良背后可是有孙震这位四川大佬撑腰。孙震手里控制着不少兵力,地位也硬,要是真把孙元良怎么了,蒋介石以后还得和四川那帮硬角色怎么穿一条裤子啊?
蒋介石听了这番话,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维护军纪固然重要,但大局考虑更关键,转眼间,他就得从一个严厉的判官变成了和事佬。
05
孙元良当年在淞沪会战里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在前线拼命,一边后台也没闲着,打得好,耍得也溜,简直是全才。
在庙行大战中,孙元良率部给日军来了个漂亮的下马威,威风八面的,蒋介石乐坏了,一把把他提拔成了88师师长。这位置啊,不是谁都能坐的,得是那种蒋介石特别放心的人。孙元良这会儿可谓是风头无两。
但是呢,好景不长,孙元良的老毛病又犯了。一听说有慰问团的姑娘们来前线,他那两眼比照相机的闪光灯还亮,尤其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后,孙元良就开始发挥他的流氓特长,下属们看不过眼,可也不敢直说。
冯圣法听了直火冒三丈,找到孙元良,正色道:“元良,你这是干啥呢?我们军人的形象全让你丢光了。”
孙元良一挥手,不以为然地说:“冯兄,你这是小题大做了。我在前线打得这么激烈,放松一下怎么了?我有功在身,享受点特权不应该吗?”冯圣法气得半死,却也奈何不得他。更离谱的是,两军交火正酣,孙元良竟然还不忘财迷心窍,指使部下把附近的纱厂给拿到了自己的腰包下。
06
孙元良说他怂,还真不是一般的怂,南京保卫战这么关键的时刻,人家都是拼命在前线,他倒好,心思全放在怎么溜之大吉上了。
那天唐生智召集会议,各路师长都得赶过去商量怎么守城。孙元良呢?他脑子一热,觉得机会来了,没去开会,直接往下关码头赶,想找条船头也不回地先撤了。结果,到了码头上,被宋希濂给逮个正着。
宋希濂看到孙元良这尊大佛,那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拦下他:“孙元良,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南京这火烧眉毛的时候,你倒是挺有空。”
孙元良这下可慌了,赶紧摆出一副无辜脸:“宋师长,我这有急事,正要出去办办。”
宋希濂一听就来气:“急事?我看你是急着逃命吧!现在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回你的防区去,要么我现在就让你在这儿凉快。”
孙元良见状,赶紧嬉皮笑脸地说:“宋师长,别这样嘛,我这不是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么。我回去也是送死,不如我……”
宋希濂一挥手,打断他的废话:“废话少说,现在就给我回去!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孙元良见宋希濂真的动了火,只好委屈巴巴地转身,但他转的可不是回去,而是直接找了个熟人开的妓院藏了起来。他心里琢磨:“反正南京也守不住,我躲一躲,等风头过了再说。”
就这样,因为孙元良这一溜,88师那边士兵们群龙无首啊,只能拼命和日军硬碰硬,损失惨重。
如果南京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事,非得气得跳脚不可,可能还会骂:“这种将军,也就只能在后宅里指挥指挥了。”真是个只会躲在安全地带的’英雄’啊,孙元良这回可是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了。
07
南京那场大戏,孙元良不仅一溜烟跑了,还居然厚颜无耻地回来编瞎话。这事儿不是编剧本,简直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最后演成了自己的困境。
不过,硬汉宋希濂和廖龄奇很快就登场了,这两位一眼就看穿了孙元良的小动作。在蒋介石面前揭了短,孙元良的小把戏立刻就被拆台了。
你想蒋介石接到这消息时那个心情,肯定是火大到不行,又恨铁不成钢的那种:“这孙元良,真让人操碎了心。现在黄埔的好苗子都死伤惨重,我要是再对他怎么样,可就得罪人太多了。”
蒋介石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再放孙元良一马,对身边的助手摆摆手:“让孙元良低调点,别再出这种丑闻了,给我安安静静的。”
孙元良这回又躲过一劫,自己也知道玩大了,于是只能悄悄溜到一边,消停了几年。直到1944年,日军逼近,这位老油条又被召回来当第29军军长。这次他没再搞花样,可能也是狐假虎威,居然在贵州独山打了个漂亮仗。
08
话说回来,孙震真是个看场面的高手。川军这局被蒋氏搅和得像个大杂烩,孙震倒是早就看透了这门道。正如那句老话,“知时务者为俊杰”,孙震不光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简直能给它开个专场演讲。
到了1948年,孙震觉得这盘棋已经乱得没法下了,一拍桌子,决定不玩儿了。他在郑州绥靖公署的辞职会上,一番表态:“诸位,我看这局面我是真玩不转了。如今的乱象,比我过去打的仗还惊心动魄,我这老心脏实在扛不住了。是时候回家种种地、养养老了。”
围观的人可能还想劝劝他:“孙司令,您这是何苦呢,眼下正是咱们需要您的时候。”
孙震笑笑,摇摇头:“需要我?关键时刻我怎么没看见支援?我这是明哲保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懂不?”
走出会场,孙震心里还得洋洋得意:“这一退,算是我这辈子最机智的决定了。这帮年轻人还在那头热火朝天地硬撑,我可不,我要活得清闲。”
孙震走了,问题来了,谁接棒?
