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拜谒乔冠华墓


作    者:徐 杰 凡
图    片:选自网络(部分)

初夏的一天,我专程来到苏州东山镇,探寻并拜谒乔冠华的墓园,看看这位杰出的乡贤到底魂归何处?忝列乔冠华研究会有年,除了几篇文章外,庶无贡献,不禁汗颜。 今年又值龚澎诞辰 110 周年,据说县里准备在香港举办图片展,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对乔老爷一直心向往之,情寄托之。高处不胜寒,他晚年过得并不顺,受审查久无结论,又疾病缠身,我不禁生出了几分同情,更加坚定了探墓的决心。

这是一次个人行为。年过七旬的我,背个双肩包从旅馆出发了三部公交车,坐了 76 站,终于来到东山。腰酸眼花屁股疼, 口渴肚饥汗涔涔。最难过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东山人对乔墓几无知闻,因而脑袋郁闷心口疼。他可是对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外交部长啊!换乘了第二趟公交车后,车入东山,就开始问人,乔冠华墓在哪里?竟然无人知晓。我问的可都是中老年人啊,一个个头摇的拨浪鼓似的,“啥人? ”“乔冠华!”“不知道。”我说,他可是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啊!可见青史留名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后来我说到东山华侨公墓看墓园,一位 70 多岁的苏州阿婆反问 我:“细雨濛濛,到公墓干什么?不要信邪教,不要信死人,侬要吃亏的!”我无语,心口更疼了。多亏司机解了围,说不要到东山,到桥头站下车,转 627 路去找。

上了 627 路,又开始问人,仍是没人知 道。627 路总计 36 站,人越下越少,心情越来越焦虑,道路两边的枇杷树飞快地一掠而过。于是再搜百度,又打电话给友人。东山一线带有杨湾的地名有四个,带有“东山 ”的站名有九个,纯粹叫“ ”的有金湾、槎湾、杨湾等三个,我该在哪站下车呢?愁的脑袋都大了。 最后,车上除我而外,只有一个老者,攀谈中知道他与我同岁,立拉近了距离。他说,到华侨公墓,应该在“轩辕宫 ”站下车。我的天哪! 既非东山,又非槎湾、杨湾,于是带着疑窦下了车。

下车后,艳阳高照,雨早停了。“杨湾村党群服务中心 ”几个斗大的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幸好村部有人。值班的同志告诉我,从村部西侧的岔路步行 20 几分钟就到了。此时脑袋不胀了,心口不疼了, 如同注射了兴奋剂,立即打道上山。山,坡度不大。满山遍野的枇杷熟了,如同金色的小灯笼,小山坡被点缀得金灿灿的,又如同一个个悬挂枝头的小香囊,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甜味,更像一颗颗金色 的眼珠眨巴着,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外乡人。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迤逦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裤。转了几个大弯, 终于见到了指示牌:“东山华侨杨湾墓地 ”。心头一阵狂喜。但见路向前方延伸,看不到尽头,到底还有多远,我的体力能否支持呢?路边的枇杷眨动着金色的眼珠,叩问着我的决心。想问人,无人可问。偶尔可见一辆从城里来买枇杷的车飞驰而过,将我远远的抛在后边。正午的太阳热辣辣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早已汗流浃背。忽见路边的路长公示牌,立即将电话打过去,可惜无人接听,只好奋力前行,终于见到了公墓大门。虽有卷闸门,但大门洞开;虽有值班室,但空无一人。满怀希冀的前行,终于见到了山顶处的楼房,原来正是公墓管理处。

管理处有两人值班,人倒挺客气,应答有笑脸。还卖了一点交情, 说是名人墓园,我们是不对外开放的,你们是家乡人,我们可以照顾。 墓在九区 21 排,靠近停车场。我们要值班,请你自 己去找。我自然是十分感谢,但心里明白,级别不够,来头不够。

乔冠华墓就在停车场边上。墓碑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像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正中是金色的大字:乔冠华龚澎之墓。左上方是两人并肩仰望的照片,极为传神。二人目光坚定,仰视前方,才子的坚毅,佳人的憧憬,跃然石上。照片下面是金字雕刻的伟人赠联:“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二者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下方是子、女、婿、媳及孙辈的具名。

