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时节,似乎是用来怀念人的。
在农村,有这样的习俗,田活起来了,粮食进仓了,便请来戏班唱几天的戏,谓之“庆丰收”。
我生长在农村,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听着戏、看着戏长大成人的。
看戏,是因为有人演戏,就有人看戏。父辈们都喜欢看戏,他们对看的戏,象熟悉自己的土地一样,无师自通。知道穆桂英挂帅,掌管过大印;知道方卿见姑三击掌,后前嫌尽释;知道陈世美不认前妻的铡美案;知道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平贵回窑夫妻团聚;知道荞麦记翠花女检过等等。“台上台下人看人,古人今人人演人”,说的就是在农村看戏的情景。
昔日的戏场简陋,戏台搭在空旷的堤坡或收割后的田块,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早早地搬着大板凳前来占台前的位置,村子里如同过节一般热闹。戏场小贩中,有卖冰棍的、卖甘蔗的、卖水果的,卖零食的、还有聚集成群聊家常的。孩子们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很是有人间烟火味。
现如今,在物资相对富足的年代,戏台敞亮、大气,演员的服饰精美。字幕一清二楚,音响效果更是震耳欲聋,颇有阵势。唱戏的依旧是唱戏的师徒们那些人,只是看戏的由中年变成老年人的居多。不同的是戏台搭在村部的健身广场,附近村庄高楼林立,水泥路面的村道宽敞畅通,绿树荫浓,旅游景区层出叠见。
“十一”长假回到家乡,正逢村里有戏看。午饭后我来到戏场,戏正好开始,戏台上唱的是荆州花鼓戏《清风亭》。戏台下早坐满观众,由于阳光较为强烈,各种不同的帽子,象不同的花朵挤在一起,争着呼吸温暖的阳光,也有打伞遮阳的,但伞把举得很低,倚在肩上。
我站在戏场的最后面的一棵香樟树荫下,看戏台上的戏,也看戏台下的人。只有那些老面孔我还能认出几位,但也不确切,叫不出名字来。在我身边有一对老夫妻,坐在他们来时的三轮车上。由于天热,爹爹买来一根雪糕,老俩口彼此谦让,你吸一口,他舔一口,老夫妻唱的是人间的另一出“戏”。还有的妇女怀抱孩子,一会看戏,一会喂着奶,其乐融融,沉浸其中。
看戏是农村一道别样的风景。我母亲在世时也爱看戏,只要周边数十里的村庄如有戏,不管田活多忙,她都是放一放,徒步必到去看。母亲在年轻时看过不少戏,很多戏都是看过好几遍,甚至十几遍了,她都清楚地记得每出戏的剧情。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白扇记》《铡美案》《杨家将》《秦雪梅》《打金枝》等剧目,我似懂非懂,只是她讲的“戏是教育人的,因为戏都在教我们忠孝节义”这些话,让我诚实做人,至今记忆犹新。
今天看戏,如果母亲在世的话,她肯定是叫我去搬凳子、去抢位置。母亲每次看戏,从头至尾基本很少移动,直至幺锣了,她还舍不得离开。
戏台上永远热闹非凡,戏台下物是人非事事休。该走的人已经走了,连当年的小板凳也没能挽留住一席位置。《孟姜女》也好,《窦娥冤》也罢,终究是曲终人散,唯有趁着暮色,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怀念一个人——我的慈母!在我看来,算是人生中最好的一出“戏”,聚散相依,情深几许……
我专注地看着戏。实话说《清风亭》这出戏我看过多遍,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清风亭》这出戏,又名《天雷报》,亦叫《雷打张继保》,而《清风亭》和《清风亭上》在剧情内容、主题立意和舞台呈现上,有一定的差异。该剧整体弘扬了“滴水恩、涌泉报”的理念。《清风亭》按老生、老旦行当来分类,土话属老生“拐棍戏”,注重做功和演员不同场合的感情变化。
