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爱
温暖相伴
父亲是山,是海,
是指引我前进的灯塔
读懂父亲(二)
第四章 南征北战
作者:孙立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完成全国战略布局,党中央决定,派遣十万大军进军东北。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率领山东主力部队6.7万余人渡海北上,建立起了东北根据地,组建了东北野战军,其中以山东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38军、40军、41军、43军,以及部分山东部队为基础组建的39军等主力部队。
父亲所在的部队没有去东北,受命保卫山东解放区,与其他留在山东的部队一起,迎接党中央在山东的又一战略布局。
1947年1月,接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与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取得苏北七战七捷战役胜利后,离开被国民党围困的江南到达山东,与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强强联合,解放军又一战区劲旅就此诞生。
父亲所在的山东军区第6师,与第5师和警备第3旅编为华野第9纵队,许世友任司令员。9纵是抗日战争在胶东大地成长发展起来的队伍,一色的铁血胶东好汉,自组建后,参加了华野组织的历次战役,表现十分突出,在解放军里有攻坚第一的称号,以纪律严明,无坚不摧的威名,奠定了其主力部队的地位。
此后,父亲的生命轨迹与华野九纵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经历就是一部华野九纵军史。
华野成立后,在代司令员粟裕的指挥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精,打了一系列“神仙仗”,成为全国战场战绩最好、歼敌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战区野战军。
小时候,特别爱看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由于经典,百看不厌,许多台词都会背诵,电影里讲的就是华野打仗的事。据说,拍摄影片动用的部队,全部参加过影片里的战斗,熟悉当时的作战环境,当地老百姓更是自带服装参与演出,自己演自己,因而拍摄的十分真实,至今仍是中国战争影片的天花板。
《南征北战》影片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华野发起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父亲是这两次战役的亲历者,观看影片时,内心的感受不同于旁人,想起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父亲的神态肃然和凝重。
父亲回忆说:真实战斗与电影里的情节是有区别的,不是冲锋号一响,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战斗是对立双方血与火的格杀,意志的碰撞和武器的较量。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差,在解放战争初期尤其是这样,那时国民党军队里老兵多,大都参加过抗战,后期就不行了,全靠抓壮丁充门面。
莱芜战役其实打的並不轻松,后来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险象环生,这两个战役虽都是运动战的精典之作,但在具体施实中又有所不同,莱芜战役是“我找他打”,孟良崮战役则是“他找我打”。
1947年,在重点进攻山东的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采取“齐头并进,南北夹击”的战法,欲与华野决战。但显然是被我军给打怕了,各部队行进时相互依托,步步为营,谁也不敢露头。华野在南线一时寻不到歼敌的机会,果断隐蔽北上,经三个昼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北线李仙洲集团面前。国民党高层对我军围歼李仙洲的意图十分惶恐,急令离莱芜很近的第七十七师由张店归建,以增强莱芜城的防守,歼灭第七十七师成为莱芜战役的关键。
此时,刚组建不久的九纵正在掖县整训,接到命令后立即日夜兼程西进,与8纵会合,在距莱芜还有几十公里的博山将七十七师拦住,展开了一场血战。父亲说,七十七师老兵多,战斗经验丰富,全副美械装备,一交手就知道是个难啃的骨头,战斗从白天打到了黑夜,一向惧怕夜战的国民党军队竟在夜间向我军阵地发起营团级规模冲锋。
你强我比你更强,在其他几处都打成了僵局的情况下,就数9纵打的利索,不拖泥带水,2月21日清晨,比上级要求提前几小时消灭了七十七师,让李仙洲坚守的决心动摇,慌忙撤出莱芜,在荒郊野外中被分割围歼,才有了解放军一天消灭国民党军5万人马的奇迹。这是九纵组建后参加的第一个战役,一出手就石破天惊,打成了主力。
莱芜战役的胜利,让华野各部更加理解了运动战的精髓,一场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高度机动,寻机内线作战的战略就此展开。
5月11日,战机出现,国民党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冒进与友军拉开了距离,粟裕抓住这一机会,调动华野各纵队对其实施合围。七十四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发现周围有华野部队运动,此时他不是及时脱身,反将七十四师拉上孟良崮,他的算盘是,以七十四师为“钓饵”吸引华野主力,让其他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合围,他来个“中心开花”,全歼华野主力。此算盘算计的可谓缜密,但人算不如天算,张灵甫太低估我华野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了。

