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前
我们做任何事业,都需要组织,组织时刻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什么是生存?什么是发展?生什么?存什么?怎么生?怎么存?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貌似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很有可能是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关于名、形、表、实之间的关系和状态,有这样一些描述:“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名存实亡、实存名亡”,“名从实起”,“名之所加,亦必有实矣”,“名不符实”,“名过于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徒有其表”、“表里不一”、“求真务实”……等等。那什么是名?什么是形?什么表?什么是实呢?如果我们连什么是“实”都不知道,怎么务实呢?
实——:即指事物本质,是存在。是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手段还无法完全掌握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可言说之物。是形而上的部分,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是我们人类感知到的事物的部分,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联合感知。但我们人类感知到的,既不是事物的全部,也不是事物的本质。是形而下的部分,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表达的,但未必已经全部被语言描述出来,或被语言全部而正确的描述出来。
表——:是我们人类用来描述表达事物的“实”和“形”的语言或者语言逻辑。但我们只描述表征了事物的一部分“实”和一部分“形”,事物的部分特征。
名——:是我们人类用来代指某个事物的语言符号,是“表”的高度概括,是一个概念,其内涵包括了“表”、“形”、“实”。
没有“实”就没有“形”,而没有“形”便不能“表”,不能“表”便没有“名”。反之,错误的“名”,会导致人联想到错误的“表”,错误的“表”会导致人联想到错误的“形”,错误的“形”会导致人联想到错误的“实”,甚至虚构出不存在的“实”。
一个人既要有实力,也要会表达;一个组织也是如此。一个词:能“说”会“道”,说是表达,道是实力。
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无外乎就是名、形、表、实的生存与发展。
“实”为本,这里实,不仅仅指实体、实物,更指实力,严格来说主要指实力,因为有实力,实物、实体才能被感知到。实,就是存在,力,就是引力和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实力就是“存在”的力,力就是“实”对其他事物的作用。
有没有其他的力呢?科学家说只有四种基本力,但也许不止四种基本力,例如:一个人面前摆着一个苹果,你就会拿一个或者不拿;如果你面前摆着四个苹果,你可能拿1个、2个、3个、4个、或者不拿。这种叫什么力?我也不知道,叫信息力?或者影响力?或者支配力?或者扰动力?也许还有我们还不知道的力,也许我们不知道的力,才是决定或影响我们人生的主要的力。力,必然有作用对象,彼此之间必然存在互相作用。
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无名、无表、无形的“实”;也是无名、无表、无形的“道”;它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本”。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实际存在。
组织里面,什么是“实”?人是实,人的能力是实,人的思想文化是实,所以在面临绝境的时候,要存人失地,人是本。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来一件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或者看过但忘记了。那就是2013年,任正非邀请了一批高官(包括国家级、部级领导)、一批教育家(包括院士、清华副校长)、一批知名企业家(包括柳传志、陈东升等),参加了一个私人聚会,这个聚会的唯一目的,就是讨论任正非母校——都匀一中的校训。任正非给都匀一中捐得最多的,是书,来自全球的,各种语言的名著。
这件事值得思考的是什么呢?任正非捐钱是不是捐得起?是不是愿意捐?我想他既捐得起,也愿意捐。对他来说,捐一个亿省事,还是邀请一批领导人、教育家、企业家更省事?肯定是捐一个亿更省事。那么,他为什么要郑重其事、费尽周折的邀请这么多人为都匀一中讨论校训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认为“校训”这件事情特别重要。
生,就是生命,活着,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人没有散,人心没有散,人还有活力,企业就还有生命,还活着。人散了,走了,等于企业死了;人还在,心散了,在等于不在,也等于企业死了。所以,人心是实。
存,就是人还存在,人的能力还存在,人的心还存在,人的思想文化还存在。人的形在,但心不在,思想文化不在,也等于企业不存在了,就是名存实亡。人还在,目标还一致,还在努力创新,还想把事情做好,企业就还存在。所以,思想文化是实。
发就是就是自动,驱动,自动的发不一定优于驱动的发,看动力大小,自动不足驱动来补,驱动不足自动来补;
展,就是积累、增加、扩展、进步。发展什么?首先是发展“实”,发展人,发展人的思想文化,发展人的凝心聚力,发展人的能力。
人的思想文化,人的能力,发展到某个程度,组织就能开花结果,就有了实体、实物;例如:技术、产品、专利、品牌、客户渠道、集团组织、资产、现金流、办公大楼、工厂园区……等等;就丰富了组织的对外的显露的形式、名号。例如:最佳企业、领导品牌、领军企业、上市公司、500强、专新特精、小巨人、独角兽、高新企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