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米芾深谙“尚意”理念,创作时,最重视个性、自然之美,故而不喜碑刻,《海岳名言》直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乍一看此言,略显夸张,觉得米芾小题大做,毕竟纸张易损,晋唐距今1000多年,传世至今的名帖,基本都是拓本、摹本,若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均不可学,那岂不是,只能放弃学书。

实际上,结合时代,以及现状而言,并非所有的拓本不能学,而是先学墨迹,依据生动墨色、意韵,还有精微变化,掌握正确、标准的笔法后,对照临摹,预防僵化、单调之病。

特别是“二王”法帖,笔法深奥,肌理丰富,这些技法和细节,拓本没有分毫,唯有墨迹可参透,幸运的是,近期《圣教序》真迹终于找到,1903字清晰无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编号是K2B000383N000000000PAF。

《圣教序》真迹终于找到!1903字清晰无损,揭露古人笔法的真实面纱

《集王圣教序》号称“无上神品,无上至宝”,为了纪念玄奘西行,唐太宗亲自撰序,因其痴迷“王书”,怀素带领40多人,花费25年,依据《圣教序》内容,搜寻宫内、民间真迹,精挑细选,多方考量,才集成此作。

此作涵盖王羲之最标准、最精妙的字迹,不夸张的说,《圣教序》融合他的毕生精髓,千百年,一直视为“必备范本”,可惜墨稿失传,原碑磨损,拓本模糊不清,难得其中笔法。

而这幅墨稿,乃是宋人重新复原的,与原稿毫无差别,字字清晰,墨色润丽,犹如初写一般,揭露古人笔法的真实面纱,字体之间,排布自然,根据笔锋、构势等,相互呼应,前后衔接自然、连贯。

笔法方面,多用尖峰、侧锋入纸,之后顺势换为中锋,笔锋蓄势饱满,极具张力和韧性,即便外型飘逸、婉转,内层筋骨也刚健、洞达,充分支撑血肉,保证阴阳协调,刚柔尽备,进入中庸、儒和的高深境界。

这幅《墨迹圣教序》完成之后,便一直递藏有序,诸多名家见过,并卷末题跋,苏轼题写:“高宗购王逸少真迹,汇集成文,意亦有善述之思也夫”。

演福讲寺住持也评:“金钱易得,圣制难求,而况右军真迹,又千载所仅有者乎”,此帖呈现最真实、最精确的王羲之笔法,感受古人风韵,切实提高水准。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