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良渚的农耕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期晚期,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以前良渚文化的形成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的地理优势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为农耕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史前文明良渚农耕器研究

      良渚文化与水稻种植有直接关联,先民掌握了矿山开采石料加工农具的手工业技能,扩大水稻种植规模,逐渐形成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部落王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物质交换也渐渐形成。

      社会的分工,农具的专业生产,当时的石器已经有犁,耥,镰,刀,锄,戈,斧等多种农作用途。

      石锄轻巧实用,便于田间地头的种植劳作,刃口处呈直线的和弧线的二种形状,直线的适合铲土松土,弧线的刨地种植,锄头适合农作,一直延续至今,南北方农村田头随处可见,大同小异,只是材质彻底改变了而已。石斧的功能是砍砸,冲击力强大,使用率很高,便于随身携带,用途广泛,精美绝伦霸气的石品还是先民的身份标配。石镰是农作收割的工具,刃口有直线和锯齿的两种,锯齿镰属于稻镰,割稻的利器,经过打磨,锋利无比。石耥是耘耥水田作业的工具,来回的耘耥推拉除草松泥的功能。根据石耥尺寸的推算,良渚文化稻田的行距应该超出40厘米以上,因为石耥的长度已经达到32厘米以上了。石犁,也称破土器,使用率最高,式样繁多,石犁尺寸硕大,呈三角形状最大化减小阻力提高工效,三角犁又分为单片式和组合式两种,组合式也是为提高工效设计出的一种样式,还能便利更换使用过程中损坏的部件,节省劳作工具的成本,史前的良渚,组合犁的发明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在当时是否已经利用耕牛为动力无从得知,靠人力资源前拉后推理论上来说肯定会有,在年复一年的劳作面前,先民们发现偏三角犁比正三角犁更省力,工效更显著,犁具不断的更新,改造,石犁的多样化展现了良渚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良渚古城遗址及河姆渡遗址都曾考古发掘出当时的“粮仓”发现大量的碳化稻谷,碳化稻谷的出土发现不仅是当时农耕文明良渚文化物质基础经济繁荣的见证,同时也证实华夏中国是水稻生产的起源地之一,史前的良渚先民已经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利用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上,掌握着火耕水耨,渔猎技能,生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