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生理: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 基础知识
    (1) 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
    (2) 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依次为:前庭阶,内含外淋巴液体;蜗管,内含内淋巴液;鼓阶,内含外淋巴液体,鼓阶中的外淋巴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与前庭阶中的外淋巴交通。前庭膜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分隔蜗管和鼓阶。
    (3) 血管纹的 Na + -K + -2Cl – 同向转运体形成了内淋巴的高钾环境,形成耳蜗内淋巴电位/耳蜗内电位。
    (4) 基底膜的毛细胞构成听觉感受器,即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
    (5) 毛细胞顶端的钾通道是机械门控钾通道,基底膜振动→纤毛摆动→通道开放。
    (6) 毛细胞的顶部接触内淋巴液(80mv),毛细胞的底部接触外淋巴液(0mv)。由于毛细胞内的电位为-80mv,毛细胞顶部和细胞内的电位差为 160mv,底部与细胞内的电位差为 80mv。
    (7) 还有一个特殊点是,由于内淋巴液是高钾环境,毛细胞的钾通道开放后,钾离子内流。
    (8) 圆窗膜缓冲耳蜗压力。

  2. 基底膜振动的行波学说

    (1) 不同频率声波引起的行波均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传播
    (2) 在行波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最大振幅
    (3) 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远处)
    (4) 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近处/卵圆窗)

  3. 去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生理学速记-感觉器官的功能

    (1) 过程:基底膜振动→纤毛摆动→毛细胞机械门控钾通道开放→K + 内流→耳蜗微音器电位(去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2) 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
    ① 局部电位:等级性、无阈值、无不应期、可叠加、传播衰减
    ② 失真性小:与声波频率和幅度一致
    ③ 不疲劳,不适应

    <注意>温度敏感神经元和耳蜗微音器电位都没有适应现象。
    <注意>区分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去极化型感受器电位),耳蜗内淋巴电位/耳蜗内电位。

  4. 听神经上的动作电位

    (1) 内毛细胞:触发 Ca 2+ 通道开放进而引起递质释放→听神经的动作电位→听觉中枢。
    (2) 外毛细胞:通过马达蛋白,加强基底膜振动,耳蜗放大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