经激战,我军攻占了孟良崮大部分山头,但张灵甫仍在顽守主峰,战斗进行的非常残酷,几万人在此拼杀,枪声、炮声、杀声惊天动地,阵地几十次反复易手,尸体堆成了人墙。
与此同时,外围打援也进行的异常惊险,打援部队抢在国民党增援部队前占领了距孟良崮仅6公里的黄崖山一线,先于对方30米占领山头,牢牢的堵住不让其动弹半步。
华野最后集中5个纵队的兵力同时向孟良崮主峰发起总攻,9纵从东北方向猛攻,指战员们高喊着“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排山倒海般的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终将七十四师全部歼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关于张灵甫的死因有多种说法,父亲讲,事实是,冲进七十四师指挥部的解放军一位排长痛感此仗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将举手投降的张灵甫击毙,因违背“缴枪不杀”的我军纪律,此事内部处理,参加此战役的我军指战员都知道此事。
父亲说,拥有全部美械装备的七十四师战斗力之强名列国民党军队之首,该师班长以上全是国民党党员,普通士兵工资与其他国民党军队的连长相当,因而作战十分凶悍。师长张灵甫更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参加抗日湘西会战,深得蒋介石的信赖。
这时的父亲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虽然身边常有战友倒下,自己随时也有可能牺牲,但父亲已坚定了为穷人打江山的信念,不怕牺牲,作战勇敢,很快就加入了共产党,由班长升任排长。
多年后,父亲到济宁开会,在餐厅就餐时,有一人见到父亲后盯住不放,父亲也看此人面熟,两人相互审视半天,不由击掌大笑,原来此人是父亲当连长时的指导员,现在邹县商业局当局长,我们称其张叔叔。
战友相见分外亲热,两人打开了“话匣子”,张叔叔问父亲:还记得你当班长时行军宿营晚饭做面条的事吗?父亲大笑道:这怎么会忘得了。原来,有一天部队行军,晚上在一个村子里老百姓家里宿营,炊事班将白面下发到各班,由各班自己做晚饭,父亲征求全班人意见,一致同意做面条吃,于是父亲去找房东借和面用的瓦盆。当时是冬季,房东早早躺下休息,听说要借瓦盆,顺手将一个瓦盆递了出来,由于天黑,父亲也没仔细看,将瓦盆拿回班里开始和面做饭。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出发前父亲去还瓦盆,发现瓦盆底部结有一层厚厚的尿碱,原来房东昨晚没问清楚,以为起夜用,便将尿盆递了出去。行军路上,父亲问战友:昨晚的面条好吃吗?战友们一致回答:好吃,父亲就将昨晚用尿盆和面的事说了出去,战友们好一阵干呕。
作为听众,我当时就坐在父亲身边,听父亲讲故事,第一次见识父亲幽默的一面,父亲那爽朗笑声至今仍时时在耳边响起。无容置疑,此时的父亲,正处在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年轻干炼,意气风发,充满了活力,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进步,自信、风趣和乐观。
之后,父亲跟随华野9纵的脚步,一路南下,为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
1948年9月16日夜,济南战役打响。父亲讲,攻城的第七天,九纵就有部队突破了济南内城墙,但随后被国民党守城部队封口,进去的部队全部牺牲。第二天再次组织进攻,攻城成功,九纵第一个突破济南内城墙,占领了济南。战后,九纵73团被中央军委授于“济南第一团”光荣称号。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大决战中,9纵参加了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该战斗是淮海战役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父亲讲:碾庄的地形多是水网稻田,黄伯韬的机械化部队在此根本无法施展,坦克陷入泥沼中,成为固定火力点。9纵是最先攻入碾庄的,有的连队人员基本被打光了,上午一个连上百号人还围在一起吃饭,下午就没有几个人吃饭了,送饭的炊事员直抹眼泪。
1949年2月,解放军统一编制序列,父亲所在的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聂凤智,下辖第79师、第80师和第81师,隶属第三野战军九兵团。
渡江战役前夕,父亲被任命为27军80师238团1营1连连长。
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战役开始,27军从安徽荻港至鲁港段启航,第一个渡过长江。父亲讲,渡江时,江面上被照明弹照的亮如白昼,目之所及全是渡船,遮天蔽日,甚是壮观,不论大帆船还是小舢板船,全都在炮火和枪林弹雨中拼命的摇橹,尽快到达对岸。国民党守江部队对岸堤进行了改造,筑成几人高的大堤,泼上水,由于湿滑,人根本爬不上去,父亲组织搭人梯才登上对岸。父亲的这个连上岸后打疯了,紧追国民党败军,一气追了八十多里,直至接到上级“停止追击”的命令,才停下脚步。
1949年5月12日,27军从常熟、嘉兴进逼上海,率先突入市区,解放了苏州河南岸。父亲说,为保护城市建筑,上级命令不准使用重武器,为此牺牲了不少战士。
上海解放的当晚,27军全军露宿街头,秋毫无犯,赢得了上海民众的欢迎,被历史照片定格,成为27军的一张名片。
1949年7月6日,27军撤离上海,随九兵团进驻浙江平湖,秣马厉兵,准备渡海作战,解放台湾。
历史照片:莱芜战役
历史照片:孟良崮战役
历史照片:济南战役
历史照片:淮海战役
历史照片:渡江战役
历史照片:解放上海后露宿街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