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桥在朱家角南的小江村小港二组,沿康欧路向北,到九峰江,九峰桥在西边80米处,地理坐标:东经121°3’50.04’,北纬31°5’50.27’。
九峰江历史上叫南漕港、大港河,现因九峰桥改名为九峰江。
根据《上海古桥保护研究》的记录:九峰桥,旧名酒坊桥,相传由行脚僧募建,清乾隆三年(1738)建造,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知县黄潼鲤为九峰桥题联“九峰秀列飞虹畔,三泖澜回古渡头”、“雁齿凌波宏利济,龙舸泛舟永安澜”。“舟”应该是“月”字。
西侧桥联和桥额很清晰,但题记看不清,东侧桥联和桥额不太清楚,隐约能看清。相传因登桥可以看到九峰三泖,故名九峰桥,恐怕这是乾隆四十二年黄知县的说法,九峰之名大概是酒坊的谐音,募建酒坊桥的行脚僧可能是个酒肉和尚。
该桥为三孔薄墩联拱石拱桥,横联分节并列式半圆形拱券,桥长34.54 米,宽5.19 米,中拱拱跨10.52 米,矢高5.39 米,两边拱拱跨为5.16米和5.30米,矢高2.76米。桥面石台阶北侧为23级,南侧为19级。桥身两侧各有素面龙头石一对,桥额石上刻有阳文楷书“九峯桥”三字,顶心石上刻有灵芝旋涡纹浮雕。
“建筑可阅读”中的桥身数据差异颇大:桥长36米,宽4.2米,高6.5米,中拱拱跨12米,高5.75米,边拱拱跨5米,高3.2米。南堍石阶28级,北堍25级。
我简单量测了桥宽,桥堍约4.8米,桥顶为4.35米。纵联分节并列式起券,中孔8纵联、边孔6纵联,有拱眉,9道拱券,无桥栏,石材可见武康石、青石、金山石和黄石。

上海古桥-青浦-九峰桥

曹永康团队判断“由于年久失修,九峰桥整体残损情况较为严重……现状堪忧”,“于2006年完成修缮九峰桥,在修缮前先进行基础复勘,经现场勘查,没有发现桥墩基础有松动下沉的现象”,“施工前又对桥基进行围堰复勘,未发现桥墩基础存在不均匀沉降的现象。故本次修缮采用不落架的方式进行”。
这次修缮规模应该是比较小的,主要修补了山花墙,同时整修加固对联石、龙头石和天盘石,再铺设桥面。因对桥面望柱、栏板修复的依据不足,本着审慎的态度,未对望柱、栏板进行修复。
如今过去了18年,桥体又出现桥面石破裂、仰天石外撇、桥体杂草丛生,报告提到“首先充填桥体内的三合土,予于夯实,面上10厘米厚1:1水泥砂浆封顶、找平……最后全面打点勾缝,用大麻刀月白灰将灰缝塞实塞严与石活勾平,勾缝须精细、均匀”,显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座桥在修缮后基本闲置不用,没有外力破坏,要么选用的原料不对,要么施工质量不行,或者我们还没有达到古人的智慧。
乾隆《青浦县志》最早记载九峰桥:“在五十保,俗名酒坊桥。相传行脚僧募建,乾隆初年周永年修,乾隆四十二年夏传诗等募修”。嘉庆府志和光绪县志的记载一样。

周郁滨,字仁望,号泉南,朱家角小江村人,嘉庆二十年纂成《珠里小志》十八卷,其中《卷五.桥梁》载:“九峰桥,在十一图南漕港上,俗名酒坊桥,《通志》作庆安桥,相传行脚僧募建。乾隆三年周世昌重建。桥侧构亭凿井,知县周隆谦题曰’并受其福’。乾隆四十二年,知县黄童鲤属董事夏传诗、吴鸿章、周钟、曾象贤、王史募建。”

所谓《通志》,大概是指康熙《松江府志》,其载:“庆安桥,在通波塘上,即酒坊桥”。应该是周郁滨老先生弄混了。

周隆谦《重建九峰桥记略》:“珠街镇南三里,并泖湖、莲湖诸水而东注者,曰南漕港,为邑中运粮孔道。港之澨有石桥名九峰,以地近九峰,故名。相传行脚僧募建,无年月可考。岁久倾圮,过者病焉。里人周世昌捐家赀重建,绝水下石,款密键固,而高广视昔有加。保伍不知,公徒不豫,不二载,工以讫,桥侧复构亭凿井,以憩行人。桥长一十八丈,广二丈四尺,高三丈四尺有四寸。所用钱以缗计者三千二百有奇,役以庸计者一千一百有奇。始于乾隆二年十月,成于三年十二月既望。噫嘻!世昌编户民,仅耕百亩田,非若大姓比,而顾能辍其衣食之余,以成有司之急务,予嘉其好义,而乐为之书也。”

周知县的文章表明,乾隆三年的九峰桥长54米、宽7米多、高10米多,比现在的九峰桥大了1.5倍。在乾隆四十二年前一定发生了大的灾害,南漕港河道变窄、原九峰桥坍塌。

蒋维淦《三月十日偕周泉南登九峰桥望横云天马诸山》:向晚潮回玉一围,登临吟啸共玄晖。饮溪黄犊过桥返,争树乌鸦隔岸飞。破庙尚红残照日,平波微绿踏春衣。乱山离立如佳客,惆怅烟云廿里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