苏州东山拜谒乔冠华墓

最有意思的是墓碑上的三个“澎 ”字,乔夫人龚澎,孙子乔澎,媳妇姓彭,也写作“澎 ”了,是媳妇对婆婆尊敬有加,连姓都改了,还是石匠的手下之误?就搞不懂了。碑前是一本翻开的大书, 上刻夫妻二人的生卒年月。乔老爷一辈子爱读书,爱写文章,时事短评加上鸿篇巨制,威力强大,比得上一个坦克师。

整个墓园占地约 20 几平米。墓前有香炉一,烛台二,墓后植松树六棵。墓园两侧,右边栽樱桃一株,小叶红枫一株,左侧栽樱桃一株,香樟一棵。树外有近一米宽的红花继木的篱笆墙,将墓园与外界隔开。整个墓园色彩明丽, 美观典雅,活泼灵动。墓地建在山坡最高处,坐北朝南。背靠巍巍群山,俯瞰太湖景色,可听万壑松风,可赏白云蓝天。渔舟唱晚,响穷太湖之滨;东山花香,味醉游子之心,实在是绝佳的安息之所。墓园无鲜花卖,本人采撷了一束野花,恭敬地献上,并磕了三个头方才离开。

我并没有离开。总觉得既然来了,应再去看看章含之为他修的原墓。于是又去询问管理处人员,她又为我指明了方位。但作为陌生人, 寻找也颇费周折。其实就在新墓东面 200 多米远的山坡上,被称作老区。原来的华侨公墓规模很小。乔老爷 1985 年下葬时,也只能偏安一隅了。后来墓园逐渐向西扩建,整个山坡都被建成墓园了,现有十几个区,规模挺大。

原墓占地亦有几十平米,卵石铺地,墓基以大块碎石垒砌。主体建筑为西式斜碑墓,20公分高,碑上大书“乔冠华之墓 ”五字,下面是横行书写的乔老爷的明志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碑前戗一石板,文曰,“此墓穴已迁至本墓园停车场 ”,并注明系 2009  4  15 日迁移,此时距章含之去世已有 一年了。背后有一等宽的长方形坑,已用水泥抹平,可能是原来放骨灰盒的地穴。空旷的墓地,迁走的骨灰,简陋的装修,呼啸的风声,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值得说道的是,墓后栽有两棵十余米高的雪松,树干直径已有 30 多厘米,不由得使人想起了 生于幽谷,迁于乔木  的诗句她委身乔木,矢志不渝,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属,章含之是刻意为之吗?西边的一棵高大挺拔,直插云霄,象征男主人顶天立地伟   岸旳身躯,东面的一棵在一米处渐分四杈,虬曲而上,颇像一个举挥袖,翩翩起舞的曼妙女子。这是章含之的化身吗?

紧挨原墓的西北方向几米处即冠华老友李颢旳墓。李墓修于 1996 年,同样的西式斜碑墓,卵石地坪。台基三面无绿植,背后栽了八棵小松树。 四周是 12 根望柱,南北两面是八只威武怒吼的狮子, 算是镇墓兽吧。东西两侧各有两个胡人骑狮鼓乐俑,权当石翁仲吧。 斜碑上题刻二人籍贯与生卒年月,李 82 周岁,李夫人 100 周岁。

与乔墓不同的是,他们的骨灰放在斜碑下面。鼓乐俑咧嘴而笑,骑狮奏乐,憨态可掬。样看来,李墓又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墓。李颢早年曾为年轻的冠华做过肠结核手术,是乔冠华与龚的婚宴的座上宾交情真的不薄。解放后又往来不断冠华故去后李颢动用关系为乔老爷觅得东山华侨的墓地,两人成为真正的生死之交了。相隔十一年后,二人又比邻而葬,缘分真的不浅。

墓地参观完了。放眼远眺,但见群山苍翠,阳光灿烂,太湖浩渺, 烟波迷茫,鸟儿在蓝天掠过,白云在头上流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冠华的历史功绩也越来越被肯定,就像这满山遍野熟透的枇杷,果香四溢,香飘神州大地,味达五湖四海。

一年一度枇杷熟,一拨一拨追思人。敬爱的乔部长,故乡人民永远怀念你!愿乔老爷在东山安息!

(写于2024年5月)

该照片由作者拍摄于乔冠华墓园

【作者简介】徐杰凡,原名徐杰范,男,汉族,1948年11月生,江苏建湖人。1966年盐城中学高中毕业,遭遇文革,回乡劳动。后读师范,从教三十余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后,重拾旧时爱好,在报刊发表文章多篇。2016年与人合编《建湖县水利志》,为执行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