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名称向来不严谨。国画,是用中国画颜料绘制的;水彩画,是用水彩画颜料绘制的;而“油画”,顾名思义,是用油彩颜料绘制的。如果从这个思路出发,严格说来,年画不能算是一个画种,因为没有“年”这样的颜料,它只是因为特定的发行时间而得出的一个模糊的名称,而宣传画,却又既不是按绘画材料命名,也不是按发行时间命名,而是从它的特殊功能来命名的。整个一个不按套路出牌。

笔者这里所说的“旧中国”,指的是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的那段时间。这段时间,中国本土的画家们,以中国特有的绘画颜料做基本,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绘画风格。这种绘画风格的诞生既不会超前,亦不会滞后。因为,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水彩颜料在19世纪末才从西方传入我国,在此之前,我国并不生产这种颜料,少数艺术院校所使用的都是进口水彩颜料。牵涉到进口,这个画种就不可能普及起来。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是在1920年由上海的马利工艺厂生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国产水彩颜料的成熟与批量生产,购买方便,价格低廉,水彩画这种画种才能在中国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说起来,民国时期的这批艺术家,堪为伟大,他们所创作的月份牌戏剧故事年画,可谓名副其实的探索与发现,因为他们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外国的艺术家,利用水彩画的明快特点进行创作,而是拿水彩画颜料去追逐西方国家的油画绘画特点,通过写实风格,保留了传统年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特点,增进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当然,这种画风的绘画创作也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的画风,画家们对人物形象、服饰、道具等细节的真实描绘,几近还原了戏曲舞台上的真实场景,虽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逼真,但却没能挣脱舞台人物的窠臼,人物的扮相、身段、动作都具有明显的戏曲舞台风格,依然穿着高靴、仍然戴着盔头,贫苦人家的媳妇依然穿着华丽的戏服等。想想也有趣,这时候创作的戏剧故事,树木花草,车船桌椅,都早已生活化,只有画中人还一直存在于戏剧之中。直到民国晚期,人物才渐渐脱离舞台特点,慢慢地走向现实生活。

可惜的是,这种本土画家自己摸索出来的绘画技巧、绘画风格,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却似昙花一现,给人一个短暂的惊艳以后,一切归于沉寂。随着老艺术家们逐渐消亡,这种绘画风格的年画已名存实亡,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除了模仿苏联的少数油画、版画外,本土作品几乎全是水粉画、中国画的天下了。月份牌,作为风靡一时的独特画种,已经穷途末路,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



晴雯补裘


文君当炉


王昭君


狸猫换太子


龙凤呈祥


铁弓缘


说说从“旧中国”走出来的戏曲年画
珍珠塔


屈  原


拷  红


苏武牧羊


春香传


萧史与弄玉


李香君


西厢记


蝶  舞


木兰参军


碧莲池畔


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