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乌拉尔脊线有感

作者:诗协会员、作家冷剑无双

朗诵:影音审核师大树@路芳

品读完《乌拉尔脊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首诗仿佛在我心中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让我对中国女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对战争、和平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诗中所展现的中国女兵形象,是如此坚毅、果敢、充满力量。她们毫不畏惧地将七寸钢钉刺入东欧冻土,那坚定的步伐在红场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就如同她们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军人赢得的尊崇与荣耀。她们是和平的守护者,也是国家尊严的捍卫者,在那遥远的异国他乡,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诗协会员、作家冷剑无双《品读乌拉尔脊线有感》[朗诵:影音审核师大树@路芳]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女兵在莫斯科红场上的出现,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她们带着来自黄河、燕山的豪迈气息,与俄罗斯的土地、建筑、历史相互交融。这种交融没有丝毫的突兀,反而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强大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

同时,这首诗也引发了我对和平的深刻思考。战争的硝烟或许已经远去,但那些为和平而奋斗的身影却永远值得铭记。中国女兵们在阅兵场上展现出的英姿飒爽,是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她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应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乌拉尔脊线》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曲激昂澎湃的时代赞歌,更是一面照亮我们心灵深处的明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女兵的伟大,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它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像那些勇敢的女兵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从艺术表现力来看,《乌拉尔脊线》堪称现代诗坛的“新边塞派”典范。诗中“七寸钢钉刺入东欧冻土”与“燕山褶皱中提取青铜”的意象,打破了传统军旅题材的二维叙事,创造性地将中国大地的山川纹理转化为女兵钢铁意志的基因密码。这种在欧亚大陆版图上提取诗意的行为,赋予了冰冷武器以黄河般柔韧的民族性格。特别是“第聂伯河雾凇”与“伏尔加纤夫号子”的异域元素,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符号,而是通过“军靴共振”转化为具有东方韵律的正步鼓点,完成了跨文化意象的完美嫁接。

更令人震撼的是诗中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往战争题材往往聚焦男性力量,而本诗以“喀秋莎雕像睫毛结冰”暗喻女性柔情与战争钢铁本质的碰撞,这种反差营造出独特的美学张力。当“貂皮大衣下斯拉夫喉结震颤”与“太行山石英结晶”共振时,作者巧妙地将东西方女性气质熔铸于钢铁之躯,开创了战争叙事中性别意识的新维度。

本诗最精妙处在于其隐喻体系的构建。“乌拉尔脊线”作为欧亚分界线,成为文明互鉴的象征。中国女兵的正步不仅踏碎了“东欧冻土”,更通过“欧亚铁路”将“长江三角洲的潮汐”输向世界。这种通过军事行动传递文明融合理念的表达,较之单纯的力量炫耀更显智慧。而结尾“天安门石缝里萌发的白桦幼苗”,以生态隐喻打破战争题材的惯性思维,用生长的意象重建战后世界的和平愿景,这种超越对立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当代诗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乌拉尔脊线》突破了传统军旅诗歌的窠臼,通过解构战争符号、重构文化意象、激活性别叙事,构建起全新的史诗范式。它提醒我们:真正有力量的文学,不在于堆砌华丽辞藻或炫技般列举苦难,而在于能否从时代现场提炼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密码。这种在历史洪流中捕捉文明交响的写作姿态,或许正是当代诗歌破局转型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