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本期,我们要讲述的主角就因其角惹来了杀身之祸,它就是即将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犀牛。

Humanimal纪录片由韩国MBC电视台历时一年半拍摄,讲述濒临灭绝的动物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和它们共处的人类所做的或好或坏的举动。

纪录片共分为5集,演员朴信惠、柳承龙等与制作人员一同赶赴泰国、美国、南非等10多个国家,亲身体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们面临的悲惨现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第5集中,非洲北部仅剩两只雌性白犀牛,最后一只雄性白犀牛已在2018年死去。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培育出北部白犀牛的精子与卵子胚胎,准备让南部白犀牛代孕,希望可以拯救北部白犀牛免于灭绝……

随影笔记—犀牛

白犀牛并不白,那它为什么叫白犀牛呢?是因为它的嘴部“宽平”,荷兰语称为“weit”,而英国人将其误听成了“white”, 所以“白犀牛”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现存的5种犀牛大部分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其中,白犀牛和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草原。

(白犀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犀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们都是双角犀,不同的是白犀牛上唇宽,可食用矮小的草,而黑犀牛唇突出再加上前臼齿的协作,可以采食到高一点的嫩枝叶,于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两种犀牛就和谐相处了。

另外的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印度犀三种犀牛生活在亚洲。

(苏门答腊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影而学】第60期:Humanimal——留住最后的犀牛

(爪哇犀 图片来自于网络)

(印度犀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中,爪哇犀、印度犀属于独角犀,就脾气上来讲,印度犀比较中立,它们只在身陷险情时才会发起进攻,而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行事谨慎低调,行踪隐秘,性情温和胆小,宁愿躲起来也不战斗。

犀牛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水源,他们尤其喜欢在水洼里嬉戏,将褶皱的皮肤上滚满泥浆,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泥浆哦,它是天然的花露水,能够防止蚊虫叮咬。

(图片来自于网络)

随影笔记——犀牛与椋(liáng)鸟

在动物界有一种共栖现象,即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互利或互不伤害的现象。

犀牛的共栖对象是椋鸟,其中最知名的是红喙牛椋鸟。它们一方面附着在犀牛的身上捕食寄生虫,为犀牛除去隐患,是很好的小医生。另一方面会伺机捕捉被大型食草动物惊飞的草丛里的昆虫。同时,犀牛的视力普遍都不太好,但是它们的听觉敏锐,椋鸟遇到风吹草动,就会鸣叫惊飞,为犀牛做提醒警报,作为回报,犀牛头上的角也可以保护小鸟免遭老鹰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影笔记——犀牛的消失

大约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遇到野外犀牛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可目前中国境内已经没有野生犀牛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那时候的金属工艺冶炼不发达,而犀牛皮很厚,是制作铠甲的上等材料,据记载吴王夫差当时有十万零三千名士兵都是穿着犀甲作战。到了秦朝,帝王也热衷猎杀犀牛,由于犀牛的角是纵向生长的,其中空结构非常适合制作杯状物,在先秦文献中经常看到的“兕(sì )觥(gōng)”就是用犀牛角做成的酒器。人们认为用犀牛角杯喝酒有预防疾病作用,明朝末年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年间都在大量使用犀角杯。

(兕觥 图片源于网络)

这些现象和观念甚至延续到今天,犀牛角被认为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并且随着犀牛数量的巨减,价格愈发昂贵,人们对犀牛角的热衷,催生了偷猎和黑市交易。偷猎者为了贩卖完整、分量更重的犀牛角,不惜用工具将犀牛角从根部切除,致使犀牛只剩半个脸部失血过多而惨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中的一段情节让人揪心,犀牛母亲被枪杀割角,三个月大的小犀牛守在母亲身边发出阵阵的哀嚎,险些在孤独、悲痛中死去,所幸的是它最终被志愿者所救。在濒危救助中心,我们看到很多相同经历的小犀牛,他们虽然安全长大,但缺乏野外生存的能力,要重归自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对人类来说依旧是很大的难题。

纪录片《Humanimal》将人类与动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大家一起思考、解决好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共建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