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言:“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命运的无常如潮水翻涌,有人顺势而为,有人逆流挣扎。

若无法参透历史长河中的进退之道,终将困于得失的漩涡,惶惶不可终日。

学者钱穆曾说:“《史记》是中国人精神的镜子,映照出成败兴衰的永恒法则。”

若你此刻正为前路彷徨,不妨细读《史记》中这5个故事。

那些跨越千年的抉择与豁达,或许能为你拨开迷雾,寻得一方心安。

01 关于取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陈胜年轻时曾为富户耕种。一日,他停下农活站在田埂上,对同伴感叹:“若将来富贵了,绝不会忘记你们。”众人嘲笑他:“一个种地的,谈什么富贵?”陈胜长叹:“燕雀怎会懂得鸿鹄的志向!”

观止曰:

陈胜的“鸿鹄之志”看似狂妄,实则是对命运的反叛。

秦末暴政之下,百姓如蝼蚁般苟活,他却敢在田间立誓,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

这一问,不仅是对阶级固化的挑战,更是对人生选择的终极叩问——是安于现状,还是搏一个未知的将来?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世人常困于“稳定”与“冒险”的抉择,既怕失去眼前的温饱,又不甘于庸碌一生。

但《史记》中的范雎,早年受尽屈辱,甚至被诬陷装死逃过一劫,最终却成为秦国丞相;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忍一时之耻,终成兵家圣手。

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生的取舍从无对错,唯看能否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若你心向高山,便不必在意泥沼中的讥讽;若你志在深海,便无需畏惧风浪的凶险。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取舍之道,在于认清自己的“泰山”何在。

02 关于隐忍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原文: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鸿门宴上,刘邦借如厕之名逃离险境,却犹豫是否要向项羽告辞。樊哙劝道:“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无需计较琐碎。如今对方是刀俎,我们是鱼肉,何必告辞?”刘邦当即离去。

观止曰: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忍课”。

项羽设宴时,范增屡次暗示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全程俯首低眉,甚至对项羽自称“臣”。

若非这般能屈能伸,何来后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北宋苏轼在《留侯论》中评价刘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现实中的我们,常因一时意气陷入困境:有人为一句嘲讽大打出手,有人因琐事争执失去机遇。

但《史记》中的张良,年轻时曾忍受桥上老父的折辱,三番五次为其拾履,终得《太公兵法》;李广一生未封侯,却始终坚守边塞,至死不改其志。

他们的隐忍,不是怯懦,而是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山河。

成大事者,从不在情绪中消耗自己。

恰如司马迁笔下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吞下的是苦胆,酝酿的却是复国的烈火。

当你学会把委屈咽下,把锋芒藏起,命运的转机或许就在下一个路口。

03 关于孤独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原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屈原被流放至江边,披头散发吟诗,面容憔悴。渔夫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沦落至此?”屈原答:“天下浑浊唯我清白,众人皆醉唯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观止曰:

《史记》最深邃的5个故事,解决了我的命运迷茫

屈原的孤独,是理想主义者的宿命。

楚怀王听信谗言时,他写下《离骚》以明志;都城郢被攻破时,他抱石沉江以殉道。

司马迁在列传中慨叹:“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但孤独未必是绝路。

《史记》中的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却始终坚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太子犯法亦刑其师傅,最终虽遭车裂,却让弱秦崛起为虎狼之师。

他们的孤独,是对信念的坚守,而非对现实的逃避。

诗人陶渊明曾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活在当下,我们或许要面对“众人皆刷短视频,唯我独捧一本书”的格格不入,或是在功利浪潮中坚持一份不合时宜的纯粹。

但正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仍完成《史记》,孤独的深处,往往藏着超越时代的火光。

04 关于困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原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

我(司马迁)虽不才,仍愿以拙笔整理散落的历史,考究事件的因果,探究成败的规律……只求贯通天道与人事,梳理古今变迁,写成一部独到的史书。

观止曰:

司马迁的困境,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炼狱。

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他遭受宫刑之辱。在“诟莫大于宫刑”的时代,这种刑罚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尊严。但他选择“隐忍苟活”,在耻辱中完成了《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史记》中的孙膑,同样在绝境中涅槃。

他被同门庞涓陷害,遭受膑刑(挖去膝盖骨),从此只能爬行。但他在齐国使者面前“以刑徒阴见”,献计围魏救赵,最终在马陵道用减灶计诱杀庞涓,留下一句“遂成竖子之名”!身体残缺,却以谋略名垂青史。

困境的本质,是对人性韧性的考验。

汉代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牧羊北海,杖节尽落,仍高呼“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范雎遭魏国丞相鞭笞,裹席弃厕,佯死逃秦,最终以“远交近攻”之策助秦称霸。他们如同寒梅,愈是风雪摧折,愈显傲骨凌霜。

现代人常因失业、疾病或人际矛盾陷入焦虑,但对比古人“身死族灭”的危机,我们的困境往往是被放大的琐碎。

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捕蛇者说》,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却在荒僻之地成就了“永州八记”的山水绝唱。

困境中的沉淀,恰是重塑生命的契机。

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宣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当命运将你推入深渊,与其哀叹“为何是我”,不如问自己:“我能让这深渊开出什么花?”

05 关于选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原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燕太子丹与宾客身穿白衣送别荆轲。易水畔,祭祀路神后,荆轲踏上征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声调悲凉,众人泪下。他又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众人怒发冲冠。荆轲登车离去,始终未回头。

观止曰:

荆轲刺秦,是历史中最悲壮的选择。

他明知“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近乎送死,仍以“报太子遇臣之恩”为由慷慨赴难。图穷匕见时,他掷出匕首“中铜柱”,最终被乱剑分尸。司马迁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史记》中的选择,从不以成败论英雄。

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拒绝渡江苟活,只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广一生未封侯,却选择“终不言家产事”,至死镇守边塞。他们的选择未必带来世俗的成功,却让后人看到“士为知己者死”的烈性。

现实中,选择常被功利裹挟:有人为高薪放弃理想,有人因恐惧错过爱情。但《史记》中的田横,在刘邦招降时选择自刎,五百门客闻讯集体殉节;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漆身吞炭刺杀赵襄子,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绝唱。

真正的选择,从不在权衡利弊中诞生,而在叩问本心时落定。

诗人北岛曾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荆轲的易水悲歌,司马迁的忍辱著书,项羽的霸王别姬——这些选择或许“不聪明”,却让历史的星空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结语

班固在《汉书》中评《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这部“史家之绝唱”,不仅记录了王朝更迭,更刻写了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若你此刻正为选择彷徨,为困境所困,不妨读一读《史记》。

看陈胜在田垄间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司马迁在蚕室中写下“究天人之际”,看荆轲在易水畔长歌当哭……

历史从不提供答案,但它会让你明白:

所有取舍、隐忍、孤独、困境与选择,最终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

“我究竟要如何度过这仅有一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