09
蒋介石这招,真是高得能跟长线钓大鱼比了,只不过他钓的不是小鱼小虾,而是一整支川军。孙元良这回被推到台前,真不只是因为他有什么独到的本事,更多的是蒋介石这盘棋下得妙——精细得很。
想想看,孙元良这黄埔一期的优秀毕业生接替孙震,整个操作流畅得就像家族企业换代一样自然。自家人接自家人的班,多合理。再加上孙元良被蒋介石救过不止一回,信任度那是杠杠的。
川军的其他将领能有什么话说?一个个哑口无言,内心肯定是憋屈得很。他们心里那叫一个苦啊,可谁又敢明说?在蒋介石的棋局里,孙元良上位,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至于孙元良自己,如果有人真的去问他内心的想法,他可能还得卖个关子,笑嘻嘻地说:“我这不也是听命行事嘛,谁叫我是黄埔的呢?在蒋介石眼里,黄埔就是最靠谱的通行证。”
这番话题一旦开启,那可就没完没了。川军的将领们心里虽然五味杂陈,但也只能接受现实。在这权力的大棋局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孙元良的提拔,无疑是蒋介石在这二十多年的长局中又赢得了一手。在这场棋局中,孙元良不过是蒋介石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川军,可能早已不知不觉地成了棋盘上的背景了。
10
后来,孙元良被派到徐州,本来是去帮蒋介石稳固战场的,结果不仅没帮上忙,反倒添了一堆乱子。这位的名声在军中那叫一个响,临阵脱逃的本领,简直能让任何一个军事家听了都得掉头就跑。
宋希濂听说孙元良要来徐州的反应,那心情绝对是复杂到不能再复杂。他原本挺乐呵的,一听到这消息,立马乐趣全无。他大概会这么想:“哎哟喂,孙元良这活宝来徐州了,这下子我还怎么心安理得地打我的仗啊?别的不说,光担心他啥时候给我溜了,那心得悬半空。”
当蒋介石劝宋希濂去徐州的时候,宋希濂肯定得婉转拒绝:“您知道我这人怎么样,老实人一个,我和孙司令在一块儿,那真是太悬了。万一他又想跑了,我这两条腿可追不上他。”
蒋介石那头也够呛,一个大将的调动本来挺美,结果一听孙元良去了,那滋味儿就变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对宋希濂说:“宋将军,你就将就一下,国家需要你。”
宋希濂苦笑着摇摇头:“我这是看在国家的份上才不去的呢。孙司令的战场我可不敢去,命都得操心丢了。”
结果,蒋介石只好让原本准备去美国治病的杜聿明硬生生留下来,补徐州的这个大窟窿。杜聿明本来想着安安静静地飞美国养病,结果一场淮海战役把他给圈进去了。要是他早知道会这样,估计宁愿飞了也不愿意留下。
这事儿要是放在别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场闹剧,但放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简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戏。
11
在徐州突围里,孙元良他的“逃跑艺术”可谓是达到了巅峰,这次的表现堪称战场上的“脱兔”。
这次撤退,孙元良真是走出了一条孤独求败的路线。当杜聿明和邱清泉还在和道路上的车辆、难民挤眉弄眼,琢磨怎么能快点儿挪动的时候,孙元良已经一溜烟突破重围了。要说他这次能跑这么快,还真得感谢他那几辆能在小路上灵活运转的机械装备,轻装上阵,一路疾如风。
等到杜聿明终于联系上孙元良时,孙元良那边的回答肯定让人哭笑不得:“杜师长,您这撤退安排的什么节奏啊?我这早就安全撤出徐州了,正在路上呢,您什么时候出发啊?”
而当杜聿明再次策划秘密突围时,孙元良这次的决策可真是大胆——命令炮兵把所有炮弹打光,好减轻负担。这种操作简直反客为主,神逻辑!他的炮弹打得乱七八糟,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对面的敌人:“喂,我们这就要跑了!”吗?
可怜的杜聿明,原本的计划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结果被孙元良这么一搞,所有的机密都变成了街谈巷议。
12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又一次展示了怎么在枪林弹雨中化身“消失的大师”。
当时孙元良带着部队刚突破包围,一群人累得跟丢了魂似的,营地里像是撒了镇静剂,到处都是瘫倒的士兵。孙元良心里可能还得瑟呢,暗想:“看这劲儿,还是我跑得快,命大!”
正当这个“美滋滋”的时候,一声枪响,像是火柴划在油桶上,整个营地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你可以想象那画面,几万大军因为这一惊,四处逃窜。
孙元良这会儿肯定也是心里一惊,但经验老到的他反应飞快,几个忠心的护卫立马就把他围在中间,又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溜了。对于逃跑这门艺术,他可是行家里手。
脱险后,孙元良还真是能编,想看看这次能不能再糊弄过去。不过这次蒋介石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火气冲天要追究到底的年轻人了。毕竟,身边这么多将领,一个个都有点小毛病,真要查起来,蒋介石自己都得头大。
有人问蒋介石:“这次还查不查孙元良的责任?” 蒋介石摆摆手:“查什么查,查来查去,都是老面孔,连会都开不成。这事就这么算了,反正他也差不多该退休了。”
孙元良从此在军界就销声匿迹了,过起了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