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布(Labubu)是由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于2015年创作的儿童书角色,凭借其淘气反差萌的设计,逐渐成为全球时尚现象。2019年,Pop Mart通过盲盒模式将其实体化,利用限量发售、随机款式等策略激发消费者收藏热情,迅速引爆市场。社交媒体推动热潮扩散,粉丝自发创作DIY内容,如TikTok的“#LabubuMakeover”挑战,名人如Lisa、Rihanna的带货进一步将其推向潮流前沿。Pop Mart财报显示,2024年拉布布系列收入达4亿美元,年增726%。然而,抢购混乱、高价转售及假货问题也伴随其成功。拉布布融合可爱文化与情感消费,成为Z世代追捧的文化符号,但其能否超越短期热潮,仍需持续创新与情感共鸣的维系。

善金局TAKEAWAY

· 及时追踪Pop Mart的官方渠道,掌握新品发售时间和限量款信息,利用盲盒的“惊喜机制”提升收藏乐趣,但需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追逐隐藏款导致过度投入。

· 参与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创意挑战(如#LabubuMakeover),或加入Reddit、微信等社群,分享收藏心得与DIY作品,拓展互动体验并获取最新动态。

· 若通过二手平台购买稀有款,务必验证真伪(如包装细节、官方认证),避免高价购入仿品;同时理性看待转售溢价,设定预算以防冲动消费。

凌晨4:45,洛杉矶的Pop Mart门店前已经人头攒动。Korin Reese怀揣着一丝期待和好奇来到这里,却发现数百人早已排起了长队。有人搬来了折叠椅,带了零食,甚至还有传言说,一些狂热的粉丝从前一天晚上10点就守候在此。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抢购最新款的拉布布(Labubu)钥匙扣娃娃。这个毛茸茸的小怪物,以它那参差不齐的牙齿和淘气的笑容,悄然间俘获了全球粉丝的心。

拉布布的起源与崛起

拉布布的故事要追溯到2015年,香港出生的艺术家Kasing Lung赋予了它生命。最初,拉布布是Lung创作的儿童书籍系列中的一个角色,灵感源自北欧神话。这个小精灵外表古怪,内心却充满善良,总想帮助别人,却常常因为笨拙闹出一些“善意的麻烦”。正是这种反差萌,让它在书页间萌生了独特的魅力。Lung将这些元素融入儿童书籍,赋予拉布布独特的灵魂——它不像传统可爱角色那样甜美,而是带着一种俏皮的反差美。为了让拉布布从书页走向现实,他花费数年调整设计,最终打造出毛茸茸的身体和标志性的参差牙齿。这一设计不仅保留了神话的粗犷感,还融入了现代审美的柔软与趣味,使拉布布在视觉上独树一帜。

时间来到2019年,Kasing Lung与Pop Mart携手,将这个虚构的角色带入现实。Pop Mart,这家以“盲盒”模式闻名的中国收藏品零售商,为拉布布打开了通往大众市场的大门。Pop Mart成立于2010年,最初只是北京一家小型礼品店,却在创始人王宁的带领下迅速转型。王宁敏锐地捕捉到年轻消费者对“惊喜感”的需求,借鉴日本扭蛋文化,推出了“盲盒”模式。2016年,Pop Mart与艺术家合作推出首款盲盒系列,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拉布布的加入则是这一模式的巅峰之作。2019年的合作不仅让拉布布从书籍角色变成实体玩具,还通过限量发售和精美包装,点燃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首发系列“Exciting Macaron”在上线当天便售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粉丝的开箱视频,这种热潮迅速从中国蔓延至海外。新品发布日的景象几乎成了常态:线上发售几分钟内售罄,线下门店前排起长龙。Pop Mart的财报数据令人瞩目,2024年公司收入增长超过100%,达到18亿美元,其中拉布布系列贡献了约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726%。这样的商业奇迹不仅展现了拉布布的市场潜力,也让人不禁好奇:这个小怪物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的?它的成功不仅源于设计上的独特性,更得益于Pop Mart精准的市场策略和消费者心理的巧妙把握。

拉布布的文化影响

拉布布的崛起并非凭空而来,它接续了亚洲“可爱文化”的深厚传统。从Hello Kitty的简约甜美,到Sonny Angel的天使光环,再到如今拉布布的淘气灵动,这些角色以各自的方式跨越国界,赢得了全世界的心。尤其在欧美市场,拉布布的热潮正如野火般蔓延。2023年,Pop Mart在英国哈罗德百货开设快闪店,吸引了无数粉丝彻夜排队,社交媒体上关于它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甚至连路人也不得不驻足关注这场狂欢。

