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议芜宣合并一从物理联通到心理认同的三重突破

省级政策东风再起,芜湖与宣城一体化发展被赋予全新使命——2025年安徽明确提出“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宣一体化”。然而当芜宣机场航班腾空而起,70%的旅客却直奔南京、杭州而去;当芜湖招引博士人才时被问“有没有合肥分公司”,宣城早已和杭州结成“数字CP”。这场酝酿多年的区域联姻,亟需突破物理捆绑的表层逻辑,向纵深融合跃升。
一、历史渊源与一体化现状:共荣之基
芜宣两地自古血脉相连。从明代同属宁国府,到新中国成立后宣城隶属芜湖专区,再到2000年宣城撤地设市,两地行政区划几经分合,文化经济纽带却从未断裂。这种千年文脉的延续性,为一体化提供了深层认同基础。
近年协同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交通互联:2021年两市共建芜宣机场通航,2025年初芜宣机场高速互通启用,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 产业协作:宣城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与芜湖奇瑞等主机厂形成潜在配套能力;
– 政策协同:2021年签署《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湾沚区与宣州区试点同城化建设。
然而物理联通未能自然转化为发展合力。芜宣城际列车上座率不足五成,而合肥至芜湖高铁一票难求;宣城8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选择为沪苏浙而非芜湖配套。症结在于“政策热、市场冷”的撕裂状态亟待破局。

二、突破三重壁垒:迈向深度融合
(1)产业协同:从“同床异梦”到“创新共舞”
– 芜湖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宣城却受限于技术壁垒难以配套;
– 需建立梯度分工体系:鼓励芜湖龙头企业在宣城设立研发中试基地,共建汽车电子、轻量化部件等联合实验室;
– 借力G60科创走廊,打造“芜湖设计+宣城制造”的产业链闭环,将宣城86.2%的沪苏浙投资转化率为区域协同动能。

(2)服务同城:以民生“软联通”夯实认同根基一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恰是一体化的试金石:
– 推动**社保异地结算、医疗资源互认**,解决跨市通勤人员的后顾之忧;
– 开通高频次、低票价的城际公交线路,让“半小时交通圈”从机场延伸至社区;

上进的艺术家V30:三议芜宣合并一从物理联通到心理认同的三重突破省级政策东风再起,
– 整合敬亭山、青弋江等文旅资源,设计跨市“一票通”线路,激活本地消费市场。

(3)区域竞合:在都市圈夹缝中锻造自主优势。芜宣身处合肥、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交汇点,面临“上海觉得我们穷,合肥嫌我们远,南京只想让我们当后花园”的尴尬。破局关键在于:
– 变“被动承接”为**主动链接**:利用宣城作为长三角几何中心的位置,共建区域性物流枢纽;
– 发挥低空经济新优势:依托芜宣机场共建无人机货运网络,打造皖南智慧物流走廊。
三、合体愿景:不只是做大,更要赋能
行政合并绝非简单“1+1”规模扩张,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皖南发展逻辑:
– 经济层面:合并后GDP超7000亿、人口650万的特大城市,可破解合肥“一城独大”(芜宣总量仅占合肥58%)的失衡格局;
– 战略层面:以芜宣为支点,联动铜陵、池州重组“大宣州府”历史版图,推动安徽从“强省会”向“双核驱动”演进,最终实现“芜湖带动皖南,合肥辐射皖北”的全省协同图景。
当芜宣高速拓宽的车道不再只是通向南京的捷径,当宣城车间流动的零部件烙印上“芜湖智造”的基因,一体化才真正超越地理图谱,升华为发展哲学的共振。这不是两个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场打破“合肥虹吸”与“都市圈阴影”的皖南革命。合并的终极意义,在于让芜宣从长三角的“插班生”蜕变为“创新合伙人”——当机场的航班不再单向飞往杭宁,当G60科创走廊的轴线串起产业链的星辰,一个自生长的城市共同体,终将在长江南岸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