荆州花鼓戏《清风亭》一般从“赶子”到“雷打”分两折演,“赶子”唱得少,而“雷打”唱得多。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命由天,《清风亭》的主要情节是反对坏人坏事,以凸显“雷打不孝子,火烧黑心肝”、“心思不好遭雷打”的主题。
张元秀、贺氏夫妇,两位善良的贫苦老人,以磨豆腐、卖豆腐为生。元宵日观灯回来,在清风亭上捡到一个弃婴。两位无儿无女性情善良的老人顿生恻隐之心,不忍让这个弃婴死于非命,便将其收养,起名“张继保”。
张元秀夫妇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将这个孩子抚养到13岁,受尽艰难供他上学读书,希望培养成人。虽然家屋里贫寒,但是老年得子,倒也欢乐。谁知,张继保在学堂受到别人调唆,看不起义父磨豆腐的职业,忍受不住吃豆渣粑粑的苦日子,向元秀索还亲生父母,父子发生争吵,私逃清风亭,遇见亲娘,元秀成人之美,只好让周桂英带走。于是,张继保便弃张元秀夫妇而去。
张继保在18岁时,高中头名状元,荣归祭祖,路过清风亭时,遇见已经沦为乞丐、对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养母,禁不相认,以冒认官亲的由头,逐赶张元秀夫妇。
表演《清风亭》的是来自县剧团演员,演出中,随着故事情节的递进,演员唱腔时而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时而细腻柔和、轻快活泼、凄切委婉。现场观众被台上的演出深深地吸引着、悲戚着,眼睛里泛着泪花。
当二老听说儿子中了新科状元,来到清风亭,看到继保连忙喊叫,“继保儿!为父的来了,下位来迎接为父的”。继保看到义父来了,站起身来,但是堂威一呼,马上坐下来,把身上的荣耀一看,矛盾就来了,这是做官和做人的矛盾,张继保选的是做官,眼前是义父,但又是一个乞丐,认了岂不是有辱官体?倒不如来个矢口不认。
张元秀看到继保坐下去了,还以为是没看清楚,再上前一步重复一遍“是为父的来了”,张继保的心已经变了,强词夺理,不但不认,反说张元秀是冒认官亲,张元秀气得发抖,骂了几句,继保恼差成怒,将张元秀夫妇逐赶。
张元秀人虽穷性格很刚直,不认就算了,婆婆只当是元秀和继保有成见,他满怀信心的进去,同样被逐赶了。张元秀劝婆婆离开此地,去讨饭也不去求继保,婆婆想用上敬下孝的行动,去感动继保回头,先是要求,后来看到继保还是不认,二老只得屈膝跪下,希望继保回心转意。但继保完全失掉了良心,他想用二百文钱,打发张元秀二老离开此地。
张元秀一看到钱,又恨、又气,把崔氏叫了起来,张元秀把钱一看,才把继保看透了,原来是这样一个坏东西。当着继保的面,很气愤的说“这不是我的儿子”,原是刺激继保的,这时,张元秀出亭去找地保周小哥来作证。
崔氏知道继保已经是劝不转来了的,只有以死来抗议,把继保骂了一顿后,撞死在亭前。张元秀转头看到老伴死了,人也气痴呆了,一个硬跌扑下去,慢慢挣了起来,眼睛盯着继保,咬牙切齿,把继保痛骂了一顿,在万分悲愤之下,也当场撞死。就这样,张元秀夫妇在万分悲愤之下,双双离开了人间。戏演到这里,演员演哭了,观众也泪如雨下。
人们对张继保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激起满腔的愤怒。顷刻间,风云突变,电闪雷鸣,一道响雷破空而下,张继保被活活劈死,惩处这种忘恩负义的坏蛋,反映出人民的愿望。
荆州花鼓戏《清风亭》这出戏的主题明确,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感染性很强。但不足的是,剧本写忤逆不孝张继保和不知好歹的周氏这两个人物,比较概念,缺乏人情味。后面的“雷打”,过分夸大雷公的作用,但也属自然现象,不可抗拒。虽说有些迷信色彩,如今不少戏都有“鬼魂”出场,难道黑良心的张继保就不该死么!恰恰相反,张继保遭雷劈,反衬出张元秀夫妇的善良、坚韧和正直一面,也表达了老百姓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这正是:
为人莫学张继保,只为私利神不饶;高官厚禄掌权柄,徒有功名一旦抛。
沔阳花鼓戏《清风亭》视频 ↓