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不少朋友日子就不好过了。
天气炎热不说,还间或夹杂着大暴雨,这种湿热交加、蚊虫又多的环境下,一不留神,皮肤就会出问题。
皮肤干燥起皮屑,还会冒出红色小丘疹;时不时有小水泡,抓破后还会有浆液渗出;痒到让人难以入睡……
小于去年这个时候,身上就长了湿疹。
手背本来只是几个小疹子,没怎么管,没想到能痒得抓心挠肝,白天无心工作,晚上躺在床上根本没办法睡着。
当时找医生开了药膏,挺有用的,以为根治了。
没想到今年夏天湿疹又复发了,发作时常瘙痒难忍,忍着不挠吧,一晚上都睡不好,但是稍微挠几下,皮肤就容易破皮流水。
而且还扩散扩大了范围,从胳膊到手背、到腿上都是,一直好不透,反反复复地折磨小于。
关键是长了湿疹的皮肤要不就破溃流水,要不就留下了色素沉着,难以去除。
小于都不愿意患上短袖短裤了,生怕让别人看到自己难看的胳膊和腿。
我们为什么会长湿疹呢?
在中医看来是你湿气太重了。
湿气重确实是一个夏天普遍存在的问题,
时而高温、时而暴雨反复轮替,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浑身都被湿乎乎的黏腻感包裹。
一旦淋雨,或是居住场所潮湿等都可能引起湿气入侵。
夏天容易湿气重,那为什么有的人一年四季都有湿气重的问题?
这是因为湿气的来源除了外界的湿气,还有因脾虚运化无力生出的内湿。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湿气、浮肿这些和脾息息相关。
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进入我们身体的任何食物、水分,经过脾胃的运化,成为可以被身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送给各个脏腑,再把一些不能被身体利用的“垃圾”排出去。
湿气就是不能被身体利用的垃圾。
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外界的湿热环境很容易影响到脾胃。
而且夏季天气炎热,经常吃一些生冷瓜果,吹空调,更是会加重脾虚、湿气堆积的情况。
湿热的环境像是将脾“困住”了,水湿代谢不出去,导致其停留在了体表,就形成了我们身上的湿疹。
不过疹子发出来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代表身体正在把内里的垃圾向外排。
所以千万不要用一些激素药膏去压制它,虽然可能暂时缓解,但根本问题没解决,仍然可能会复发。
夏季是一年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天地间的这股自然阳气,带来了万物的生机勃勃,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机会。
受湿疹困扰的朋友,快抓住夏天,调理、恢复脾胃功能,给身体助一把力,把淤积在身体里和皮肤里的“湿气”来一次大扫荡。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摆脱难缠的湿疹!

我们可以怎么健脾胃、祛湿气呢?
1、饮食健脾
大家在夏天为了解暑,普遍离不开各种雪糕冷饮…….
但我们的脾胃是“喜暖恶寒”的,寒凉伤脾胃,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减慢身体的代谢。
所以,平时的饮食应以温热为宜,不要贪凉,特别是冰箱里刚拿出来的。
2、艾灸健脾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湿驱寒,为人体补充阳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动力驱病外出,还能改善体质扶正气。
我们可以艾灸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中脘穴来健脾祛湿。
①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处。
民间有谚语:“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艾灸足三里能燥化脾湿、健脾养胃,改善脾胃功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②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它是脾经合穴,被誉为人体祛湿的“大将军”,艾灸此穴能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消胀利水。
③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处,前中线上。
《循经》中有一句话形容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艾灸此穴能起健脾祛湿、降逆利水的作用。
平时没有时间艾灸也可以多按揉一下这些穴位,也能刺激到这些穴位,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3、经方健脾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原方: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 炙甘草二两
(经方的使用须经医生辨证)
麻黄、生姜可以解表发汗,打开皮肤毛孔,给邪气以出路;赤小豆、连轺、生梓白皮能清热祛湿;
杏仁能润肠通便,引邪下行,把邪气通过大肠排出去。最后大枣、炙甘草能够补充津液,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够清湿热,缓解皮肤瘙痒,改善湿疹的症状。
希望大家都能摆脱瘙痒难忍的湿疹,能够浑身舒爽,一身轻松的度过夏天!
今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