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国的创建者,他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皇帝。

萧衍是一个非常长寿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岁,在位四十八年,是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久的开国皇帝。

历史上,在西汉时期的岭南地区,有一个叫赵佗的南越武王,活到一百零三岁,但是南越对汉朝称藩,所以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

萧衍还是一个文艺皇帝,诗词书法、音乐绘画无所不通,曾经是“竟陵八友”的主力成员。

在执政初期,萧衍励精图治,为国为民,他非常勤奋和节俭,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批阅公文,但是后期他又犯下严重错误,亲手把帝国推向黑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皇帝。

萧衍的上位史

萧衍,字叔达,是萧何的后人,跟南齐皇室还是同宗,按辈分,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长大后,萧衍出仕,担任巴陵王、南中郎将萧子伦府的法曹行参军,后改为卫将军王俭属下的东阁祭酒。

484年,竟陵王萧子良开建西邸,广招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萧衍和其他七人共同交游于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

南齐后期的皇帝大多都不正常,皇帝萧昭业生活作风荒唐,处理政事更是荒谬,辅政大臣萧鸾看到皇帝不堪大任,就打算发动政变废黜萧昭业。

虽然萧鸾大权在握,但要完成废黜还是需要帮手,当他找到萧衍时,萧衍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加入了萧鸾的团队。

后来,萧鸾把萧衍派到豫州担任刺史,作为京城之外支持自己的藩镇力量,萧鸾政变成功,封萧衍为建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地位不断显赫。

萧鸾在位期间,萧衍曾多次率军与北魏激战,胜多败少,战功卓著,后来又被调往雍州担任刺史,主持雍州附近几个州的防务,威震一方。

萧衍的造反之路

498年七月,在位不到五年的萧鸾病逝,他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特别荒唐,为人暴虐,做的禽兽事罄竹难书。

萧宝卷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纷纷起兵反抗,后来萧宝卷用毒酒赐死了萧衍的大哥萧懿。

萧衍得知大哥被杀的消息后,非常愤怒,当夜就召集部下研究推翻萧宝卷统治的计划。

其实萧衍早就有了造反之心,一直在默默的积蓄力量,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起了一万多士兵。

500年十一月九日,萧衍在雍州正式宣布起兵,讨伐昏君萧宝卷。

但是萧衍兵力不多,力量单薄,他又争取到了荆州萧颍胄的支持,双方力量联合,兵力来到了十万,萧衍作为前线总指挥,负责进攻。

当时,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担任荆州刺史,萧颖胄在荆州辅佐,萧宝融只有12岁,所以,荆州的事实际上是萧颖胄说了算。

为了让出兵具有正义性,在萧衍的再三请求下,萧宝融在江陵称帝,这样萧衍就不是造反,而是辅佐明君废黜昏君。

由于萧宝卷已丧失人心,萧衍个人魅力又很高,很多守城的将领都主动放弃抵抗,投到萧衍一方,所以很多地方攻打都比较顺利。

501年十月,经过十一个月的攻城拔寨,萧衍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建康。

萧衍围城围了五十多天,城内发生哗变,萧衍军队在内应的帮助下进入皇宫,萧宝卷被身边的宦官杀死。

进入京城后,萧衍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天下之主,虽然名义上皇帝是齐和帝萧宝融。

为了彻底架空萧宝融,萧衍想了一个大招,迎接皇太后临朝称制,代表皇帝主持朝政,自己在背后操控一切。

萧衍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废萧宝卷为东昏侯,然后不断给自己加官进爵,为登基称帝造势。

502年四月八日,萧衍在建康城南郊祭天,正式即皇帝位,南梁建立,南齐灭亡,萧宝融被封为巴陵王,之后被萧衍赐死。

南梁与北魏的战争

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战争就没断过,在萧衍建立南梁的时候,北魏的兵锋已突破淮河,深入到离长江不远的地方,并且还在南下,对新建立的梁国造成极大的威胁。

面对北魏咄咄逼人的气势,梁武帝萧衍不得不向北魏宣战,下诏北伐。

萧衍进行全国总动员,集结了几十万兵力,任命他的六弟萧宏为总指挥,开启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北伐。

萧衍的这个六弟是个纨绔子弟,毫无作战经验,也是这次任人唯亲的任命,导致最终的失败。

刚开始,战场形势对南梁一片大好,南梁相继攻下了多座城池,尤其是豫州刺史韦睿,韦睿是南梁战神级别的人物,他带军夺回了重镇合肥。

就在韦睿打算率军继续向前追击魏军的时候,萧宏率领的北伐主力军遭遇惨败,萧衍下诏所有军队停止军事行动,南撤。

这次失败完全是因为主帅萧宏,萧宏胆小如鼠,还没开打,就想撤退,最后竟然率先逃离军营,导致一败涂地,夺回合肥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唯一亮点。

魏帝元恪觉得机会难得,下诏军队乘胜南下追击,很快就打到了钟离。

钟离是座小城,里面只有三千驻军,但就是这三千军队,让北魏吃尽了苦头,打了四个月,用尽各种方法,损失了几万人,结果愣是没有打下来。

寿命最长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

但是钟离守军毕竟不多,不可能坚持很长时间,为确保不失去钟离,萧衍亲自主持战局,从各地调兵遣将支援,改变了战局,打败了北魏。

钟离之战令北魏元气大伤,军事力量逐渐走了下坡路,这是萧衍的武功。

痴迷佛教

佛教是个舶来品,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传播,而梁武帝萧衍对佛教无比狂热,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可以跟萧衍相比,视佛教为生命。

