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虞泾桥在赵屯镇江南村庄家角自然村,在赵屯万安桥北约500米,同样东西向跨胡家弄河,浦屯路胡家弄河桥北120米,该桥东西两跨已经缺失,仅剩中跨,倔强地站立在河道中央,地理坐标:东经121°3’33.90’,北纬31°15’34.01’。
桥南东岸有水桥,一块踏板上书“后土之神”,字迹清晰,应该年代不远,大概从附近一座后土祠拆过来的。
小虞泾桥为三跨双拼立壁柱式石梁桥,目测中孔跨径在5米左右,桥面宽约1.1米。
桥额有四个字,大体能分辨出“小虞桥”,“泾”字无法分辨,题记铭文也完全看不出,不知建桥年代和建桥人。两侧桥柱不见对联的痕迹,应该是没有。
民国《青浦县续志》“桥梁表-赵金孔柏区”记载:“小虞桥,通称庄家坟桥,四十九保二区十二图,跨内勋港,道光年间刘氏建,石”。应该是这座小虞泾桥。
光绪《青浦县志》有内勋浦条:“内勋浦,俗讹南兴。长三千九百四十九丈……右经唐光泾,过凌公桥。又北,过报诚桥,为小吴泾。唐光泾东过凌泾,北通会仙浦。自庾斯港东北流,东折入浦。一浜有吴泾村,土人呼其地为吴泾。屈曲西北流,会仙浦水自东来会,合流达于松江。自会仙合流处至江口,土人呼为会仙浦。长四百二十丈,即内勋分支。王可交遇仙处也。”
小吴泾,可能就是小虞泾,古语中吴、虞有混用的情况。小吴泾属于内勋港入吴淞江的一支,故民国县志记载小虞泾桥跨内勋港。百多年来,此处河道变化很大,不能以今天的河道去推断。
四十九保一区十三图和二区十三图,凌氏建永安桥跨东泾港、守愚桥跨凌巷村港、凌公桥跨内勋港、胡家巷桥跨西泾港,刘氏建蔡家泾桥跨蔡家泾、小虞桥跨内勋港、庄家角桥跨西泾港、庾斯港桥跨庾斯港。民国县志都记载为道光年间建。
光绪县志载:“会仙桥,跨会仙浦,道光初年邑人刘观光建。内勋桥,跨内勋浦,为昆青交界处,道光二十年刘观光建”。
安愚桥铭文表示建桥年代为乾隆年间,远早于道光年,民国县志所记道光年建桥,大概是指刘氏所建之桥,凌氏所建之桥可能要早于道光年。

刘观光,光绪《青浦县志.懿行》有传:“字鸿逵,例贡生,居蔡家泾。道光己酉大水,出粟一千石、棉衣千领赈饥,设粥厂至次年麦熟,全活无算。精医,尤通地理。制军陆某以厚聘欲延入湘,辞不赴”。

制军陆某是指两江总督陆建瀛,算是道光年间的一个循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力主海运取代漕运,得到道光皇帝的支持,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擢升两江总督,清代总督又称制军。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攻湖南,陆建瀛“疏上战守事宜,文宗嘉之,谕以审度军情,如须亲往,可速筹方略,不遥制”。文宗就是咸丰帝。“制军陆某以厚聘欲延(刘观光)入湘”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此时太平军沿江而下,势如破竹,直捣金陵。咸丰三年处,太平军攻破江宁,陆建瀛遇害。刘观光“辞不赴”是正确的决定,说实话,他就算去了也于事无补,当时的形势如此。

上海古桥-青浦-小虞泾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