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和宋时轮都是中央红军出身的将领,红军时期,二人并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后来萧克回去了湘西,并和贺龙一起参加了长征。宋时轮则一直在中央红军任职,并跟随主力部队走完了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北一带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宋时轮和萧克都进入120师任职,萧克是副师长,宋时轮是358旅716团的团长,由此成为萧克的部下。不久后宋时轮奉命前往雁北开辟根据地,独当一面。
在雁北,宋时轮打的有声有色,很快就打开局面并站稳了脚跟。1938年夏季,为了支援冀东大起义,八路军总部将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担任纵队司令,邓华为政委。
4纵挺进冀东后,和高志远等人率领的冀东抗联并肩作战,攻下了不少城镇,形势一片大好。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冀察热辽军区,宋时轮被任命为军区司令,邓华为军区政委。但由于多种原因,宋时轮未能在冀东站稳脚跟,打算撤回平西。
冀东抗联司令高志远不愿意撤退,认为在冀东还能坚持。最后经过做工作,同意撤往平西。宋时轮还承诺,在平西完成整训后,抗联部队就可以打回冀东。由于组织不严密,撤退途中,遭到了日伪军的拦截,7万多人的冀东抗联,撤到平西的只有3000余人。
几个月后,萧克来到平西,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和冀东三地的抗日武装斗争。由于政委陈曼远一直不肯上任,萧克就兼任了政委,军政一肩挑。
萧克到平西上任,没有带部队,属于空降。为了让自己的战略意图得到顺利贯彻,萧克上任后,开始在平西整军。此时冀东抗联已经完成了在平西的整训,按照和宋时轮之前的约定,可以返回冀东了。
而且抗联支队的官兵们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冀东子弟,乡土观念很重,不少人都希望可以早点回老家,在那里一样可以打鬼子。于是高志远找到萧克,提出了返回冀东的要求。
就算高志远率部回了冀东,也一样还是萧克的部下。就这一点来说,高志远的请求不算什么大事。但萧克认为,自己刚上任,高志远就要离开平西回冀东,多少有点拆台的意味,于是就没有同意。

不久后高志远的秘书陈飞“揭发”高志远“勾结吴佩孚,准备投靠日本人当汉奸”。在当时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萧克下令,将高志远抓了起来,并准备严惩。冀东大撤退的时候,高志远不愿意来平西,宋时轮和邓华做了工作,高志远才同意撤退。
而且当时宋时轮还给了高志远承诺,同意冀东抗联在平西整训后可以再打回冀东。同时宋时轮和邓华与高志远并肩作战过,清楚他的为人,认为他不可能当汉奸。而且陈飞的“揭发”也是一面之词,缺乏有力的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宋时轮和邓华都不同意严惩高志远,宋时轮脾气躁,还和萧克拍了桌子。但最终高志远还是被处决了,宋时轮和萧克,也因此闹了不愉快。不久后萧克旧事重提,打算追究宋时轮当年带头从冀东撤退的责任。
宋时轮心中有气,称自己身体不好,要求回延安治病。萧克很快就同意了,还派参谋长程世才来接管部队。宋时轮当然不是真要回延安,他的本意是以退为进,不料萧克却当真了。最终宋时轮没有交出部队,但和萧克之间的关系,却更紧张了。
高志远被处决后,冀东抗联支队的官兵跑了一大半,冀热察挺进军的实力受到了不小的削弱。在日寇的进攻面前,只能不断向南部的山区撤退,司令部最终设在了板城村。即便局面如此艰难,但“肃反”却没有停止。
晋察冀锄奸部部长余光文在板城村以北的赵各庄,找了一个可以关押数百人的地方。之前为了坐实高志远的“罪名”,余光文就抓了不少人,还用了刑。在这种情况下,宋时轮接到了前往挺进军司令部开会的通知。
宋时轮认为,这次可能是一场鸿门宴,就把支队里的几个干部找来一起研究。宋时轮支队的主力是陕北的红26军,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经历过当年的陕北“肃反”。最后有人提议,为了安全,带部队去。
就这样宋时轮带着部队赶到了板城村,还在村口架起了机枪。在进会场的时候,宋时轮没有把佩枪交给负责会场安全的警卫,而是给了自己的警卫员。会议开始没多久,萧克就和宋时轮,发生了争执。
萧克一激动就说出了口头语:“老子毙了你”,宋时轮当即回怼:“老子先毙了你”。听到争吵的警卫员很快闯了进来,把枪递给了宋时轮。邓华和程世才等人见状,急忙将手枪夺了过去。
这件事情发生后没过多久,宋时轮就拿到了回延安的路条,之后他在延安坐了5年的冷板凳。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来到山东给陈毅当参谋长。宋时轮走后不久,邓华也离开了平西,再后来,程世才也回了延安。
这样一来,萧克手中再无能打之将。冀热察挺进军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1942年春季的时候,番号被撤销,萧克来到晋察冀给聂荣臻当副手。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萧克、宋时轮和邓华都成了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