519年,萧衍就接受佛戒,正式皈依佛教,成了一名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此后,萧衍在政事上就没那么勤奋了,皇帝似乎成了一个副业。

两年后,他就在皇宫对面大兴土木,花费大量钱财建造了一座寺庙,就是同泰寺,为了方便进出同泰寺,他还特地在皇宫开了一道门,此后,几乎每天都要到同泰寺拜佛念经。

后来,萧衍更是四次舍身,流传于史册,所谓舍身,就是舍去凡身,供奉佛祖。

527年三月,已经六十四岁的萧衍到同泰寺舍身,三天之后,回到皇宫,这是他的第一次舍身,没闹出多大动静。

两年之后,529年九月,萧衍再次来到同泰寺出家,这次他丝毫没有回朝的意思,他告诉大臣们要出家为僧,不想做皇帝了。

按说要出家不想做皇帝了,也可以,只要把权力交接了,让太子继位。

萧衍这样一边把持着权力,一边说要出家,意思很明确,是想为寺庙酬一笔资金。

皇帝已经舍身寺庙,大臣们想让皇帝回宫,那就是还俗,就需要给寺庙一比资金,大臣们没有办法,只有凑钱赎人,这笔钱不能来自国家财政,而是需要文武百官捐款。

交了一笔巨额赎金,萧衍又回到了皇宫继续做皇帝了。

546年和547年,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萧衍又连续两次跑到同泰寺舍身,同样是筹钱赎身。

这笔钱看似是大臣们出,其实最后还是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大臣们出了钱,转过头来就大肆搜刮。

执政后期的萧衍完全没有了刚继位时期的励精图治,特别是去寺庙舍身期间,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完全不理朝政,荒诞透顶。

此时,萧衍领导下的南梁寺庙如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还不足以表达萧衍时期的佛寺盛况,据说光建康城就有寺庙七百多座,全国更是超过了两千多座。

寺庙无需纳税,和尚尼姑当然也不需交税,于是就有很多人钻空子,用僧人的身份来逃避徭役赋税,其实他们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只是挂靠在寺院。

寺庙的规模越来越大,僧人越来越多,向朝廷缴纳赋税的百姓就越来越少了。

在萧衍执政后期,他已经听不进忠言,国家的吏治、军事、经济已经全面崩溃,病入膏肓。

不过,萧衍以其特殊的身份,他的很多决定左右了佛教的发展,影响至今,比如,他将佛教徒禁止吃肉食,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了下来,流传至今。

侯景之乱

侯景原是东魏高欢手下的战将,高欢封侯景为河南大行台,给了他十万军队,驻守洛阳,负责黄河一带的防卫。

不过侯景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只服从于高欢,高欢去世后没过几天,侯景就举起了反旗,宣布脱离东魏。

造反的侯景在同时接触西魏和南梁,西魏宇文泰知道侯景不会服从于任何人,将他拉入了黑名单,最后侯景只能投靠南梁。

然后,在侯景的游说下,萧衍豪情万丈,下令向东魏发起进攻,指派十万大军,任命侄子萧渊明为主帅,跟侯景一起进攻彭城。

结果南梁军队被东魏打败,全线崩溃,萧渊明被俘,东魏继续进攻侯景,最后侯景只剩下八百人进入寿阳城,此后寿阳成了侯景的大本营。

不过,此时的东魏形势也不好,灵魂人物高欢病逝,西魏又老在边境挑起事端,两线作战让东魏吃不消,于是就主动示好南梁,要恢复外交关系,归还萧渊明和其他俘虏,萧衍就答应了。

听说萧衍要跟自己的死对头重归于好,侯景不乐意了,上奏朝廷要求放弃两国通好,萧衍对其进行了安抚。

不过,侯景还是不相信萧衍,为了测试,他冒充东魏朝廷给萧衍写了一封信,问愿不愿意用侯景换回萧渊明。

萧衍满口答应,写了一封回信,侯景看到回信的时候特别愤怒,从这个时候开始,侯景就开始准备造反了。

548年八月,侯景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萧衍派了四路大军前去镇压,侯景没有采用常规战法,带领着八千军队直奔建康而来,很快就到了长江边上。

侯景早就在建康城中发展了内应,就是临贺王萧正德,萧正德想做皇帝想疯了,这时他是负责建康防务的总司令。

在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渡过长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侯景靠仅有的八千人杀到了建康城下,然后顺利突破外城,包围了内城。

双方僵持了起来,随着时间的延长,宫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宫内缺粮,外面的侯景也不好过,他提出来和谈,萧衍没看出来这是缓兵之计,答应和谈,双方休战,并且要求各地勤王之兵不得向宫城推进。

利用这个间隙,侯景从其他地方运粮,解决了粮食危机,继续进攻宫城。

围困了五个月后,侯景攻破了皇宫,控制了梁武帝萧衍,不久之后,侯景就缩减了萧衍的各项待遇,到最后,干脆连饭都不给送了,萧衍因饥饿而死,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活活饿死的皇帝。

侯景之乱,屠杀了江南数百万人,导致繁华的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自吞苦果。

梁武帝萧衍也曾英雄,建立了梁朝,他能文能武,六艺精通,对政务十分勤恳,足够节俭,又仁爱不断,亲人臣子犯了错误,他往往能宽大原谅,所以政治、刑罚松弛紊乱,晚年的萧衍更是犯下严重错误,落得这样的下场,将南梁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