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祖籍浙江吴兴。斋名秋明、匏瓜。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爱国诗人,一代书坛泰斗。

沈尹默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等(其时他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并创建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有“南沈(尹默)北于(右任)”“南沈北吴(玉如)”之称,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为祖国文化事业、文学艺术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出版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沈尹默诸体皆工,尤其擅长楷行书。他早年崇尚帖学,取法“二王”、怀素、褚遂良、米芾等,特别欣赏怀素《小草千字文》,一生临摹数次,并自述:“于怀素小草千字文真迹,体会其毫行墨之精微意趣,才领悟到腕运之妙理。”最终形成秀逸舒朗、雅正平和的书风物点,因其深厚功底,使其用笔在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

关于沈尹默书法的评价,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沈尹默他生于 1883 年的官宦之家,十二岁便踏上书法学习之路。早年从碑学入手,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书法存在俗气问题后,毅然转向帖学,尤其钟情于 “二王” 书法,并广泛涉猎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风格。

他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开启学书之旅,经过多年对名帖的临摹钻研,对褚遂良楷书的深入学习为其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

上海博物馆书法馆 | 现代沈尹默行书【录大珠慧海禅师语】轴

沈尹默书法风格独特,兼具传统韵味与创新精神。其楷书多用细笔长毫,尽显细劲之态,笔画严谨却不失灵动,毫无呆板之感。他的楷书主要脱胎于褚遂良,端庄优雅、风度翩翩,呈现出一种宽博伟岸之神韵,内收外放、中锋用笔,结字规整严谨,却不板不怪,典雅润逸,清劲婀娜,精美至极。

他的行书风格源于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广泛学习晋代二王、欧阳询、褚遂良、智永、虞世南、颜真卿等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的创新。比如他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追求用笔变化,结字极为严谨,整体风格中正平和、温润内敛,极少出现大小反差极大或放纵的笔画,展现出一种含蓄之美。

同时,在其作品中还能看到米芾书法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的影子,体现出“刷”字之感,在章法布局上注重整体和谐,给人极佳的视觉享受。

50岁时开始专攻行草,由宋入唐,上溯二王,行草风格渐趋成熟。

“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傅申先生也对其细笔楮楷评价极高,称其 “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沈尹默不仅在学术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沈尹默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堪称卓越。他以 “执笔五字法” 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包括指法、掌法、腕法和肘法等对笔的控制方法,对 “擫、押、勾、格、抵” 五指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说明。

除此之外,他还深入探讨了执笔理论中的转折、中锋概念,以及笔意、笔势等问题。他高度肯定赵松雪 “书法以用笔为上” 的观点,强调笔笔中锋是书法的根本方法,认为谨守笔法、无一点画不合者才是真正的书家。

他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感悟颇深,并将其著书立说,如《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等,为后人学习二王书法提供了宝贵依据,也对执笔方法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等做了全面总结,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名,于是于右任,沈是沈尹默;又过了30年,书坛又有“南沈北吴”之称,吴是吴玉如,沈是沈尹默。这么看来,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沈尹默是书坛确凿无疑的大咖。

南沈北于,对书法的宣传普及都有巨大贡献,于右任先生力推标准草书,而沈尹默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也力图创造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体,让广大国民认好字,写好字。

抗战结束后,沈尹默自重庆回上海,写下可称为代表作的楷书册页。他的楷书多从褚遂良而来,但他将褚的自由无羁稍加收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