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啊,吃过一毛钱的冰棍,穿过带补丁的衣裳;看过连环画,点过煤油灯,看过黑白电视机,骑过二八自行车,拿玉米杆当过甘蔗,在田地里偷过瓜,在小河里捉过虾……这一切仿佛还在昨天,却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小时候,小卖铺里的东西都想买,但是口袋里没有钱;长大以后,超市里的东西都买得起,却不知道买什么能让自己快乐!”
这是王老师在昨天下午的假期小聚上,诵读的他自己写的《六一随想》,在勾起在场众人深深记忆的同时,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这场小聚,是冯老师临时发起的,就是坐在一起随意聊聊,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话题。
尽管在假期里,来参加的人却多过平时,有薛总、橘子、育芳老师、雪儿、君子兰,还有丁一老师带过来的几个朋友,其中一位我见过,是华夏影城的孙总。
即便只是随便聊聊,但因为是端午节和儿童节是肩并肩来的,聊出来的知识量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关于端午节名称的由来,与古代纪年法、节气习俗以及数字崇拜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端,意为“初始”和“开头”;午,地支中的第七位,正对应着农历五月。端午,即“初五”,因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故称“端五”或“端午”。
2、唐代以前多称“端五”,因“五”与“午”相通。但因为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宰相宋璟建议将“端五”改为“端午”,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3、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日又是“恶日”(因阳气过盛,易生疫病),“午”还象征着极阳。古人就通过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来调和阴阳,驱邪避灾。
还有一系列的趣味问答:屈原姓什么?孔子姓什么?五毒是什么?艾草应该挂在哪里?那个什么绳应到戴在哪个手腕上……
关于儿童节,冯老师纠正了大家的一个知识误区:我国庆祝儿童节是从1931年开始的,当时把日期定在了4月4日,取“双四”的寓意,是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茁壮成长。这一天,学校会组织文艺表演、健康检查等,但当时战乱频繁,实际庆祝范围有限。直到1949年以后,才与国际儿童节并轨,定在了6月1日。
这让我想起了《三毛流浪记》中的一个片段:三毛看到街头张贴“庆祝儿童节”的标语,兴奋地跑到学校门口,却发现庆祝活动仅限有钱人家的孩子参加。他被门卫驱赶,只能趴在墙头张望,嘴里喃喃着:儿童节到了,为什么我没有新衣服?为什么我不能进学校?

接下来便是回忆童年了。有回忆在地里用水灌禾鼠剪尾巴的,有回忆收麦地头总有卖冰棍的,有回忆上午10点准时打开收音机听小喇叭的,有回忆那时候看电影要跑片的,冯老师讲了她和弟弟为找唐僧而哭鼻子的故事,估计那时候想吃唐僧肉的小孩子不在少数,谁没有过长生不老的梦想呢?
我记得那时候的节日活动都很单调,因为没钱搞活动,学校就放了一天假。我们一群孩子走着到城里去买画本,因为这一天是半价的。书摊是摆在大街上的,买书买画本的人很多,我们一边挑挑拣拣的,一边藏起来两本,哈哈!
更让人哈哈笑的,是王老师喊我给他拍照,因为他正拿着吸管喝娃哈哈呢。我也跟着喝起了娃哈哈,明明知道喝完了,我仍在那里吸着,就是为了听里面发出的“滋滋滋”声音。头回喝娃哈哈,我就是这么玩的。当然了,大家正聊得热火朝天,没注意到人我的这个呆傻动作。
这都不算啥,无意间低头,发现短袖上沾了很多土。这才想起,冯老师要找红领巾,让我给挪了几个大纸箱,就是那会儿蹭到的。我就这么坐了一个多小时,还想起了小时候带着一身土上课的场景……
聊天结束,大家还做了个滚娃哈哈抽奖的游戏,人家抽的不是茶叶就是笔记本。我的奖品最特别,竟然是唱歌,而且是不能拖欠的那种。
实在是混不过去了,就在君子兰的提议下,大家陪着我唱那个《丢手绢》。
还是不会啊!没办法,我就来了个光张嘴不出声,王老师夸我是个好演员。
王老师说他和丁老师先走一步,我也背上包准备走。
雪儿说走啥走,她带来了一大箱的玉器,还没展示呢。
我就又把包放下,欣赏了一会儿桌上琳琅满目的各类玉器。
这类物件,是女士们的最爱。我和薛总都只是坐着看,谁问起来都是好看好看。
散场各回各家时,冯老师让我把洗衣液拿上,说是茶日茶山活动时发的福利,我提前走了没领,专门给我留着呢。
我也就给拿上了,顺便拿上的,还有半个西瓜、半盘子的杏儿和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