拉布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离不开粉丝的创意推动。以TikTok为例,2023年一位名叫“Suki”的用户上传了一段视频,将她的拉布布钥匙扣改造成迷你“时装模特”,搭配自制的小礼服和墨镜。这条视频迅速获得300万次播放,引发了“#LabubuMakeover”挑战,全球粉丝纷纷效仿,用针线、粘土甚至3D打印技术为拉布布设计配饰。这种自发的内容创作不仅扩大了拉布布的曝光度,还让它成为一种“可互动”的文化符号。粉丝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收藏,而是通过DIY赋予拉布布新的生命,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文化影响力。

身价4亿美元的Labubu情绪价值拉满

名人的加入无疑为拉布布的流行增添了助推器。Blackpink的Lisa曾在Instagram上晒出她将拉布布挂在路易威登包上的照片,还在《名利场》的采访中毫不掩饰自己对Pop Mart的痴迷。Rihanna和Dua Lipa也相继“入坑”,她们将拉布布与奢侈品混搭,赋予了这个小玩意儿一种别样的时尚气质。这种跨界组合不仅让拉布布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折射出当下消费文化中对个性化和情感连接的渴望。名人效应的加持,使拉布布从亚文化的玩具跃升为潮流圈的宠儿。

在粉丝社区中,拉布布早已超越了玩具的定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Reddit的“r/labubu”版块,数千名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交流抢购经验、展示收藏成果。Etsy和AliExpress上,创意者们为拉布布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微型配饰,从迷你手袋到小车座,琳琅满目。洛杉矶的时尚内容创作者Thania Gonzalez坦言,她喜欢把拉布布穿戴在身上,甚至突发奇想要把它们改成耳环——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这种热情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延伸,更在无形中凝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在日本,它被视为“kawaii”文化的延伸,与Hello Kitty等经典形象并肩;在欧美,它则因其怪趣设计和名人效应受到追捧。例如,英国的快闪店不仅吸引了潮流爱好者,连当地艺术家也开始将其融入街头艺术。这种全球化的接受度,显示出拉布布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都能找到共鸣。

拉布布与消费文化

如果说拉布布的魅力是它成功的基石,那么Pop Mart的“盲盒”模式则是推波助澜的关键引擎。这种销售策略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预知具体款式,仿佛一场小型冒险,激发了猎奇心理和收藏欲望。Pop Mart北美许可负责人Emily Brough曾表示,这种模式“让粉丝始终保持期待”,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拉布布的每一次发售都像节日般令人兴奋。

“盲盒”模式的心理学根基可以追溯到“间歇性强化”理论。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研究表明,随机奖励比固定奖励更能激发行为重复。每次打开盲盒,消费者都像在玩一场小型彩票,隐藏款的低概率(通常不到1%)反而让人欲罢不能。此外,拉布布的“稀缺性”策略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Pop Mart常在发售前通过社交媒体预告限量款,制造紧迫感。例如,2024年的“Starry Night”系列仅生产5000个,粉丝们为了抢购甚至雇佣代购团队,这种狂热直接推高了二级市场的价格。

经济数据为这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佐证。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为Pop Mart带来了超过4.19亿美元的收入,年增长率高达726.6%。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拉布布的热销显得格外耀眼。彭博社甚至指出,Pop Mart的股票和利润逆势上扬,展现出一种“抗衰退”的韧性。这一切都表明,拉布布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种现象级的消费品。

然而,热潮背后也难免伴随着争议。抢购现场的混乱屡见不鲜,比如洛杉矶Westfield Century City商场的Pop Mart门店,在发售日凌晨就挤满了人群,甚至惊动了警方。线上发售时,网站和APP因流量过载频频崩溃,许多粉丝铩羽而归。转售市场更是火热异常,拉布布的价格常被炒到原价两倍以上,而假货“lafufus”的出现也让粉丝们提高了警惕。尽管如此,这些波折似乎并未削弱拉布布的吸引力,反而让它的稀缺性成为了另一种价值。拉布布热潮可能只是情感消费趋势的开端。随着Z世代和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倾向于购买能引发共鸣的“故事型”产品。拉布布的成功启发了许多品牌,例如美国的Funko Pop开始尝试限量盲盒,而中国本土设计师也推出了类似的可爱角色。

拉布布的狂热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一场昙花一现的消费热潮,还是一个能够长久留存的文化符号?回顾历史,Beanie Babies等收藏品也曾风靡一时,却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拉布布能否打破这一宿命,或许取决于它是否能持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而非仅仅依靠短暂的新奇感。

知了×善金局专栏

音昱善经济研究院全新专栏,带你穿透信息迷雾,探寻商业向善背后核心驱动力,布局影响力投资,转念而生,主动进化!

Labubu的王国

撰文 | Alden

编辑 | Cathie

排版 | 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