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狮子,又被称为“狡猊”,不是中国本地的一种生物,它的原产地是非洲和西亚。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自汉高祖张骞远赴西方,开启了“丝绸之路”之后,“雄狮”开始从海外进入中国内陆。
至两汉时期,“狮”已经成了某些西部诸国向中国朝廷进贡的贡品,并通过使节携带至中原地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狮”的传入,伴随着与其有关的文化在中国快速地走向了“本土化”,以狮为题材的“玉”创作形式也逐步与民族美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狮”的一种文化形态。
古籍中的狮子记载
从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有的人提出,狮群起源于西域,后经由陆运进入中原。明朝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曾经提出过,“狮”的起源可能来自于“西域”。
另外,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过一只狮子的化石,目前的资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古代有一只狮子的记载,所以,这只狮子应该是一只外来品种。到了唐朝,由于有宫廷饲养的狮群,有关狮群的记载就更加详尽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按照《全唐文》上的说法,这只狮子身材魁梧,长着四只利爪,在狩猎的时候,它的身体会做出一个蓄势待发的姿势。
一双眼睛很大,目光锐利,咆哮的时候,声音洪亮,仿佛能撼动天地,给人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此后,狮子的样貌在人们的印象中越来越清晰,以狮子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逐渐发展起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狮子形象兴起的原因
在汉朝之前,没有人看到过真正的狮子,哪怕是在汉朝之后,有了其他国家的供奉,但一般民众也很难看到中国真正的狮子,所以,关于这只狮子的确切模样,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个谜。
虽然很少有人能够和狮子打交道,但是,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它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
那时,所有的人都下意识的以为这样的野兽一定有着远超常人的强大实力,所以才会对它心生恐惧,更不会对它有任何的轻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如果对此猛兽不加尊敬,或许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面对这样一只强大而又凶残的野兽,人类本能地想要借助野兽的力量来获得庇护。
因此,在百姓心目中,狮子是一种避鬼的动物。当狮子被引进到中原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拥有着强大的威慑力。所以,在唐朝,人们就用狮身像来守护自己的坟墓、房屋,以防止妖魔鬼怪。
狮身人面像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佛教文化的传入有关。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印度及西域地区大批出家人赴中原洛阳传道,翻译经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古代典籍中,尤其是在佛典中,虽然也有关于“狮子”的描述,但都被改成了“狮子”,而且,西域诸国送给他们的礼物,又受到了他们的欢迎,所以,他们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更高,所以,他们的名气才会传遍整个国家。
另外,在佛教中,“狮”也是一种尊贵的动物。对释迦牟尼的称呼多种多样,如“人中狮子”、“大师子王”等等,都是人们尊称的对象。
另外,狮子也被看作是佛祖的守护者。而且,这头雄狮也是文殊佛祖的座驾,代表着智慧和实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狮子的形象为玉器创作提供了素材支持。在观看与狮子相关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狮子的图像并不十分真实,这表明了创作者对其图像进行了刻意的修改,或者所参考的对象并不是真实的狮子。
中国历史上一直与邻国有过交往,因此,外国的文明也会对他们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古代埃及,狮子被视为权利的符号,而斯芬克斯就是权利的化身。
古印度也有一种叫“狮”的动物。阿育王时代,鹿野苑的萨尔纳特石像就是以这只石像为原型,象征着超凡的实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时候,格林芬文明就已经存在于两个河流流域,其中一个就是狮头长着翅膀的动物,这个文明还波及到了亚洲和非洲的其它国家,甚至中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发现的这件春秋时代狮子造型的玉石上,长着一对翅膀,很像格里芬文明中的狮子类动物。
到了唐朝,由于“丝路”的开发和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紧密,中国和西方的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和融合。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狮子形象在唐代玉器中的体现
唐朝是一个极其繁荣昌盛的时期,在此时期,我国的雕刻艺术既有传承,也有吸纳外国的优良文化,形成了许多新品种,其中以“玉带銙”(又称“玉带板”)为代表。
玉带銙是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装饰性的腰带,也就是束腰器。在唐朝,带銙的品级是相当森严的。带銙的数量、质地和纹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以此区分出它的等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除单面雕刻的玉带盘外,唐朝的狮子型圆雕玉器更具观赏性,由于圆雕的玉器呈现出三维的形态,各个部位都经过了雕刻,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欣赏,也可以摆放在桌子或者木架上,增加一种优雅的气氛。
这一类的雕刻,以刻画人、兽为主要对象,画面简洁、形象逼真,但有些许的浮夸。
有代表性的有唐朝白玉坐莲雄狮造型。这一块和田玉藏在广东省博物馆,通体呈绿色,通体呈白色,高4.7公分,宽2.6公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件艺术品的外形是一个圆形的雕塑,它昂着脑袋,两只耳朵笔直地立着,眼睛很大,眉毛很粗,它的前脚是笔直地站着的,它的后脚是屈居而坐的,它的尾巴是那么的自然,它的身体是在一朵荷花的上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玉雕上还使用了“通天孔”的穿孔法,与基座上的两个小小的倾斜孔洞相连接,大概是为了方便束带和佩带。

