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上色老照片挺有意思!原本黑白的照片加上颜色后,一下就鲜活了,让老照片看起来更接近当年的真实样子,能让人看出以前的生活气息。

清末甲午战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制衡俄国扩张、巩固地方势力,主动转向联日策略。1897年起,日本参谋本部频繁派遣军官(如宇都宫太郎、福岛安正)赴湖北游说,以军事援助为诱饵渗透长江流域。张之洞则借机引进日军训练模式、采购武器,并派遣官员赴日考察,试图将湖北新军打造为割据自保的资本,甚至在1900年庚子事变时密谋与日合作成立“南方独立政府”。

合影中日本军官着礼服佩刀、张之洞穿清朝官服在日式屏风前的场景,象征双方“合作”下的权力博弈:日方通过礼遇抬高张之洞地位,实施怀柔政策;张之洞则以此向清廷彰显外交实力。

北平沦陷时,乾隆年间建的健锐营校场被日军划进华北农事试验场,不少老建筑遭损毁。日军为搞殖民经济,在校场种棉花、烟草,砍古树、拆了东南侧的“放马黄城”碉楼群,还破坏了演武厅周边的朝房、城楼。当时这里从清代武备重地变成了农田菜园,老格局全乱了。

上色老照片:志愿战斗间隙取水,10岁金星打枪,张之洞与日军合影|乾隆|清廷|钱学森|丰子恺|金星(舞者)

照片中是西城楼门(梯子楼),它是乾隆十四年(1749 年)建健锐营时的核心军事设施,专为训练 “云梯兵” 打造——当年乾隆打大小金川,叛军躲在碉楼里死守,清军吃了大亏,于是特意设健锐营,专练爬云梯、破碉楼的本事。北平沦陷时,日军在校场搞农业试验,拆了不少附属建筑,西城楼门也因年久失修,楼顶坍塌,只剩半截砖墙。

照片中的是英国男子,是传教士李提摩太,堪称 “晚清最会混官场的洋人”。这张全家着马褂、旗袍的合影里,他头戴瓜皮帽、手持折扇,身边妻儿扮相宛如京城士绅 —— 这可不是摆拍,而是他融入清廷上层的 “生存之道”。

1977年,沈阳,10岁的金星在照片里打枪,一脸孩子气。他家是军人家庭,爸爸朝鲜族、妈妈汉族,从小接触军营环境。这打枪可能是参加少年体校的射击训练,或者学校组织的“学军”活动。

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前线尤其是上甘岭战役期间,被美军封锁得水都喝不上,坑道里战士们嘴唇干裂,只能趁战斗间隙抢着取水。那时候没专业工具,啥钢盔、罐头盒、雨衣都用上了,取水得冒死穿越炮火区,还有连队假装进攻引开敌人,趁机抢水源,不少人牺牲时还护着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防空部队面临美军频繁的空中轰炸威胁,为保护弹药安全、确保持续作战能力,利用朝鲜半岛多山的地貌,将天然岩洞拓宽加固,内部用木板搭建货架,分层存放炮弹、枪弹等。洞口用灌木、杂草伪装。

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7纵为打破国民党军对胶东的封锁,发起莱阳城攻坚战。面对敌军高8米、厚3米的城墙及密集火力,缺乏重炮的7纵某部采用“爆破+木梯”战术:爆破组先炸开鹿砦和外墙缺口,突击队员扛着自制木梯冲锋,趁烟雾架梯登城。战士刘奎基率突击班爬梯时腹部中弹,仍坚持肉搏战,战后被授予“华东战斗英雄”称号。

经9天激战,华野以伤亡2500余人代价全歼守军5000人,攻克莱阳并缴获大量武器。此战打破国民党军“胶东剿匪”计划,巩固了根据地,为后续潍县等战役积累经验。

1932年,丰子恺在浙江桐乡石门湾的缘缘堂内赏玩图章,身后是弘一法师手书的佛教对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此联化用《法华经》典故,以弘一晚年“返璞归真”的楷书题写,是1931年缘缘堂落成时法师所赠,暗合丰子恺皈依佛门(法名“婴行”)的精神追求。彼时丰子恺雅好篆刻,藏印多出自好友(如刘质平、钱君匋)之手,甚至可能包含弘一早年治印——这位曾为西泠印社社员的师父,出家前亦是金石好手。

这张拍摄于1923年夏的合影,定格了12岁钱学森(左一)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当时大学实行 “预科制”,附中为大学预备教育阶段)后,与家人在杭州马市街老宅的团聚时刻

父亲钱均夫(左二),时为浙江省教育厅视学(后任厅长),母亲章兰娟(左三)出身杭州富商家庭,端坐中央的祖母(钱均夫之母)来自杭州望族 “章氏”,右侧抱狗女佣,据钱学敏《钱学森传》记载,此女名为 “阿菊”,来自绍兴农村,负责照料祖母起居,怀中的狮子狗 “阿福” 是钱学森童年玩伴。

此时钱学森已展露理科天赋,小学毕业时因 “数学满分、作文俱佳” 被称为 “小神童”,考入交通大学附中意味着他将踏上 “实业救国” 的预定轨道。

1958年,刚归国三年的钱学森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主任,亲自为首届学生讲授《火箭军工程概论》等核心课程,这堂挤满旁听生的课程成为中国航天人才的“起跑线”。

1928年的云南,位于蒙自和个旧地域的彝族百姓,他们大多穿着草鞋,男人和女人身后背负着不同的筐篓,中间坐着的女子已是汉人的装束。

1928年的云南,位于蒙自和个旧地域的彝族百姓,他们大多穿着草鞋,男人和女人身后背负着不同的筐篓,中间坐着的女子已是汉人的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