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因为他是三国时期最有智慧和福报的人说起三国,大家总会想到曹操、关羽、刘备、诸葛亮等,这些人固然是一世之雄,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说三国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司马懿。曹操和曹丕奋斗了一辈子,让魏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没想到是为司马懿做了嫁衣。司马懿趁皇帝年幼就夺了大权,为儿子篡位铺平道路。在他死后10 多年,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建立了西晋,并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懿到底有哪些做人智慧,能在善于猜忌的曹操手下不被怀疑,并最终取得信任,掌握大权,将魏国和天下玩弄于股掌间的呢?先说司马懿的家世,他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可见,司马家族真的是高官家族。司马懿从小便深祖辈熏陶,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兵法,深通韬略。曹操任司空时,听说司马懿很有才,想招其为官。按理来说,这对司马懿是一种机遇,但司马懿却称病不出。曹操派人监视,司马懿演得滴水不漏,骗过了曹操。后来曹操平定北方,挟天子令诸侯,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他立即扔掉拐杖,跑去效力了。一开始司马懿没投靠曹操,是因为天下大势未定,北方还有袁氏兄弟争雄,不知道天下谁主。等到后来曹操平定北方,大势已定,司马懿立即投靠曹操。没看见大势之前就不轻易做决断,这是司马懿谨慎的一面。在曹操手下,司马懿也过了一阵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曹操见司马懿有“鹰眼狼顾”之相,对他处处提防。然而司马懿为人谨慎,做人低调,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始终没让曹操抓到把柄。诸葛亮三出祁山时,为引诱司马懿交战,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第一次蜀军退军30 里,张郃认为应该追击,但司马懿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坚持按兵不动。蜀军再退30 里,司马懿依旧不动。蜀军第三次又退30 里,这下不管司马懿怎么说,魏国将领都忍不住了。司马懿只能让张郃带兵追击,结果落入诸葛亮的埋伏,全军覆没。可想而知,如果司马懿不疑有诈,亲自带军追击,那死的就是他了,正是司马懿的多疑救了他一命。司马懿初到曹营,曹操让他在将军府参与拟定作战计划,后来让他当了太子曹丕的老师。司马懿逐渐取得了曹操和曹丕信任,在这时,司马懿依旧没有篡位的念头。等到曹丕继位后,对老师司马懿更加重用,封为安国乡侯。在曹丕率军出征的时候,司马懿负责看守老家,没有一定的信任,是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的。曹丕去世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真同受诏命,辅佐魏明帝。司马懿北征辽东,南征东吴,立下了不少战功,显露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魏明帝去世前,司马懿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一同接受诏命辅佐只有八岁的曹芳。后来曹爽弄权,拔除了司马懿的兵权,逼得司马懿只能辞官回家。此时,能压制司马懿的曹操死了,有恩于他的曹丕也死了,司马懿再没有心理包袱,可以放手去干了。他一方面继续隐忍,装病骗过曹爽,另一方面,暗地里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趁着有一天曹爽离开都城的时候发动兵变,杀了曹爽,成功夺回了大权。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挟幼主以令百官。翻开整本三国演义,我们看到,在跟司马懿的交战中,诸葛亮几乎一直在打胜仗,但司马懿依旧没有被彻底打败。其实,司马懿永远保存着自己的实力,吃点小亏就马上撤退。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司马懿正是靠着静水流深的大智慧,一步步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最终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伟业,也为自己后世子孙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后!
说起三国,大家总会想到曹操、关羽、刘备、诸葛亮等,这些人固然是一世之雄,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说三国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司马懿。曹操和曹丕奋斗了一辈子,让魏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没想到是为司马懿做了嫁衣。司马懿趁皇帝年幼就夺了大权,为儿子篡位铺平道路。在他死后10 多年,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建立了西晋,并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懿到底有哪些做人智慧,能在善于猜忌的曹操手下不被怀疑,并最终取得信任,掌握大权,将魏国和天下玩弄于股掌间的呢?
先说司马懿的家世,他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可见,司马家族真的是高官家族。司马懿从小便深祖辈熏陶,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兵法,深通韬略。曹操任司空时,听说司马懿很有才,想招其为官。按理来说,这对司马懿是一种机遇,但司马懿却称病不出。曹操派人监视,司马懿演得滴水不漏,骗过了曹操。后来曹操平定北方,挟天子令诸侯,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他立即扔掉拐杖,跑去效力了。
一开始司马懿没投靠曹操,是因为天下大势未定,北方还有袁氏兄弟争雄,不知道天下谁主。等到后来曹操平定北方,大势已定,司马懿立即投靠曹操。没看见大势之前就不轻易做决断,这是司马懿谨慎的一面。在曹操手下,司马懿也过了一阵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曹操见司马懿有“鹰眼狼顾”之相,对他处处提防。然而司马懿为人谨慎,做人低调,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始终没让曹操抓到把柄。诸葛亮三出祁山时,为引诱司马懿交战,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第一次蜀军退军30 里,张郃认为应该追击,但司马懿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坚持按兵不动。

蜀军再退30 里,司马懿依旧不动。蜀军第三次又退30 里,这下不管司马懿怎么说,魏国将领都忍不住了。司马懿只能让张郃带兵追击,结果落入诸葛亮的埋伏,全军覆没。可想而知,如果司马懿不疑有诈,亲自带军追击,那死的就是他了,正是司马懿的多疑救了他一命。司马懿初到曹营,曹操让他在将军府参与拟定作战计划,后来让他当了太子曹丕的老师。司马懿逐渐取得了曹操和曹丕信任,在这时,司马懿依旧没有篡位的念头。等到曹丕继位后,对老师司马懿更加重用,封为安国乡侯。
在曹丕率军出征的时候,司马懿负责看守老家,没有一定的信任,是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的。曹丕去世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真同受诏命,辅佐魏明帝。司马懿北征辽东,南征东吴,立下了不少战功,显露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魏明帝去世前,司马懿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一同接受诏命辅佐只有八岁的曹芳。后来曹爽弄权,拔除了司马懿的兵权,逼得司马懿只能辞官回家。此时,能压制司马懿的曹操死了,有恩于他的曹丕也死了,司马懿再没有心理包袱,可以放手去干了。
他一方面继续隐忍,装病骗过曹爽,另一方面,暗地里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趁着有一天曹爽离开都城的时候发动兵变,杀了曹爽,成功夺回了大权。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挟幼主以令百官。翻开整本三国演义,我们看到,在跟司马懿的交战中,诸葛亮几乎一直在打胜仗,但司马懿依旧没有被彻底打败。其实,司马懿永远保存着自己的实力,吃点小亏就马上撤退。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
司马懿正是靠着静水流深的大智慧,一步步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最终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伟业,也为自己后世子孙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