除了这些,故宫博物院里也有一些玉雕狮子,比如西安博物馆里的玉雕狮子,沧州博物馆里的玉雕狮子等等,都是栩栩如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早在唐朝时期,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比较真实的石像,比如陕西省史馆收藏的石像石像和河北省民间文物馆收藏的石像,它们的毛发和现在的石像没有什么区别。
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狮为主题的手工业产品越来越多,狮类产品的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最初的以现实主义为主,逐步接近中国人的传统美学,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文化的特征。
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狮子象征着吉利、避鬼避凶。狮鬃为螺旋形,与释迦牟尼菩萨头部的螺旋形发式相对应。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再加上它的毛发变化,使原本狰狞无比的雄狮,变得憨态可掬。中原人喜享乐,于是,雄狮的凶猛形象就慢慢地转变为天真可爱的样子。
到了唐朝,不管是玉上的雄狮,或者是石雕上的雄狮,都已经没有翅膀了。在唐朝,全国一统天下,综合实力大大增强,雄狮形象也逐渐走向了成熟期。
因为唐代是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最繁荣的时期,随着唐代和西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很多狮子都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它的神秘程度也在不断地降低,它的外形也在不断地变化,变得更加的栩栩如生。
它的毛发也变得更加的卷曲,它的体型也变得更加的雄伟,强壮,充满了力量。后来,由于受到佛教的熏陶,雄狮的造型更趋淳朴。
在唐代的玉雕狮子中,有的狮子胸前出现一个铃铛,关于铃铛的存在,笔者做如下几种猜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首先,在民间,铃铛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一道纽带,能消除人们对“妖魔”的主观幻想。
根据这个传说,玉石狮子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应该也有类似的效果,可以用来守护自己的房子。另一种说法是,在遭遇凶险时,铃铛可以作为一种警告。
还有一种说法,则表示这头雄狮已经被驯化了。这是一头桀骜不驯的雄狮,只有被它绑在身上的人,它才会听从被它绑在身上的人的命令。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到了唐朝,宫廷里已经有了饲养狮子的习惯,而且有了铃铛,这就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对狮子进行训练了。
也有人猜测,文殊菩萨以一头雄狮为坐骑,铃铛就是他的玩物,铃铛应该是一件厉害的宝物,有铃铛的狮子才更具神威。
无论铃铛的产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从雕塑的角度来看,狮子王的胸口是开阔的,没有东西则空而不美,因此,雕上的铃铛既漂亮又大气,这是一种玉雕工艺的发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唐朝的狮子型玉来说,威武雄壮,有“百兽之王”之称,把它当作权利的符号并不奇怪。这条狮子纹的玉带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条。
在唐朝,对玉带銙的使用也是有很强的等级限制的,一般情况下,玉带銙的主人都是地位比较高的王公大臣,如果搭配上狮子的图案,就能将佩戴者的威严和气场表现出来。
而且,雄狮天生就是个好斗的猎人,不但力气大,速度快,而且还能冷静地等待机会,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种不惧强大敌人的气概,深受造玉工匠们的推崇,为使其更好地表现出真正的特征,在唐朝的狮纹玉带銙中,都将其雕刻成了英勇善战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的玉文化里,总有一些象征着祥瑞之意的花纹。此种花纹与纹样在殷商时期就已盛行,至唐朝更有发展。
传统的吉祥图案,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图式,来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追求。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素材,来表现出吉祥如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唐代以后的狮子形象
到了唐朝,狮子王的造型已经从权势的符号逐步走向了世俗,而唐朝以后,狮子王的造型更是被人们所普遍使用。
到了清代,狮子已经从帝王和将军的特殊装饰品,变成了一种被广泛运用在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祥瑞之兽。
此时,在玉制品的制作上,对狮的形象进行了精细的描绘,在纹样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吉祥性,在主题上也更符合一般人的喜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以作者在馆藏中发现的清朝和田玉狮子摆件为代表,其做工精细,雕工精湛。这只和田玉雕成的狮子,正趴在地上,双臂环抱着一只圆球。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头雄狮的身上,还有一个小男孩,他手中同样握着一颗圆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狮子已经失去了权力的象征,而变成了一只生活的动物。雕刻者把雄狮和天真的孩子放在一块,更能使雄狮变得温顺、灵动、可爱。
结语
狮子最初是从西汉传到中国的,在汉朝之前,大部分人都把它当作一种神圣的动物来崇拜,因此玉器中的狮子形态比较天马行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到了唐朝,因为国家实力强大,万邦来朝,把狮群引进中原,与狮群有更多的交流。于是,玉器中的“狮”就逐渐趋近于现实。
因其天生神力,雄壮有力,故常被宫廷选入制作玉器的题材。随着佛教的引入,狮的风格改变了。
它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亲切,它的寓意也越来越强烈,于是,狮型玉再次风靡于民间。雄狮已经没有了尖牙利爪,威武霸气,它变得聪明,充满了人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作为中国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狮子型玉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在中华漫长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道瑰丽的光影。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点校本)》陶生魁,点校
[2]冯宁《晶莹温润,精雕细琢—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