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6 年那个 RPG 黄金年代,当 Square Enix 用《最终幻想》系列席卷全球时,中国台湾川普科技悄然推出了一款融合魔法与科技的奇幻作品 《太空战士:魔法战士 (Barver Battle Saga – The Space Fighter)》。这款仅 2M 大小的 MD 游戏,以 FF 系列为灵感基石,在那个年代,对于一部分玩家来说这款游戏也算是精品了。

游戏设定在一个文明与魔法激烈碰撞的架空世界,两大阵营的冲突将世界推向毁灭边缘。玩家扮演的少年提姆,本是村落智者之子,却因琉璃之泪被夺、遭人诬陷而被迫踏上旅程。这段始于冤屈的冒险,串联起四个王国的兴衰秘辛:从禁忌洞窟的时空裂隙到太空城的未来科技,从魔法森林的古老契约到魔王城的最终决战,剧情巧妙融合了剑与魔法的传统奇幻元素与星际航行的科幻设定。

作为一款 “参考” 早期 FF 的作品,《太空战士》的战斗系统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完成度。半即时制战斗节奏紧凑,玩家需在敌我行动条交替中规划指令,召唤兽特效在 MD 主机上堪称华丽。

世嘉上的《外星战士》,这款游戏到底能不能算作经典?

最具特色的是怪物设计,采用类似《仙剑奇侠传》的明雷遇敌机制,玩家可选择绕开杂兵或主动挑战,这种自由度在 90 年代 RPG 中颇为罕见。

尽管被贴上 “山寨 FF” 的标签,但《太空战士:魔法战士》在剧情原创性与系统整合度上展现出难得的成熟。当同期国产游戏还在摸索回合制框架时,它已实现半即时战斗与召唤兽演出的流畅衔接;2M 容量中塞入的四个王国地图与复杂支线,更凸显设计团队的巧思。在 MD 主机的黄昏时代,这款游戏如同魔法与科技碰撞出的火花,短暂却耀眼地照亮了国产 RPG 的探索之路。

嗯,吹得差不多了,下面再来说说玩过游戏后更直观的感受。既然是川普发行的,那就必须要提到以前经常说的两款游戏:《水浒传》和《封神英杰传》。这两款游戏因为是战棋类型的,没有那么多复制的地图,能更专注于游戏战斗,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而《太空战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好,甚至说越玩到后面感觉越难熬。

首先就是遇敌机制,虽说是参考的《仙剑1》遇敌,但游戏迷宫地图道路较小,敌人移动又快,被敌人发现就基本要战斗,关键是中后期的小兵还比较耐打,不能快速结束战斗,有点影响游戏体验。

中后期的迷宫有些比较复杂,加上上面说的遇敌问题,以至于每次进迷宫都是一种煎熬,这种情况不仅仅针对于这款游戏,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吞食天地3》,甚至说台湾省的厂商在MD上做的RPG游戏普遍都有这种问题,玩起来感觉有点累,当初我玩《太空战士》时,就是中后期确实熬不住了,果断弃坑。

还有就是《梦幻之星4》的存在,和这一对比,《太空战士》就感觉有点拉了。

总的说来,这款游戏有好有坏,至于好不好玩是不是经典,那完全看个人,有些玩家觉得各方面都很好,是一款经典,而另外的就像我这种,玩起来会感觉有点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